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毛泽东诗词《意象奇崛·藻饰瑰伟》

  毛泽东诗词《意象奇崛·藻饰瑰伟》

  (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诗人用以结构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毛泽东诗词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故事和自然界的高山、大雪等作为诗词的意象。形成了毛诗鲜明的意象特征。

  1.对神话传说故事的创造性运用

  毛泽东诗词意象的特征之一,是运用古代神话传说故事,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并且在神话传说原来意义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达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效果。

  写于1961年的《七律·答友人》就是借古代优美的神话传说来歌颂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变化的。该诗一开头就以湘妃的神话把我们从现实世界带入神仙世界:“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湖南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面貌焕然一新,就连幽居九嶷山上的仙女(帝子)也忍不住要乘风驾云,降临人间。诗人运用优美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艺术构思,歌颂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中国有悠久绵长的文化传统,流传着许多优美生动的神话故事,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想象的结晶。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屈原等常常运用这些神话来丰富他们的诗歌创作内容,但他们运用古代神话往往只是比照自己的生活遭遇,寄寓个人的理想和希望,倾注人生的失意与不幸。毛泽东则把古代神话故事赋予新意,加以革命性的发展和改造,来反映现实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生活,表现崇高的理想,抒发真挚的革命感情。

  毛泽东诗词中对神话故事的发展和改造可归结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不改变原来的故事情节,但赋予革命性的寓意。如《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诗中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神话的引用即属此例。诗中所写的“精生白骨堆”、“金猴奋起千钧棒”都是神话中原有的情节,白骨精、孙悟空、唐僧也是传说中原有的人物,毛泽东未加增饰,只是把白骨精比作假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分子,把唐僧比作政治上的中间派分子,而把孙悟空比作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从而寄寓了反对修正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者的现实意义。

  再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引用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诗人以共工比喻在祖国大地上和反动统治阶级作英勇斗争的红军和干百万工农群众。像共工怒触不周山那样,必然能让当代不周山—— 井冈山下红旗漫山遍野飘飞。毛泽东把古代的神话加以生发、改造,使它成为歌颂红军和工农群众,坚信工农革命力量必将战胜反动派的灿烂诗篇。

  第二种情况,增益新的内容。古老的神话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添枝加叶,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运用神话故事,往往驱遣其中的人物为其所写的主题服务,这就使古老的神话故事增加了新的内容,添加了革命性的意义。嫦娥奔月、吴刚砍树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美神话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但大多为咏叹嫦娥偷吃灵药后的悔恨和居住月宫的孤寂。如李白有诗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把酒问月》)李商隐则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毛泽东于《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也写到此故事,“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不仅写嫦娥“寂寞”,而且写她舒展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长空为烈士翩翩起舞,表现了她对烈士的敬仰与同情,赋予其以革命同情者的形象。吴刚的故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只说他是西河人,因学仙有过被谪令在月中砍伐桂树,树随砍随合。毛泽东于此词中则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诗句,也表达了吴刚对烈士的敬重。至于“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情节,则更是作者首创,这里有烈士的惊闻喜讯而落泪,也有二位神仙感于烈士的事迹闻之而泪飞如雨,有力地衬托出先烈精神的伟大。

  第三种情况:重新组织新故事。也就是在原来神话基础上,编织新的故事,以表现新的内容。高唐神女、巫山云雨的故事,虽然其来源颇有浪漫主义气息,但后人多用来谈男女欢会或表现封建帝王的荒淫生活。毛泽东于《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描写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说:“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巧妙地取巫山神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传说,借巫山云雨表达长江上游的雨水,并想象巫山神女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不禁惊叹的情景,一洗几千年来巫山神女神话的低级庸俗色彩,赋予神女以清新可喜、优美动人的姿容。

  《念奴娇·鸟儿问答》中写鲲鹏与蓬间雀的问答。本事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鲲鹏与斥鷃的故事。但《庄子》中只是写斥鷃对大鹏展翅南海不解而对自己行为的自适之感,没有写它们对答等情节。而毛泽东不但增加了大鸟与小雀间的对答情节,而且编入了三家条约、土豆烧牛肉的内容,加进现代政治生活的背景,改变了原有故事的意义和形象。

