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②,乱云飞渡仍从容③。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④。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①李进,江青的化名。江青(1914—1991),原名李云鹤,山东诸城人。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当电影、话剧演员,艺名蓝萍。1937年8月至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师及演员。1938年与毛泽东结婚,调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艺术局顾问及毛泽东的秘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任中共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当中,她打着毛泽东的旗号,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结为“四人帮”,迫害中央和地方的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以及反对他们的革命群众,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其反革命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1976年10月被逮捕。1981年1月,经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1983年1月,减为无期徒刑。庐山仙人洞,位于庐山牯岭西侧佛手岩,海拔1049米,深约10米。相传唐代吕洞宾曾在此修仙,故名。洞门外不远即悬崖,崖边有一大块横石悬空向北伸展,名曰“蟾蜍石”。石背裂缝中生长着一株古松。按李进所摄之照,实为自仙人洞远望西北锦绣峰的景观。照片画面上方有蟾蜍石古松疏影数丛作为点缀,左下方为锦秀峰白鹿升仙台及台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片空间则为黄昏时天幕上的阴暗云层。②暮色,傍晚时的天色。苍茫,形容昏暗迷茫。劲松,刚劲挺拔的松树。③乱云飞渡,谓纷乱的云阵飞飘过眼前的天空。按蟾蜍石上镌有“纵览云飞”四个大字,是观云的绝好所在。④“天生”二句,字面是写站在仙人洞前的险峰上可以凭高放眼,饱览四下无穷无尽的风景;蕴含则极为丰富,且具有深邃的哲理意味。其主旨是说要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就必须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泛言之,则是说世间一切事业,要想有所成就,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赏析】
暮色苍茫,乱云飞渡,劲松耸立。一幅照片,印证一种超逸的意境,反映一种百折不挠、登险以临胜的意志。
毛泽东为何对“劲松”、“乱云”、“险峰”着意描写?从其精神世界看,完全是一种借“题照”来抒意,展示自己的坚定精神追求。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讨论工业、粮食、财贸及教育等问题。会议作出的《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指出:现在必须当机立断,该退的就坚决退下来,必须退够。在今后三年内,“必须以调整为中心”。9月5日,邓小平在会议上也作了坦诚的发言,他说:大跃进过了头,违反了客观规律。过了头的要退下来,退到这次调整的目标为止。三年初见效,七年大见效。退要退够,调整要抓重点。会上,也有一些人提出疑问:“三面红旗”还要不要打了,这样退下去?还有一些人对“反右倾”心有余悸,在会上不敢言退。毛泽东此刻的心情处于重重矛盾之中。他承认退是必要的,但不愿退得过多,更不愿退到原来的起点上去。在毛泽东看来,形势是严峻的,但并没有到完全“撤军”、调整三年的地步,况且,形势正在好转,前途是光明的。他怀疑,在极力主张退的人中,有没有被困难吓倒了的呢?故毛泽东在会上说:问题暴露出来了,将走向反面,现在是退到山谷了,形势到了今天,是一天天上升了。他还说,现在遭到了挫折和失败,碰了钉子,但碰得不够,还要碰。再搞两三年看看能不能搞出一套来。
会议期间,在休息之余,江青(即李进)为毛泽东拍摄了不少颇为精彩的照片,最著名的是毛泽东坐在藤椅上的那幅,题为“冷眼向洋望世界”。风景照“仙人洞”亦是江青的得意之作。在拍摄之前她与几位摄影家一起研究了照片的构思,并由摄影家们选好实拍地点,一俟景物和光照符合拍照的设想时,江青便到现场抢拍。九月九日重阳节,毛泽东以“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为题赋七绝一首。
江青所摄的仙人洞照片,实为从仙人洞远望西北方锦秀峰的景观,画面上方有蟾蜍石、古松枝、疏影作为点缀,左下方为锦绣峰白鹿升仙台及御碑亭的黑影,中部大片空间则为黄昏时天幕上的阴暗云层。照片上并不见仙人洞,也不见险峰突兀。然而,毛泽东眼里看重的是挺拔的劲松、奇险的顶峰。这也许能表达他心中理想受到挫折的孤愤之情,宏伟抱负未能大展的压抑之感。毛泽东这种豪迈情怀,在这帧仙人洞风景照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这首诗,毛泽东留有两件手迹,其中一件将“乱云飞渡仍从容”句中的“飞渡”写作“飞度”。该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它一经发表,便广为传诵。但如果作者本人不解释,人们一般难以理解其中奥妙,尤其是“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这一联。这当然须从庐山仙人洞说起。作为庐山名胜之一的仙人洞,在牯岭之西的悬崖佛手岩下,洞高约二丈,深广各约三丈,可容百余人。传为唐代吕洞宾求仙学道处,故名。仙人洞旁有蟾蜍石凌空峭立,石侧刻有“纵览云飞”四字。石旁有宋代古松,苍劲奇秀。仙人洞、奇石、劲松、乱云,构成一派俊秀的景色。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似乎天性不怕乱。在诗意的想象中,从仙人洞蟾蜍石近处纵览飞云,他有从容舒缓的感觉,“乱云飞渡仍从容”即是这种感觉的描写。不过,这里“乱云”不是天上的云彩而寓有政治含义。诗人郭沫若后来曾请教毛泽东乱云所指为何,毛泽东答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从容,则是指飞渡的乱云。在准备出版《毛泽东诗词》英译本时,就英译者对“乱云飞渡仍从容”句的理解,1964年1月毛泽东对诗人袁水拍等人说:“是云从容,不是松从容。”1974年10月,袁水拍因担心10年前未听清楚毛泽东的回答又给江青写信,问“是松从容还是云从容?”江青即就此问询毛泽东。次日,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回给江青一张便条:“关于‘乱云飞渡仍从容’一句,主席说‘是指云从容,他喜欢乱云’。”可见,毛泽东作为大革命家天生不怕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宛如乱云,毛泽东由衷欢喜。由乱而治,随时整顿,使之走上有序之路,是毛泽东的一贯做法。
作为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革命家,毛泽东确信“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他巧用唐代罗隐的诗句。罗隐在《蜂》中曾有句:“无限风光尽被占。”然而毛泽东的“无限风光”道出的却是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畏险阻的意志,他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手法塑造出超凡的意境,让人的思绪在如诗画般的意境中驰骋,并给人以奇雄刚健之美。真可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诗人毛泽东,将乱云般的时代、复杂世局连同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寄寓于短短28字之中,展示出其高超的文学造诣。
文章作者:胡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