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贴的林妹妹
在第五讲中,曾经提到过林黛玉品格中的缺陷:漠视他人。对于这一点,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林黛玉并不是漠视他人的,这是对她的一种误解。恰恰相反,她对周围的人和事是十分留意和关心的,而且正是这种留意和关心太过强烈,才形成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特点。
在书中有不少地方证明了林黛玉并不是漠视他人的。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她初入贾府之时,那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小心谨慎的心态。如果是漠视他人,那么又何必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呢?另外,在第六十二回里,她对宝玉说:“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至后手不接。”表明了她对探春改革的赞同,也说明了她对大观园的事情是在暗暗关心的。若是换作一个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的人,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第四十回,钗黛和宝玉一起到栊翠庵品茶,结果只因一句问话,被妙玉讥讽为大俗人。黛玉是出名的言语尖酸,本以为她会不依不饶的回敬过去。没想到她竟然只是 “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出来。”这是因为黛玉对妙玉十分的了解,知道她天性怪癖,可以谅解她的行为。不单单是妙玉,对于很多人,黛玉都是十分了解的。她能看出来赵姨娘来看她,是“顺路的人情”(第五十二回)、王熙凤再忙,也要想办法抽出空来讨老太太、太太的好(第三十五回)等等。这些是和黛云那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是分不开的,之所以这么了解别人,是因为她在平时仔细的观察过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没有漠视他们的存在,反而是密切的关注他们。
对于自己周围的人,包括是下人,黛玉表现出了宽厚随和。还有在第二十六回里,对佳蕙的慷慨。佳蕙不过是个送茶叶的小丫头,和黛玉可说是素不相干,只因为去的时候正赶上黛玉分钱,黛玉便抓了两把钱给她,这令佳蕙觉得受宠若惊。另一次是对宝钗派来送燕窝的婆子,黛玉也给与了厚待。不仅让她外头坐了吃茶,还考虑到她“冒雨送来”、“耽误了夜局发财”,赏了她几百钱酒钱(第四十五回)。此外还是第六十二回,有黛玉体谅袭人的描写。宝玉的生日宴会散后,袭人前来奉茶,只送了一杯茶,偏偏钗黛两人在一处。黛玉见她忙得不可开交,便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杯尽够了,难为你想到。”于是便和宝钗共饮了一杯茶。这些都体现出黛玉的通情达理、处处为人着想,至于她指导香菱写诗,更是表现出她对人的热情和真诚。香菱本是宝钗身边的人,黛玉却能够不厌其烦,尽心尽力的去教导她。不仅指导她去看什么书,还为她讲解,一首一首的为她点评。相较之下在这件事上,素以温柔敦厚善解人意著称的宝钗则要差得很远。
这些例子都证明,黛玉在对人对事方面并不是漠不关心的,她对周围的关注程度而且并不比宝钗差。那么为什么她会给人一种对周围漠不关心的印象?
我想这应该与她的天性和那种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生活有关。书中曾提到:“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的时候令人爱慕,到那谢的时候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第三十一回)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众人欢聚后离散的时候,黛玉不会显露出闷闷不乐或是难过的模样。在外人看来,就是一种对周围的人毫不在意,冷漠轻视的表现。这种想法反映出了黛玉的与众不同,不同更加造成了她与人群的疏离,使人们对她产生了更深的误解,给人们一种乖僻偏狭的印象。
父母双亡后,她住在贾府,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前来投靠的亲戚了。一个人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又都是一些虎视眈眈的厉害角色。使得她更加的多疑敏感,惟恐有人对她歧视和轻蔑。不得不表现得更加的孤傲自许,她对周瑞家的所送宫花的挑剔态度:“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并不是她在耍小性子,而是希望用更多的自尊自重将自己武装起来,使自己在别人看来不是那么的卑微和渺小。这无形中在她和众人之间隔起了一道屏障,将自己孤立了起来。再者,由于是寄人篱下,说话做事不可能同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自在。她深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在贾家这样的一个封建家庭里,求自保已经是很困难了,怎么还会有精力去管别人的闲事。即使是有这个精力,对某一件事有看法,按照黛玉那样小心谨慎的性格,她也不会对任何一个人透露半点,只是悄悄的藏在心里。久而久之,便使人觉得她只扫自家门前雪,万事不关心,造成了一种冷漠的感觉。其实这种冷漠,是黛玉给人的一种假象,是她以求自保的手段,也是她尽自己的能力进行反抗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