  2.对典故的运用

  古往今来,作诗填词,总免不了引用典故。诗词恰当地用典,可以增加概括力,又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使诗词含蓄高雅,产生美感。真正好的诗词,用典总是贴切自然,不露斧凿之痕。毛泽东用典就出神入化,不仅贴切恰当,而且赋予新意,读来明白易懂,辞意畅达。

  毛诗用典有两种情况:(1)不改变原意,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的上阙:“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这里,恰当地借用了《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齐宣王与颜斶的故事。毛泽东用此典故比喻柳亚子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甚为恰当。原来在1926年5月,毛泽东和柳亚子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时,蒋介石为排斥共产党,篡夺革命领导权,悍然提出《整理党务案》。毛泽东坚决反对,柳亚子先生不但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义主张,而且认为蒋介石是祸国殃民的独夫民贼。

  毛泽东深知柳亚子先生的为人,把柳亚子比作敢于卑视齐王的颜斶,是深知其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的伟岸人格,也了解他和蒋介石之间因政治主张的截然不同而存在的矛盾。因此,此处用典不但贴切生动,而且含意深刻。

  (2)改变了原意的用典。如《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写解放区军民“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以“金瓯”比喻国土。该典故出自《南史·朱异传》中梁武帝“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一语。虽然梁武帝所谓“国家”仅为中国南部的半壁江山,“金瓯”并非完整无缺,但后人多因此而把国土称作“金瓯”,把国土完整称作“金瓯无缺”。毛泽东此处“收拾金瓯一片”可以说是创造性的运用“金瓯一片”,说明中国已不是完整的金瓯,因为帝国主义者的巧取豪夺和反动军阀的争权夺地的战争,已把中国搞得四分五裂、山河残破。但是,工农群众已收拾了破碎的河山,并把其中的一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才产生“金瓯一片”的说法。当然,这个说法也暗示广大工农群众既然能收拾金瓯的一片,也就能够收拾其他各片,最终使其成为完整的“金瓯”,所处,它还寄托了作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理想。

  3.毛诗中山、雪意象的特征

  阅读优秀诗篇可以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诗词中洋溢着的崇高美,往往使人情不自禁地被诗中豪壮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宏大的气魄和瑰丽的形象所感染,感奋之余,不禁油然而生崇高的赞佩之情。毛诗的阔大形象就是其审美特征之一——崇高美,而构成这种特征的要素之一,就是毛诗中描写的山的形象。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外在的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叹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就是把崇高与“大”联系起来。这种巍峨、雄壮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写最为突出。

  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篇篇有山。有南国“直接东溟”的会昌城外的岚山,有北国“山舞银蛇”的秦岭山脉,有东部沿海“魏武挥鞭”的碣石山,有西部边陲“横空出世”的昆仑山,有以风景名胜著称的庐山,以雄险著称的六盘山,有红军抗击敌军成长壮大的井冈山,不知名的“头上高山”,雾满龙冈的“千嶂”山,万山红遍的岳麓山,有苍翠的关山,红军奋勇杀敌的白云山,有红军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青山,还有传说中的仙山、不周山等,泛指山的“万水千山”就更多了。

  这些山,情态各具,姿态各异。有的秀美多娇,如“雨后复斜阳”的关山;有的气势雄伟,如拦腰锁大江的龟山、蛇山;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又多么雄浑阔大。“倒海翻江卷巨澜”、“万马战犹酣”的山则气势磅礴,“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山又那样高峻奇峭。

  昔人诗词咏古咏物,纯然只是咏怀。毛泽东诗词中写山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山的高大险峻,而是为抒发自己的革命情怀,或者是以山的高大形象衬托红军的英雄形象。可以说,毛诗中的山的形象,鲜明地显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胸怀。

