〔北宋〕王安石
某启,承诲喻累幅,知尚盘桓江北,俯仰逾月,岂胜感慨。得秦君诗,手不能舍,叶致远适见,亦以为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不知公意如何?余卷正冒眩,尚妨细读。尝鼎一脔,旨可知也。公奇秦君数口之不置,吾又获诗手之不舍。然闻秦君尝学至言妙道,无乃笑我与公嗜好过乎?未相见,跋涉自爱,书不宣悉。
——《临川先生文集》
〔赏析〕元丰七年(1084)八月,苏轼赴汝州,途过金陵,这时王安石已罢相,退居金陵,苏轼前往会晤,相见甚欢,同游多日,苏轼曾作《次韵荆公四绝》,中有“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句。事后,苏轼又写了两封信给王安石,在第二封中,说起他起先想在金陵买田,“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诗中的“劝我试求三亩宅”,或安石也有希望苏轼居金陵意。但这一意图未能实现,便想在仪真(今仪征)求田营居,如果成功,“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即王简中的“知尚盘桓江北”。其次是附去秦观诗文数十首,因这一年秦观自编《淮海闲居集》完成,所以苏轼向安石推荐,还说他“行义修饬,才敏过人”,要求安石在别人前加以赏誉,使增重于世。苏门四学士中,秦观与苏轼过从最密。苏轼名句“竹外一枝斜更好”,即是《和秦太虚梅花》中语,也作于元丰七年。
此书便是安石复信。信中说叶致远称秦诗“清新妩丽”,也颇中秦诗风貌。叶致远为叶涛,王氏之婿,曾从王安石学诗文,安石有《招叶致远》诗:“白下长干一水间,竹匀新笋已班班。明朝若有扁舟兴,日落潮生尚可还。”当是叶住在长干里一带,朝夕之间,可以乘舟往还。此虽小笺,亦足存文坛掌故。
王安石与苏轼,政见上不相同,但都出于谋国之忱,两人的品格都很正直,文学上都有卓越成就与崇高声望,所以私交上仍可文字唱和,声气流通。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说:“夫以两公名贤,相逢胜地,歌咏篇章,文采风流,照耀千古,则江山亦为之壮色。”虽然说得高了些,却也说明两人心地上还是宽坦的。安石和苏轼的诗文才艺,实在也不能不使两方倾服,何况这时安石已罢相,苏轼是谪黜余生,心理上更不同些,苏诗的“从公已觉十年迟”,虽有酬应意,未始没有真情,此亦古人风流之可以怀念者。
王楙《野客丛书》卷六云:“仆谓二公皆一时伟人,其所不相能者,特立朝议论间耳。然其文章妙处,各自心服,何尝以平日议论不相能之故,并以其所长者忌之,苟如是,何以为二公?”说得很平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