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应友人之约,在某饭店用餐,看到大吹“可口可乐”之广告,以及销售“可口可乐”之情景,勾起久蓄于心的一些话想说出来。
“可口可乐”是否“可口”,我看很难作出结论。对于一些喜欢开洋荤的人来说,也许会觉得“可口”,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未必“可口”,因为,“美不美,家乡水”。这不仅有一个口味和习惯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民族的感情问题。我们国产的“冰川”、“北冰洋”汽水和“崂山矿泉水”,不也是清凉可口,而且能使爱国志士们心畅神爽的吗?是否“可乐”?我看“乐”不起来。一则据有人验证“可口可乐”中含咖啡因较多,久服有害于人体健康; 二则“可口可乐”价格大大超过我国汽水,有损于个人收入;三则我国百业待兴,外汇短缺,买这类并不当紧的东西,使财源外流,有碍于民族经济。无论于身于财,于人于国,都是弊多利少,明乎此,又怎能 “乐” 的起来呢? 然而,某些人却为此广为招徕,这是很耐人寻 “味” 的。
对外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在,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决不能在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时忘乎所以,作那些不利于民族经济的事。然而,事实上却是,不只是高级奢侈消费品挤进了我们国内市场; 就连“可口可乐” 汽水这类普通生活用品也被引进了市场,这是让人莫名其妙的。
至于那种受了资本主义腐蚀而丧失了民族自豪感,不惜损害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去迎合外国资本财团的利润欲望,充当外国掮客的买办洋奴式的人,是可耻的和有罪的,为人所不齿,又难与此相提并论了。
(1983年第11期《新观察》)
赏析 杂文家的视野应是开阔的,新时期的杂文家的视野应该更加开阔。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进来的东西有好的,也有不那么好的,这就需要鉴别、选择,或吸收之,或摒弃之,杂文负有这种选择、鉴别的责任。
1983年夏,市面上大肆宣传和推销可口可乐,这时,缪群在《新观察》上发表了《未必“可口”更不“可乐” 》一文,对此提出异义。美联社记者立即发了英文专电,香港可口可乐公司老板感到沮丧。美国《华尔街日报》说: “中国报刊对可口可乐发出了嘶嘶的刺耳声。”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篇短文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这是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如果大量引进生产可口可乐的生产线,就会花去大量的外汇,还会影响我们民族饮料工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而且在许多国家都存在。在这期间,就有一百多个国家的报刊,都就可口可乐发表了评论,可见这个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了。
在对外开放中,如何做好引进工作大有学问。不能说一切洋的东西都是好的。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不能从一个僵化走向另一个僵化。这篇杂文写得及时,说明了作者是敏感的。5年过去了,现在我国市场上出现了维力、高澄,以及草莓、红菓、沙棘等具有民族风味的饮料,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为顾客欢迎,这就反证出缪群的文章是写对了。
其实,需要注意的何止饮料一端,在经济技术、文化等广大领域里,需要予以鉴别的实在太多了。这需要杂文作者,放开眼界,及时抓住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和视别。
这篇文章的文字生动活泼,简练朴素、有根有据、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今天读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