  《沁园春·长沙》开头描写的“万山红遍”,典型地代表了秋天的特征。深秋的岳麓山被漫山遍野的经霜红叶盖满了,远远地望去,满眼是一派火红的世界,这是一幅多么阔大雄劲的图画。作者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壮阔?万山红遍的气势缘何而来?联系下半阕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可以悟出,这段诗词描写的生机勃勃的秋景,正是青年毛泽东强烈的进取意识的集中表现,正是他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的反映,一个“遍”字道出了作者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笔下的山,情态、性格各异,色调、神采不同,有的明媚秀丽,有的峥嵘险峻,有的磅礴雄浑,有的微波细澜;有的使人乐观振奋,有的气氛悲壮沉雄;有的善解人意,有的桀骜不驯……这些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笔调状写的山的系列形象,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1)渲染雄壮奔腾的革命气势

  毛泽东写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和长征时期的几首词中大多数描写了高山的形象,其意主要是渲染一种热烈奔腾的强大的革命力量和革命气势。如作于1931年春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写战场环境“雾满龙冈千嶂暗”——战场上云遮雾障,山峰显现浓重的黑暗,犹如藏龙卧虎,惊险神妙。山势险峻,令敌人胆战心惊,描写了红军设险埋伏、诱敌深入的战场气氛,里里外外,渲染了红军的强大声势和战前的紧张气氛,为下文写活捉敌师长张辉瓒埋下伏笔。

  再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投入激烈的战斗的不仅是根据地军民,连白云山也好像有了人的灵性与感情——山上怒云腾起,犹如狂怒的巨人陡立起来,扑向敌人;山下的枯木朽株好像也变成了活人,为军民呐喊助威。这里,白云山呈现出一副威不可犯、勇猛杀敌的凛然神态,有力地烘托出井冈山军民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此外,还有《如梦令·元旦》中的“山下山下,风卷红旗如画”展现的也是一幅瑰丽雄壮的革命图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的“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描写的则是一幅雪里行军图:一方面是险峻的高山,一方面是势不可挡的红军队伍。两相对照,有力地渲染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履险如夷、奋勇向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雄壮的革命气势。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起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借来势急遽迅猛的钟山风雨,渲染我百万雄师渡江时,以雷霆万钧之力、旋乾转坤之势,摧毁了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千里江防,也冲破了反动派的金陵春梦。这句“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元张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绘声绘色地渲染了我军占领南京时叱咤风云、锐不可当的雄壮气势,同时显示了史诗响遏行云的恢宏格局。

  (2)抒发革命情志

  毛泽东诗词中借山抒发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的作品也不少,这些作品同时也反映了作为一代伟人的崇高胸襟。

  抒发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踏遍青山人未老”等句(《清平乐·会昌》)。此处“踏遍青山”,不光意味着走路,还包含艰苦的工作和激烈的战斗等,历尽千难万险,但革命者却斗志不衰、青春永葆。我们阅读古代诗词作品,常常看到诸如“征夫怨”、“行吟苦”之类的慨叹,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辛弃疾“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无不充满着哀婉凄苦的感人之情,蕴含无限人生感慨。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踏遍青山人未老”既是他战斗生涯的高度艺术概括,也是革命战士强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

  著名的《七律·长征》是一曲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从来不怕远征的艰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就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宛如小小的泥丸从他们脚下滚过。这两句通过艺术化缩小山的高大,用夸张的手法,反衬出红军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尾联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相呼应,高度赞扬了红军的英雄气概,洋溢着强烈的乐观主义豪情。

  (3)状写胜利的喜悦,展望革命前景

  《菩萨蛮·大柏地》描写雨后的大柏地美景。天上有“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彩虹,地上是随着太阳的时隐时现而不断变幻颜色的关山。含蕴深永的“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二句通过雨后山村清新明丽的景色的具体描摹,抒发作者对祖国江山的喜爱之情,歌颂解放区军民的英勇战斗精神。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是《清平乐·六盘山》中的景句,但亦含情语。六盘山是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险关,诗人驻足山巅,回顾长征中的坎坷,展望革命前景,诗兴勃发。民间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谚语,今日红军终于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即将胜利到达目的地了。诗人一边高兴地屈指计算过去的行程,一边望着六盘山高峰上迎着秋风随意舒卷的红旗,心中的自豪与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自古以来,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毛泽东另一首写登山的《清平乐·会昌》词中“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也表现出展望革命前景的喜悦之情。会昌城外夏日的岚山满目葱茏,风景独好,更壮观的是,这些起伏的山脉远远望去好像径直与东海相接,境界开阔绵远;而那些年轻的战士相互指看着的南粤一带的高山,更是郁郁葱葱,充满无限生机,这不正象征着未来的革命事业必将兴旺发达吗?

