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_沉默的大多数
李银河博士的新书《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近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即将与读者见面。本书运用社会学方法,对当代中国人在性爱与婚姻方面的行为与规范,做了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并对照国外同类研究的成果,做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全书以实证调查为基础,结论可靠;主题为全社会所关心,行文流畅,描述生动,故而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
婚姻、家庭、性观念等等,既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题目,又是社会关心的热点。近年来
,已有多种著述出现,其中有些文章出于记者作家的手笔,文辞华丽,行文生动,在唤起社会重视这类问题方面,有不可低估的贡献。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研究方法不大讲究,引征国外报道,又多根据非专业书刊。李银河博士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在写作此书前,又做了系列调查,所以本书的出版,正好补这方面的不足。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对所研究之题目,要有超过常识、超过一般水平的了解。换言之,社会科学也是专门科学。如其不然,何须要有专业人才。专业人士讨论问题,当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本书述及各类社会现象,首先努力正确度量,以求准确,而后利用各种有定评的方法加以分析,最后所得结论,也不妄做价值判断。作者的目的,在于把可靠的研究结果披露于社会,把评判的权力交到读者手里。正如其他学科的学者所做的一样,大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客观地报告。一个发现一经报道,就与研究者没有关系。它的正确与否,自有实践和别人来检定。专业作者只求别人知道他的发现,却不肯做努力去感动别人,震撼别人。发现的正确与否,与读者的情绪无关。这种着眼点的区别,读者在读了李博士的书后自会有所体会。
李博士的某些研究中,使用了社会统计学较新的方法,比如随机抽样、LOG-LINEAR、LOGIT模型等。如今的读者在科学修养方面,已有很大提高。社会学方面的读者,这些知识自应掌握。而其他专业的读者,也不至于不能理解。因为作者相信,概率统计作为各学科的通用工具,已被很多人掌握。
在她的另一些研究中,采用了个案调查的方法。我国一位老一代社会学家说,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因为人在社会上,有出生,有死亡,有婚丧嫁娶,有前因有后果,完全可以自圆其说。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可以互相了解,这就需要对各种文化给予不带偏见的完整说法。这也是所有的读者都爱看的。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又有不同之处。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乃是人类社会,大家都在其中生活。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只有少数专业人士能够触及,而是人人有份。人对于人的认识,容易带有偏见。比如自我中心、文化中心主义等等。
我国的社会学,师承自现代人类学鼻祖马林诺夫斯基。遥想马翁当年,提倡走出书房,到天涯海角,跳出主流文化的圈子,那是何等的胸襟。人类是一个整体,是所有的人,大多数的人不等于人类全体。但是我们所知的往往只是我们所处的文化,和我们一样的人,并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看成人类全体。这样的看法是不完全的。当年孟夫子说:杨朱利己,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种说法把某些人视为非人动物,实在有失公允。
李银河博士的书中,对于在性爱婚姻等方面处于非主流文化中的人给予一定的重视。比如对于自愿不育者、同性恋者、独身者、离婚者等,都有专章述及。这绝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对上述人士的做法表示同意,而是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一贯态度。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推己及人之说,于是中国人仿佛只有一种文化,所有的人只有一种行为方式。其实不同的亚文化始终存在,只不过我们一贯对此视而不见而己。
总禁不住要给实证的研究作辩护,其实可能是多余的。在报刊上看到有人抨击不生育文化,说不宜提倡。李博士谈到同性恋文化,要是有人说她提倡同性恋就坏了。社会学研究同性恋文化,仅仅因为它是存在的东西。我们说的文化,属于存在的论域,跟提倡没关系。实证的科学,研究的全是已存在的事。不管同性恋可不可提倡,反正它是存在的,因为有人在搞同性恋。假如只研究可提倡的东西,恐怕我们研究的事,大半都属虚无,而眼前发生的事倒大半不知道。
当然这本书里说到的绝不止是同性恋。像择偶标准、浪漫爱、婚姻支付、青春期恋爱等题目,就与更大范围的人有关系。作者的研究对于婚姻性爱方面的各种观念、各种亚文化,都给予重视。也希望读者对于除自己所持的观念,所处的文化之外,别人的观念和文化也有所了解。这正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所希冀于社会的。
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读后感
对异性有兴趣的人能否做到终生独身? 在西方国家, 人口中相当一个比例的人有可能做到这种选择, 他们与异性或发生偶然的亲密交往或建立短期的亲密关系(包括性关系), 但在中国社会中却很难做这种选择, 因为婚姻几乎是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包括性关系)的惟一合法途径。因此, 在中国的独身者中, 选择真正的(不是暂时的)终生独身同时又对异性很感兴趣的人只能是人口中的极少数。
浪漫型的独身者害怕有后代, 一位女性说: “家庭不和可以出走, 朋友不义可以断交, 工作不好可以调动, 实在绝望可以自杀, 但有了孩子就什么也不能去做了, 连死的自由都没有了。”
浪漫型独身者的共同特点是, 他们绝没有世俗所谓“找不到对象结不成婚”的问题, 只要他们愿意, 就可以很快结婚, 但是他们不愿放弃对爱情、对理想、或对事业的渴求, 宁愿独自一人生活, 也不愿向世俗的压力屈服, 凑合结婚。
多数浪漫型独身者的性规范是: 只要两人相爱就可以发生两性关系, 不论结婚与否。他们往往都有与异性亲密交往的经历, 其中也包括性关系。一位独身女性说: “有了三个男人的经验就没有贞节观念了。” 另一位女性说: “贞操是送给男人的礼物, 如男人因女人失贞而不爱她, 那么这个男人也不值得爱。女人是否失贞男人连问都不该问。” 他们不认为性欲是罪恶的, 一位女性甚至强调性生活的“药用”作用, 因为她曾看到有的书上写到, 为了不衰老就得有性生活。后来看到其他书上有性生活与健康无关的说法后, 又有点后悔, 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他们的性行为规范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性行为规范相去甚远, 前者随心所欲而把性看得比较轻; 后者压抑严谨, 但同时又把性看得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