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楼诗词《重游太虚幻境所见联额三副(其一)》原文及赏析

  《重游太虚幻境所见联额三副(其一)》

  真如福地

  假去真来真胜假,

  无原有是有非无。

  这是第一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中宝玉重游“太虚幻境”所见到的头一副横额和联语。这一回书写宝玉病中,和尚欲以万银换玉,宝玉却于此刻“往后一仰,复又死去”,“魂魄早已出窍了”,仿佛被那和尚拉到荒野,“远远望见一座牌楼,好象曾见过的。……只见牌上写着‘真如福地’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就是这两句话。

  在书中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宝玉也曾见过论真假的联语:“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第一回书甄士隐从一道人在梦境中也曾见过如第五回所写的匾额与对联。

  这副论真假的对联在各回书中出现,其用意是各不相同的。在一、五回中,强调的是‘假’和‘无’。一是以“甄士(真事)隐去,贾雨(假语)村言”来回避文字狱;一是以“假”和“无”来点明全书所叙写的荣辱盛衰、痴男怨女,不过是一场虚幻的红楼一梦。而在一百十六回则强调“真”和“有”。横额写的已不是“太虚幻境”,而是“真如福地”。续书人为什么要改写横额和联语呢?有种种说法,但多是认为高鹗错误理解了曹雪芹的写作原意。说续书人宣扬了因果报应,写成了“劝世”文字。我们认为续书人自有他对原作意图的理解与发挥,应该是各有千秋的。应该说,这副对联改写得很有特色。

  “真如”是佛家语。《成唯识论》说:“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这就是说,实理常法,即真如之意。再通俗点说,也即真实之意,或直说是本来面目,真的所在。“福地”是道家语。道家说,神仙居处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这块横额“真如福地”,是说宝玉即将回到佛道归一的真如境界,回到青埂峰下还它本来的“顽石”面目。

  “假去真来”,从表面看,是说贾宝玉中举后离去了,甄宝玉中举后却来作官了。实际这和第一回所述一样,只是小说创作的一种障眼法。它的真正题旨却在于预示:贾宝玉即将去掉其“假”而还其“真”,即返本还真。书的结尾部分,正是这样叙写这一情节的:“臭皮囊”的幻相、簪缨显赫豪门公子的外衣、仕途禄蠧的名利思想、红尘儿女的缠绵柔情、世俗昏乱的种种迷惑,都一股脑儿地抛却得干干净净。让那些什么“金玉良缘”、什么“兰桂齐芳”、什么“皇恩世泽”、什么“爵位富贵”等等,都留给荣宁二府吧。在佛门看来,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欲呈现一时的外在形式,是“色相”。只有超出一切色相意识,才能达到真实的境界。宝玉在中举后能抛弃妻儿家室、功名利禄、贾府复兴诸色相,而走向“真如福地”,故曰“真胜假”。

  “无原有是”,从超脱尘俗妄念以达真如之境来看,则佛门的“无心”正是“遍厌秽土,专求净土”的“有相业”。所以说无原是有。可是,如从佛门的万物无生无灭来看,则“有为法”又不等于“无为法”。因为佛家将有因缘所生之万物称“有为”,而将无因缘造作称“无为”。佛家崇高无为,把有为则看成“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虚空。他们认为,只有无生无灭才是实体,才算真实。这就是“有非无”的意思。这一句是进一步从色空说来阐释上句的返本归真之意的。

  这副联语因为谈禅说道,很难懂,所以容易被读者忽视。其实,这副联语在书中不只起首尾结构上的呼应作用,更体现了续书人的审美理想。作者借佛学的真假有无,强化了宝玉以“出世”取代“入世”的叛逆性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太虚  太虚词条  三副  三副词条  幻境  幻境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其一  其一词条  
有感三国演义

 曹植经典语录及好句摘抄

 1.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三国·魏·曹植《王仲宜诔》。华:花。思:文思,灵感。这两句大意是:文章像春天烂漫的花朵,文思如山间奔涌的泉水。这两句以贴切的比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