  (4)抒写心中壮阔不平的心境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是《菩萨蛮·黄鹤楼》一词的上阙。1927年春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一位身材魁伟的诗人登上了武昌长江岸边的黄鹤矶,踏上黄鹤楼,望着脚下奔流的长江水,诗人不禁心潮潮湃,思绪万千,当时正直北伐战争的紧要关头,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叛变革命,右倾机会主义者陈独秀作为党的中央书记又日益脱离群众。祖国河山面临着重新沉沦的可能,民族命运岌岌可殆。这里,夹江的龟蛇二山和茫茫烟雨、沉沉铁路、滔滔长江一起,构成一幅沉重壮阔的图画,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深长的幽思。

  (5)象征伟人的崇高情怀和巨大人格力量

  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对山的高大形象作了夸张的描摹和渲染,组诗是毛泽东伟大胸襟和人格的象征。

  清代诗学家叶燮认为:“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并且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原诗》)也就是说,诗人的理想、志趣以及对于生活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等是诗人的胸襟,是诗人创作的关键和思想基础。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领袖,其政治理想和思想境界不同于昔日任何诗词作家,他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有无产阶级的博大胸襟和高尚伟大的人格,这些在毛泽东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笔下的高山大河中都有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的个性与情感通过高山大河的面目活生生地显现出来。

  毛泽东从小就熟悉山,喜欢山,与山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大山给了他革命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大山铸造了他坚强的性格与意志。

  《十六字令》之一主要写山之高:“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不但是山之高耸的夸张描摹,同时也为下面二首山的赞歌定好基调,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高大人格和崇高胸怀的象征。

  第二首写连绵起伏的高山宛如翻江倒海激起的狂涛巨澜,汹涌奔腾,又如奔腾鏖战正酣的千万匹骏马。这种强烈的动态感表现了毛泽东飞扬的神思和雄阔有力的伟大胸襟,可以说是毛泽东胸中自有百万雄兵的壮阔不平的胸襟和伟大人格力量的象征。

  第三首写山高大雄伟而又锋利坚韧。“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则明显地人格化了,这“山”成为天地间的中流砥柱,这只是山的形象吗?这是红军,是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革命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象征。山的高大、坚锐和刚毅,也正符合毛泽东那种不惧任何艰难困苦、敢于同任何顽固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大义凛然的形象,也是毛泽东自己巨大人格力量的象征。

  (6)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写昔日革命根据地终年处于“敌军围困万千重”的战争环境里,如今根据地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精神,使井冈山变成了一个“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美丽世界,作者“千里来寻故地”,顿感“旧貌换新颜”,字里行间洋溢着豪迈喜悦的感情,抒发了对革命根据地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度赞美。同是写登山所见景色,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深远而富有诗意(《山行》);毛泽东所见山之景则充满蓬勃的生机,更具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具有雄浑壮美的诗意。杜诗“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的是个人的生活感遇,毛泽东的“高路入云端”则还隐喻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展望。

  再如《水调歌头·游泳》词作者在“万里长江横渡”之后,极目远眺,只见古楚地的天空开阔辽远,地面上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正呈现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江面上穿梭来往的船只,正在风力的推动下扬帆前进,而江边的龟蛇二山似乎被眼前的巨变吸引住了,静静地安卧着,饶有兴味地观赏着人类和万物的活动。“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船、山与人类的活动融为一体,以山之静衬托船之动和人类的繁忙活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联系在大革命失败前夕,“龟蛇锁大江”,一“锁”一“静”,山也变得通晓人性,充当了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面对如此振奋人心的景象,展望起“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未来“宏图”,并设想还要在长江上建立一座大坝,“截断巫山云雨”,使雄险的三峡上出现一座平坦阔大的湖泊,那时巫山上的神女也当惊叹人间的巨大变化了。此处借设想巫山与三峡之变,展望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也反映了诗人从“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感慨和深沉历史思索中走向现实世界的积极进取的行动,谱写了高昂的人生奋斗之歌。

