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月诗一首(香菱)》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1)。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2)。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3)。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4)。
【注释】
(1) “精华”二句:精华,指月光。影,指月亮的外形(像)。娟娟,姿态美好。魄自寒,意谓月亮骨子里是寒的。
(2) “一片”二句:砧敲,捣衣敲打声,详见第三十八回《咏菊诗十二首·忆菊》注释(4),这里取表达思念之意。千里白,指月光照得千里透亮。千里,非确数,极言范围广。半轮,即半月,像半个轮子。这里指将要沉入地平线的残月。五更,古代将一夜计为五个更次,也称五鼓、五夜。这里指的第五更,黑夜剩余时间不多了,天快亮了。残,剩余。
(3) “绿蓑”二句:绿蓑,绿色蓑衣(用绿色草编织)。这里代指穿绿蓑衣的人(出远门在外的旅客)。秋闻笛,在这秋夜听江上绿蓑人吹笛,或在这秋夜江上绿蓑人听岸上人吹笛,两种解说都讲得通。笛声象征思念。红袖,代指艳妆女子。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诗:“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4) “何缘”句:何缘,什么缘故,什么原因。团圆,指圆月,也指人们团圆。
【译文】
月光辉煌灿然,要想掩盖料想很难;月亮形象美好,但骨子里透着冷寒。月光照彻千里,捣衣声响成一片,可怜边疆的战士盼望送去寒衣。月亮西坠只剩半轮,鸡已唱过五遍,还有多少人未睡?江上舟中,绿蓑人吹奏秋笛,必是在想念家乡亲人;红墙楼头,艳妆女子倚窗频频叹息,必是在思念梦中情人。这些人博得嫦娥自问:什么缘故不使月亮、人们永远两团圆?
【鉴赏】
香菱获得“阶段性”自由,得以有机会刻苦学习作诗,其意义何在(续)?
香菱作第三首“咏月”诗,令人感佩!她从惜春处看画回来,心中想着作诗,对灯出神至三更,上床躺下,眼睁睁至五更,才朦胧睡着了。香菱从睡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不能作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赶紧起来抄写好了送给黛玉她们看去。黛玉她们看了无不拍手叫好:“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并继续鼓励有加:“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第一、二首诗最大的缺点,立意浮浅,主要着眼于月的形状、亮度,反复进行描绘,因此大有“就月咏月”的味道,这就犯了咏物诗“离神取形”的大忌。第三首诗就不同了。月的阴晴圆缺象征人们团圆与分离,是为诗人们吟咏惯的。香菱不是从诗人们吟咏惯的月的圆缺上立意,而是从“月团圆,人不团圆”上立意,这就不同一般了,正如黛玉她们所评价的,新巧而富有意趣。“月团圆,人不团圆”,诗主要着眼于人的主观内心感受上,以寓情为主进行描绘,这就摆脱了第一、二首诗“就月咏月”的束缚,而符合咏物诗的规律。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二句):月圆良夜。选取一个特定的月圆良夜,月光分外皎洁明亮,但骨子里是寒的,为第二层次作铺垫。第二层次(第三至六句):月团圆,人不团圆。世间不团圆的人多矣!有丈夫守卫边关的留守妇女,有出远门在外的游子、征人,还有独守空房及待字闺中而满怀愁情的怨妇痴女……在这月圆良夜,他(她)们却无法入睡,都在趁着美好的月色,各人思各人的,各人干各人的,直至残月西沉,五更鸡鸣,天快亮了。这第二层次,不是静态而是动态描写,组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图画:留守妇女的一片捣衣声传千里,干得热烈,则思得强烈;游子、征人在江上行舟中自己吹奏秋笛,或坐听隔岸的秋笛声,笛声愈幽远,思念愈深沉;玉楼倚栏的红衣女子,月圆良夜却睡不着,如见其愁容,似闻其叹息……这些动态图画中,人与月互相关联,情与景互相交合;月为人而圆,景为情而生;人为月而添愁,情为景而增深。完全符合咏物诗“重神轻形”的规律。第三层次(第七、八句):感动嫦娥。世间这么多不团圆的人,感动了嫦娥,博得她自问:“为什么不使月亮、人们永远两团圆?”实际上嫦娥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要由所有的读者来回答,这就将读者引入内涵极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将全诗的情景、意境推向最高境界。
香菱其时十五六岁,开开心心搬进大观园和宝钗一起住,开开心心学习作诗,学得如痴如狂,开开心心加入海棠诗社,和宝钗、黛玉等姐妹们一起作诗吟诗,表明她的心灵多么美好!我却总为她感到辛酸。她也是个“不团圆的人”,五岁时被人贩子拐骗,十来岁时又被贩卖,再也没有见过生身父母;她不知道父母因失去她这个独苗女儿精神倍受刺激,后来家中又不幸遭火灾,父亲跟着云游和尚走了,一去不复返,母亲回娘家与老父苦度时日,不知所终。香菱的第三首“咏月”诗,也是她自己身世命运的写照!
当然三首诗全由曹雪芹“代笔”。有行家说:一个不会作诗的人要写出一首好诗简直不可能,一个会作诗的人要作出一首笨拙的诗也不大顺当。但曹雪芹却得心应手,三首诗的水平呈阶梯式进步,活灵活现反映出香菱学习作诗的过程和进步情况,曹雪芹不愧为艺术大师,他能准确把握作诗的尺度标准。行家还说,香菱梦中得佳诗不可能,带有唯心主义色彩。梦中要得完整的一首诗、一篇文章,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局部”情况是可能的,我自己就不止一次经历过:当我在白天思之再三,仍搁浅写不下去,或对一种恰当的表达、一个恰当的提法,搜索枯肠也找不到,却在夜里梦中得到了。我在翻译《咏菊诗十二首》第一首宝钗的《忆菊》时,如何起始难住了我,试了几十种开头方法,整整一个下午在电脑上写了删,删了写,总是觉得不满意。至晚上睡觉还在思索着佳句。夜里做了个梦:傍晚时分,我站在故乡崇明老家的庭院里,西南方市镇后面,一轮硕大淡红的太阳即将沉下去,在我的面前和落日之间的天空里,身长竟顶天立地的宝钗——分明是《红楼梦》电视剧中的那个宝钗——面朝西北站立,衣带衣袖向后飘起,落日就在她的左肩下,一队排列整齐的大雁从西北方飞来,飞到了宝钗的面前,从她的右肩下飞过,宝钗向我站立的方向慢慢地转过脸来,侧身望着那队飞过的大雁,渐渐远去……梦醒,佳句得到了!第二天早晨提早起床,不洗漱赶紧把简洁、恰切、形象的佳句键入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