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白桦》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历史上有多少哲人都是为爱而生,
为爱而一世凄凉……
他们本来就不是为了得到爱,
爱,就够了,就如愿以偿。
屈原和汨罗江水的拥抱,
在故国的江河里溅起两千多年欢乐的波浪;
两千多年鼓乐齐鸣的龙舟竞渡,
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沉思默想。
李白扔掉了官锦袍和唐明皇,
纵饮在酒旗儿飘荡的路上;
他把爱沉浸在酒泉和泪泉之中,
生命的最后瞬间是在水里捕捉月光……
贫困潦倒的杜子美,
却在破碎的国土上终生栽种着希望;
在颠沛流离的人群中的叹息和歌吟,
成为传诵千古的绝唱。
辛弃疾拍遍栏杆无人领会他的衷情,
满腹韬略的将军不能血染沙场;
头枕宝剑在春江花月夜里做厮杀的梦,
至死都听见幻觉中的铁矛金戈铮铮响。
壮怀激烈的岳武穆,
正气浩然的文天祥;
并不因为国破而有丝毫的退缩,
他们的爱正如他们的死一般坚强。
正因为中国在受辱、受难,
方志敏才自动地投入情网;
他深情地喊着“可爱的中国”,
走上阵地——法庭——刑场。
我还能举出一长串光辉的名字,
我还能把无数爱的故事写成诗来歌唱;
但是,我能像他们那样勇敢地爱吗?
把生命当做保卫爱的权利的投枪?
我要回答,这就回答,
在回答之前允许我回忆一下以往:
一个在人前说话还会脸红的少年,
眼神里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截断自己身后的一切退路,
走上血与火的战场;
由于战友们的英勇我才能幸存,
三十多年以后我还能沐浴着阳光。
在弹雨中冲锋会流血,
在阳光下前进也可能有伤亡;
生命的价值是爱的深与浅,
绝不是时间的短和长。
有些人为了一分钟的苟延残喘,
恨不能一把火把世界烧光;
让中国的未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就像拉着美丽的少女为死人去殉葬。
我们只不过请他们睁一睁眼睛,
看一看今天中国和世界的现状;
我们只不过请他们挪动一下地位,
别躺在我们前进的路上。
我们只不过请他们松一松手,
别死死地抓住历史的车轮不放;
我们能容忍他们这些恶劣的嗜好吗?
牺牲中国的未来去怜悯他们垂死的渴望?!
为了适应黑暗,蒙上八亿人民的眼睛?!
为了迁就落后,剪掉伟大中国的翅膀?!
不! 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一条宽阔的跑道,
伟大的中华民族要展翅飞翔!
我坚决站在捍卫未来的行列里,
用我的脊骨去加固通往未来的桥梁;
只要我的生命之火不熄,
我就要去点燃千万次失望中的希望。
爱恋着的人总是那样如醉如痴,
爱恋着的心总是那么单纯善良;
我们非常容易被欺骗,
又不善于防备暗箭冷枪。
我伸开双臂去拥抱我的祖国和人民,
多么好的靶子呀! 为爱而敞开的胸膛!
我只不过是个正在爱着的普通的中国人,
而且已经爱了很久、很久,两鬓如霜。
有人会说:你太悲观了!
不! 悲观和我从来不交往;
我天天收获着前人连同生命一起播种的爱,
难道不该歌唱着丢一颗种子在亲爱的故土上?
历史上有多少哲人都是为爱而生,
为爱而一世凄凉……
他们本来就不是为了得到爱,
爱,就够了,就如愿以偿。
1979。5。12 北京
这首诗是诗人对灾难性历史的独特反思。第一节四句,每一句都落实到“爱”,使“爱”成为一个绵长不绝的中心主题,统摄了全诗发展的基本格局,一、二句写“爱”的结果,“为爱而生”,“一世凄凉”;三、四句写“爱”的目的在于“爱”的过程自身:“爱,就够了。”第一小节给人一种误解:这是一首泛爱主义诗歌。但是,正是这个误解和二、三句之间的省略号,使读者的心理期待和下面将产生的阅读现实发生抵牾和矛盾。
二至七节以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岳武穆、文天祥、方志敏等一系列历史人物整齐而连贯地表现着一个意念:爱。这是“爱”的历史按照时间的纵深铺展。这里,原先宽泛朦胧的“爱”被意象的光辉所烛照,变得明晰清新起来。诗人讴歌的不是一己之私爱,而是一种博大的对于苦难中的民族和祖国的爱。这里六小节近乎排比的诗行,读来感情充沛,丝毫不使人有厌倦感,关键在于意象自身的表现力是各具情韵的,屈原和汨罗江拥抱,李白在生命最后瞬间纵饮,杜甫在颠沛流离中栽种希望,辛弃疾只能“头枕宝剑在春江花月夜里做厮杀的梦……”由于意象表现侧面的不断转换,使六节排比由诗的论辩变成了诗的戏剧,一幕幕迅速转换而让你领略到内在的戏剧性。
这时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出现了:“我能像他们那样勇敢地爱吗?/把生命当做保卫爱的权利的投枪?”这里的问号从形式上说是疑问,但其功能是肯定,是唤起下文。“生命的价值是爱的深与浅,绝不是时间的短和长”。这是诗人从“自我”中升华出的警句,或者说是“自我”的哲理化提升。这个富于青春活力、饱满而单纯的抒情主体,既有追思、感伤,也有自省、自豪。它来自诗人的人生和生命体验——从向往自由的学子到为自由而战斗的战士的体验。随着诗人情绪的渐渐推进,诗中出现了“爱”的对立面——作为“恨”的象征的“非我”,一群历史的侏儒。但诗人不是客观地罗列他们的秽行,他不断将主观情绪投射进去,责问、抨击、愤怒、呼号:我们只不过请他们睁一睁眼,我们只不过请他们挪动一下位置。显然,这里的“请”具有“反讽”的功能,能够强烈地引起读者的注意。
经过这样一个曲折,诗人“自我”的主题再度出现,这是一个历经沧桑但仍不失赤子之心的抒情形象。他懂得人生的艰辛和爱的不易,他提醒爱恋着的人:“我们非常容易被欺骗,/又不善于防备暗箭冷枪。”并且以抒情的笔调勾画了自己的肖像:一个正在爱着,爱了很久,两鬓如霜的“普通的中国人”。这个肖像使人想到开始的诗句:“为爱而一世凄凉”。这是诗人的欲扬先抑之笔。全诗感情的高潮终于在这里掀起“我天天收获着前人连同生命一起播种的爱,/难道不该歌唱着丢一颗种子在亲爱的故土上?”
在“非我”与“自我”以及爱与恨的不断变换中,历史与现实,诗中的全部意象终于在这里汇集,凝聚成一颗献给祖国的爱的种子。此时,诗情再度平伏,投射到那个宏阔的爱的哲学背景上,与第一节遥相呼应,但我们的感受和灵魂却在经历了这番爱与恨的洗礼后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