  (7)抒写革命理趣

  以山抒写理趣的佳作有宋代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从观山所处位置不同而所见景色不同,引发出看问题立足点不同、得出结论就不同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至理妙趣,相得益彰,使这首诗成为流传久远的名篇。同是吟咏庐山,毛泽东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先写“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借坚毅挺拔傲立崖畔的青松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勇敢地与困难和一切外来压力作坚决斗争的大义凛然的形象。后两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意谓只有克服千难万险,攀上仙人洞,才可以凭高远眺,饱览祖国以及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壮丽景色,隐喻要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必须不畏艰险,勇敢攀登,才能遂愿。社会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奋斗。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斗争,才能胜利。这和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所揭示的道理一脉相承,但毛泽东的诗句更具时代性,更富有积极进取的战斗精神,也更能激励人奋发斗争。

  毛泽东诗词中写到雪的篇章也很多,尤以写于长征中的和六十年代初的诗词中常见。这主要是因为长征途中经常翻越雪山,红军的行程始终伴随高山、霜雪等困难。六十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当时的世界大气候可谓“酷寒”,冬日的白雪也就成了他经常歌咏的对象。毛泽东借歌咏霜雪,抒发不畏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寄托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阔胸怀。

  雪是困难的象征,红军冒雪前进、翻越雪山也就成了讴歌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壮举。所以,雪在毛泽东诗词中又成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象征。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白雪同猎猎飞舞的红旗形成鲜明的对比,风雪迷漫的前程与一往无前的红军队伍形成强烈冲突的氛围,有力地表现了行军队伍的声势浩大和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洋溢着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至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更是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的写照。

  《七律·冬云》首联“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以白雪纷飞、冬云低垂的严冬特征比喻六十年代初风云变幻、紧张复杂的国际形势,隐喻许多国家纷纷反共倒退的严酷现实。尾联“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通过梅花对漫天大雪的欣喜,热情歌颂了坚贞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严峻困难作顽强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

  雪是严寒与艰难困苦的象征,但也是纯洁的象征,广袤无垠的雪景可以引发作者无穷的遐想,抒发高洁、壮阔的襟怀。

  作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描绘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的北国风光,热情赞美了“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祖国河山,讴歌了历史前进的真正伟力——无产阶级。同时那洁白苍茫的雪不也正是毛泽东纯洁、阔大的胸怀的象征吗?那万里雪飘的莽莽高原,不也正是他苍莽辽阔的心理世界的外在映射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飞腾驰骋的群山和高原,正是他飞动激扬的感情世界的投射,广阔的雪景与宏大的气魄来自纵横博大的胸怀及雄健奔放的笔力。总之,壮阔的雪景是诗人壮阔的胸怀的象征,洁白的雪是诗人高洁心灵的写照。

  毛泽东诗词中菊花、梅花、松树等形象的反复出现,也寄寓有独具性灵的理智和诗情。

  历来文人多喜咏菊、颂梅、赞松,毛泽东也不例外。但他笔下的菊、梅、松更蕴含强烈的时代气息,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襟怀,抒发了无产阶级的崇高纯洁的情操。

