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朵女儿花——黛玉篇
此时天已蒙蒙亮了,我在电脑前伸了个懒腰,又是一夜无眠,却依旧一丝倦意也无。
随手翻开红楼,“黛玉”两个字蓦的呈在眼前,心内久久回避的什么一下子亦一下子涌了上来。我是欣赏宝钗的,欣赏她的处事达练,欣赏她的精于人情世故……平素总一遍遍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学的话便是要学宝钗,在这个社会,如黛玉一般的娇花是经不起风浪的。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当想起这个名字时心却还会一痛?
却原来,我的心里,对黛玉竟有着如此多的怜惜!
黛玉,幼而失恃,小小年纪客居他乡,未几父又亡故,本就已经薄命得很了。黛玉初进贾府,也不过六七岁罢,(关于黛玉的年龄多有疑窦各有说法,此处是根据雨村作黛玉的老师时其年方五岁这一推法)却已经知道步步小心,处处留意了。
惴惴的,在贾府住了下来,除却老太太以外,其余的人不过是情面上的事,有谁还真心疼爱这个孤女呢?天幸有个宝玉,还是个知心人,处处知道想着她。
初读红楼的时候,对宝玉是很失望的,又是和袭人“试云雨”,还和丫鬟们嬉闹无常,更有龙阳之好的嫌疑。这样一个腌臜宝玉,黛玉为何偏偏情系于他?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这一回,在那个深秋之夕,天是黑黄色的,雨滴打在竹梢上,宝姐姐不会来了,黛玉想,拿起一本书欲看,却满是悲伤之语,黯黯然,触动了心事,提笔写下了那首《秋窗风雨夕》,似乎,似乎把那满腔的寂寞与愁绪付于纸上,便可从心头卸了去。该睡了,天色晚了,她对自己道。就在这个时候,丫鬟报说:然后就见那个人果是来了,一进门,便是连问三句“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瞥见这三问,我便突地心中一动,有些明白了。再细细品味那一章节,竟愈读愈有所感叹,再翻回去细品“蜂腰桥设言传心事”,竟也和以前感觉不一样。不由感叹,是我错了,竟将宝玉和黛玉误作了张君瑞和崔莺莺之流。这个宝玉竟是黛玉的知己!就如同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一样。
渐渐明白了黛玉和宝玉的情,再读起红楼来,看到的滋味便一点点地多了起来。“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是情意绵绵的甜;“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是因了担忧的苦;更有那数不尽的因了金和玉衍生的酸。
贾母虽也是疼黛玉的,可并不懂她,唯有宝玉不但引她为知己,处处想着她,常常哄着她,更可贵的是还懂她,抑或,是因了懂她,才引她为知己?
这样的一个宝玉,是黛玉仅有的。
可是,偏偏从天上掉下个宝姐姐来。宝玉虽是心里有黛玉,却也难免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时候——每读到这里时却又不由自主地恨起宝玉来。
黛玉是不放心的——这样一个宝玉,又叫她如何放心!
黛玉最初也是不放心湘云的,在金锁之外,还有个金麒麟,宝玉看来和谁都是好的。
她仅有的宝玉,也曾教她担碎了心。
黛玉是真性情的,不高兴时便显露出来,她的喜,怒,哀并无一丝儿遮掩,不似宝钗般瞻前顾后,不到气急了时万事都打量的稳稳妥妥了。唉,可是,人生却又是偏偏的的确确既有“前”更有“后”的。
我心中一怔,黛玉和宝钗,便如芙蓉和牡丹,且撇开后人强加于这两种花上的劳什子寓意,我只知道这两朵花都是好的,都是美丽的,这是两种不分高下的活法,可是,却终究只能选一个。做了黛玉,便不愿为宝钗;做了宝钗,便做不回黛玉了。
女孩,若是你只能选一个。
你,会选谁呢?芙蓉还是牡丹?黛玉还是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