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内容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
头上是静止的无垠的天空,
不宁的海浪奔腾喧闹。
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
孩子们欢呼跳跃地聚会着。
他们用沙子盖起房屋,
用空贝壳做游戏。
他们把枯叶编成小船,
微笑着让它们漂浮在深远的海上。
孩子在世界的海滨做着游戏。
他们不会凫水,他们也不会撒网。
采珠的人潜水寻珠,商人们奔波航行,
孩子们收集了石子却又把它们丢弃了。
他们不搜寻宝藏,他们也不会撒网。
大海涌起了喧笑,海岸闪烁着苍白的微笑。
致人死命的波涛,
像一个母亲在摇着婴儿的摇篮一样,
对孩子们唱着无意义的歌谣。
大海在同孩子们游戏,
海岸闪烁着苍白的微笑。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
风暴在无路的天空中飘游,
船舶在无轨的海上破碎,
死亡在猖狂,孩子们却在游戏。
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
孩子们在举行盛大的聚会。
(谢冰心 译)
赏 析
这首诗是泰戈尔自己翻译成英文的诗集《吉檀迦利》的第六十首,原来只有编号,没有标题,现题为编者所加。该诗又见于英文诗集《新月集》,郑振铎译为《海边》。泰戈尔在将自己的诗译为英语时是精心挑选的,而在几乎同时的两部选集中都选了这首诗,可见诗人对它是非常重视和喜爱的。在《泰戈尔全集》中,该诗编入《儿童集》,放在卷首,题为《海滩上》。
本诗的内容主要是儿童自由自在的游戏与成人追名逐利的劳作之间的对比。在同一个背景下面,有两个不同的场景。一个场景是孩子们的游戏,他们用沙子盖屋,把枯叶编成小船,收集了石子又丢弃,毫无功利之心;另一个场景是一些成年人,有的撒网捕鱼,有的潜水采珠,有的在海上航行经商,其行为都是为了获取功利。风暴来临,船舶破碎,逐利者葬身大海,而孩子们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戏。
《吉檀迦利》是给神的“献歌”,这首诗在《吉檀迦利》中显得比较独特,神没有出场,“我”也没有在场,似乎游离于“献歌”的主题之外。这是一首泰戈尔式的儿童诗,是写给成人看的,表现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儿童世界和童心之美的诗。然而诗人既然将其收入《吉檀迦利》,说明该诗还是与神有关的,而且神是在场的。泰戈尔常常将无功利的自由游戏看作是神的行为,认为儿童“在人的世界里模仿着神明世界的游戏。我们的经典一直把儿童的游戏与上帝的活动相比较,两种都有着相似的自由欢乐”(泰戈尔《儿歌》)。本诗中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游戏本身就是神的存在的一个表现。神的在场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两种行为的不同态度。孩子们自由自在的游戏受到神的保护,在海涛和风暴面前安然无恙;相反,那些追名逐利者遭到神的厌恶和惩罚。当然,这与其说是神的态度,不如说是诗人自己的好恶。儿童自由自在的游戏与成人追名逐利的劳作之间的对比,不仅是自我主体行为的不同表现,也是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生态主义的自然观: 热爱自然,以自然为伴,而不是利用甚至掠夺自然。
从艺术表现来看,诗中的景象既是现实的,又是虚幻的;其表现手法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这是泰戈尔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之一。
(侯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