  如《采桑子·重阳》“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表面看来,战地黄花(菊花)与一般菊花没有什么不同,但作者却赞美它“分外香”,表现出强烈的喜爱之情。这是和全词描写重阳节的战地风光,把秋天描绘得生意盎然、富有战斗气息分不开的。作者咏菊,是从革命战争迅猛发展的角度出发的——经过战斗生活洗礼的战地黄花更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凝聚着革命者为争取美好生活而付出的艰苦代价,甚至是战士们用鲜血浇灌了它,它寄托着战士们的无限希望。这里赞赏“战地黄花”,正是对革命战争的热烈歌颂,是对艰苦战斗生活的热情赞美,表现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的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梅花,以其凌寒傲雪的精神,深受文人学士的赞美。如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陆游原词中之梅花就是作者孤傲、高洁的人格的表露;反观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所处环境比陆游原词中的梅花更为恶劣、酷寒——在万丈悬崖之上,冰封雪飘、百花凋谢,可是在这一片冷寂肃杀中,仍有一枝俊俏的梅花傲立枝头,和漫天风雪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梅花虽然俊俏美好,但却无意争占春光,在完成其报春的使命之后,在山花烂漫盛开之时,它在百花丛中欣慰地微笑着。一个“俏”字写尽了梅花精神气质的傲岸挺拔;一个“笑”字写出了梅花谦逊脱俗、豁达大度的风格与神彩。毛泽东咏赞梅花,当然有许多言外深意,但其中就包含有对外来压力不屈服的顽强斗争精神在内,同时,词作所歌颂的那种敢于向恶势力挑战的斗争精神、乐于奉献的无私品质以及俊逸美好、潇洒挺拔的神采风度,更是毛泽东内在高尚人格与完美精神境界的体现,可以说,他笔下的梅花是他所崇仰、追求甚至自许的性格的化身。

  综上所述,毛泽东笔下的菊、梅、松等均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勇敢无畏的斗争品格、从容坚定的精神气质以及高洁旷达的革命襟怀的真实写照,既富有传统文化喻物寓理的诗风,更富有强烈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词句

  毛泽东既善于化用前人诗词中的佳句,熔铸于自己诗词中,又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数量词等,表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1.对前人诗句的巧妙化用

  毛诗化用前人诗句的情况有三种:一是整句引用。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代李贺诗《金铜仙人辞汉歌》。一是改变个别字词。如《菩萨蛮·大柏地》中“雨后复斜阳”一句,化自唐五代花间词人温庭筠《菩萨蛮》中“雨后却斜阳”句,仅改动一“却”字。第三是就原句加以压缩或变化。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正西风落叶下长安”一句,是由唐贾岛诗《忆江上吴处士》中“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句压缩变化而成;《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是由宋代辛弃疾词《摸鱼儿》中“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二句变成。

  若从诗句表达的意义方面分析,除少数外,大部分诗句改变了原意。此亦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借原意。如《贺新郎·(挥手从兹去)》中“挥手从兹去”一句,显然出自唐李白《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一联;《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引自唐末黄巢自题像诗中“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一联;《水调歌头·游咏》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自《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尽夜。’”孔子原意是感叹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毛泽东游泳时见到长江流水,联想及孔子之语,于是截用《论语·子罕》成句,意谓时不我待,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必须只争朝夕,其意近似孔子原意。

  第二类是变原意。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引自唐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出处见前文)。李贺诗句表达的是一种悲哀、凄惨的惜别之情。毛泽东引用此句,立足哲学高度,阐述了历史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就把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相联系,将李诗的消极、凄惨的色调一变而成积极、乐观、豪迈、自信的色调,使诗情与哲理相统一。

  第三类是变气象。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词中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该句语出《庄子·逍遥游》中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句,意为大鹏凭借扶摇羊角(大风)而上入云天。李白诗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句,亦写大鹏上天是凭借风力。毛泽东笔下的大鹏,却能鼓动双翅,翻腾起巨大的风力,穿云破雾,驰骋云天。这雄骏勇猛的大鹏象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世界人民掀起巨大革命风暴,与蓬间雀那样胆小、惊慌失措的赫鲁晓夫等修正主义分子形成鲜明对比。

  再如《七律·答友人》一诗中“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一句,描写了光辉灿烂的革命远景。该句脱胎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一联。李诗描写的梦境之气魄虽然阔大,但只限于写个人的超脱,毛诗则写祖国,写人民,写革命,两者之高下,自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类是变情调。《贺新郎·读史》一词有“人世难逢开口笑”句,与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尘世难逢开口笑”均源自《庄子·盗跖》中“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杜牧诗句表达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很少有得意之日,尤其是登高游览之际,不由感慨万分,伤感不已,故曰“尘世难逢开口笑,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看落晖”,其情其景,令人无限伤感。毛泽东的词句并非指个人的感慨,它代表了旧社会被压迫人民的呼声:在那黑暗漫长的封建社会,人民被迫参加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残杀,或者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而奋起反抗,能有多少“开口笑”的日子啊!所以,毛泽东词句寄寓的情调是杜诗不能企及的。

  2.对动词的创造性驾驭

  毛泽东诗词中,动词的使用格外传神,富于表现力,尤其是对“飞”、“卷”等动词的使用,频率很高,表现了毛泽东诗词强烈的动态特征(关于毛泽东的动态感,下文将专节讨论)。毛诗大量地运用这两个通俗浅显的动词,创造了动人心魄的诗句和生动丰富的艺术境界,反映了诗人热烈奔腾的内心世界和奋发向上的果敢气概。

  首先谈谈“卷”字的运用。“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等句描写了大军挥师急进、势如破竹的雄壮声势,“卷席”与“席卷”,形象生动,有力地突现了红军所向披靡的雄阔包举之势。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红旗卷起农奴戟”(《七律·到韶山》)、“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临江仙·送丁玲同志》、“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等句中的红旗象征了革命力量,红旗的状态是“卷”,一个“卷”字表现了革命力量的生机蓬勃,宣扬了一种热烈奔腾的革命声势。

  其次谈谈毛诗中“飞”字的使用特点。毛诗中“飞”字的使用有16处之多。“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一个“飞”字状写了船只急速行进的情景,而“中流击水者”竟能掀起波澜阻止其前进!击水者的豪迈激情溢于言表!“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烈士和神仙听到人间胜利的消息时激动惊喜之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水调歌头·游泳》)。一个“飞”字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蓬勃景象,建设者的豪情跃然纸上。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和“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七律·登庐山》)二句中的“飞”字夸张地状写出大山的雄阔气势和飞动气魄,反映了诗人阔大飞扬的胸襟。“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冬云》)、“一篇读罢头飞雪”(《贺新郎·读史》)中的“飞”字则夸张地描状了作者深沉不平的心境。

  总之,毛诗中“飞”、“卷”等词不但用得工巧传神,而且表现了诗人飞扬灵动的情思和阔大不平的胸襟,这是前人诗词中少有的境界。

  (三)意象与动词相结合的强烈动态感

  强烈的行动哲学是毛泽东一生性格的基本特征。他早年就树立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人生哲学,并把它贯穿其一生。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于《毛泽东传》一书中分析道:“毛泽东是一位既崇尚务实又富于幻想的人,他生长于中国历史最动荡不安的时代,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深恶痛绝。毛泽东个人性格之伟力可以撼山岳。他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旧中国,并对中国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其变化之猛烈,使任何一个大国历史上的社会突变都相形见绌。”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强烈行动意识对促进中国革命进程起了多么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不断变革是毛泽东思想意识的核心。毛泽东这种不安于现状、永远追求新的境界的性格也反映在他的诗词世界,形成了他诗词的突出特点:强烈的动态特征或动态感。

  毛诗的动态感鲜明地表现在他对高山形象的刻画中,这是因为,山是他伟大人格力量的象征,伟大的人格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飞腾的气概。

  作于1935年的《念奴娇·昆仑》,起句写昆仑山“横空出世”,声势非凡,且具有强烈的动态感。次句“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把昆仑山拟人化;它具有人一样的视觉功能,且是非凡的历史老人,看尽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沧桑变化。接下来写其“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一“飞”一“搅”,极为生动地刻画了昆仑山的张扬狞厉和桀傲不驯的性格特点。但作为自然主宰的人更具伟力;作者对大山高声喝道:“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并且大声宣布:“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强烈的行动哲学使他渴望“倚天抽宝剑”,裁昆仑山为三。

  毛泽东诗词的动态特征突出地表现于以下四方面内容中:

  1.动态意象的组合,渲染了一种狂飚突进般的革命气势

  毛诗中写战争的诗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和“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句描写了开战前或战斗中热烈紧张的战斗气氛或场面,渲染了激烈雄壮的革命气势。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和“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展示了如火如荼的革命画面;“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和“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等句中象征革命力量的“红旗”和“跃”、“卷”、“下”、“过”等动词相结合,更热烈地宣扬出一种飞动壮观的气势,表现出革命军队狂飚突进的声势和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而“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和“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等句中“横扫”、“踊跃”、“席卷”、“直捣”这些动词和“百万工农”等主体者相结合,更外射出极大的动势,使画面具有千军竞奔、万马驱驰的动态特征。

  2. 意象的动态熔铸了时间与历史感,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深邃意境

  《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上片描写大雨滂沱、白浪滔天的海面雨景和渔船在暴风雨中破浪前进的雄姿;下片起句联想起“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一个“越”字,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给人一种苍茫的历史感。末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中“又是”和“换了”相对,反映了时代的巨大变化,表明词人经历一番曲折的感情历程后,转向了对现实的积极肯定和赞美,喜悦与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劲吹的秋风虽然没有春风的和煦与清新,却带有萧杀之气,能涤荡旧事物、摧毁旧世界,创造一个“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新世界。这里用一个“劲”字表现了秋风摧枯拉朽的万钧伟力,而“一年一度”四个字又说明自然规律的有序性和客观性,从而反映了诗人放眼宇宙人生的高度,透露出一般强烈的涤荡力和昂扬的历史感。

  这种以动态的意象显示时空变化规律和人物感情历程的方法还突出表现于《菩萨蛮·黄鹤楼》一词中:“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几句词里的动词运用非常生动传神,刻画了一幅长江浩荡奔流图,境界开阔绵远,反映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胸怀。不但是流动的长江,就是静态的铁路和龟蛇二山,在诗人飞动的情思驱使下,也都栩栩如生地活跃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汹涌的江水联结着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深沉忧虑和思索,也说明汹涌的革命洪流必将冲破一切艰险,奔腾向前。统观全词,时间与空间,客观外物与主观内情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既使画面具有开阔沉雄的意境,又显示了壮阔奔涌的革命气势。

  3.热烈的革命实践和彻底的革命真理相结合,使真理的揭示蕴蓄着奔腾的气势和力度感

  毛泽东诗词中带有真理性的诗句,既是对革命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又显示出内在的强烈的革命力量,这就是蕴藏于句中的奔腾之气势与力度。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首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写了我军渡江时千帆竞发、万炮齐鸣的雄伟图景,渲染了一种叱咤风云、锐不可当的革命声势。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现了毛泽东洞察历史规律,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毅果断的态度。他一反《孙子兵法》“穷寇勿追”(《孙子·军争》)的说法,从中国几千年战争史和他本人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彻底革命的思想。这两句从正反两面阐说了这个思想,同时“不可”、“宜将”、“追”等动词又表现了万钧伟力,仿佛在他作此号召的同时,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正在浩浩荡荡地飞渡长江,席卷全国!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饱含内蕴力的真理,一个“是”字显示了毛泽东把握历史发展的自信和果决。

  4.用鲜明生动的动态意象塑造伟人形象

  作于1935年10月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是毛泽东赠给骁勇善战的彭德怀将军,赞扬他率领红军狠狠打击尾追红军进入陕西的国民党军队,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前两句“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借写将军率领的百万大军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雄姿和声势,衬托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形象:大军能在战场上驰骋无碍、所向无敌,这是因为他们的身后站着一位善于指挥的彭大将军。“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设问的句式和“谁敢”、“唯我”这两个排除一切的词语,突出表现了彭德怀英勇无畏的骁雄形象。“横刀立马”四字,尤具鲜明的立体特征和动态感,我们仿佛可见毛泽东写诗时那喜形于色的情形。

  毛泽东诗词强烈的动态感贯穿于他所有的诗词创作中,这是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人格力量,作为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的强烈行动意识,作为诗人的丰富的想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瑰伟  瑰伟词条  藻饰  藻饰词条  奇崛  奇崛词条  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意象  意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