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旁若无人”》原文及鉴赏

  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在你聚精会神

  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的在那里发抖。如果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看样子也不像是神经衰弱,他的动作是能收能发的,时作时歇,指挥如意。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

  “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礼记》:“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是欠伸合于古礼,但亦以“君子”为限,平民岂可援引?对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

  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再随后是三餐的饱膈,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可惜隔着墙没能看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不会太小。

  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在喊救命的时候,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为度,而无需一定要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聩。生理学告诉我们,发音的器官是很复杂的,说话一分钟要有九百个动作,有一百块筋肉在弛张,但是大多数人似乎还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长一个扩大器。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嗳哟,小三儿,你在哪儿哪?”在戏剧里,演员像是演哑剧,大锣大鼓之声依稀可闻,主要的声音是观众鼎沸,令人感觉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难免没有响皮底的大皮靴毫无惭愧地在你门前踱来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种市声前来侵扰。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畎亩阡陌之间,低声说一句“早安”是不济事的,必得扯长了脖子喊一声“你吃过饭啦?”可怪的是,在人烟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咙还是不能缩小。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的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音洪亮者主贵!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

  “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相当距离。用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的满足了;可是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地提醒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地伸张。

  (1949年台北正中书局《雅舍小品》)

  赏析《雅舍小品》毕竟不失雅人君子之风,本文即尚雅恶俗的小品。这里的不雅行为琐细如发,常人大概不以为意。比如坐看电影足踏坐椅不停震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大口伸臂打哈欠,声震环宇地打喷嚏、打咯,不择环境地高声谈话等等。这些行为虽于人的大德无伤,但举止粗俗,令人生厌;当然,有这些毛病未必都粗俗,但无这些毛病岂不更雅?如今公共关系学中讲究社交中的仪表、风度,概属此类。

  文章描绘了种种不雅举止之后,集中剖析了它产生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即“旁若无人”的态度。“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就是说行为不考虑影响。人是群居的文明动物,照理说“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而有的人恰恰忽略了自己是群居中的一员。所谓社会原因可追溯到历史,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打个喷嚏,伸个懒腰又算什么呢?至于高声谈话不仅不失大雅,简直是必要的。农民娱乐喜欢大锣大鼓,唱戏则大声吼叫,陕西人说“吼秦腔”即是,民间山歌都是高亢嘹亮的,没有舞厅、茶馆那么细如发丝的娇气。梁实秋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文章是讽刺一些琐细的行为病,所以采取了幽默的语言来写,使作品落语避免挖苦过重,似谈笑风生,兴味盎然,许多描写传神逼真。如写颤腿,时而细致写真,时而夸张比喻,时而分析评说。写欠伸故意夸张显恶,摹声堪称绝笔:“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写邻人打喷嚏“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人的高声谈话,故意在考证,在研究,也显得幽默异常。这里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作者的研究结论是一种幽默式的分析。是说歪理,而又颇为正确,文章的神采机智处概在此处:“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这些分析并不是严肃的科学分析,而是幽默的谈笑,有一种理趣的美。

  不过,梁实秋的文章确有一股绅士气,谈笑洒脱自然,富于“沙龙”味。他戏谑,嘲弄,但并不能以小见大,如果我们读一下鲁迅的《说“面子”》,就会发现鲁迅的深刻是无人可比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旁若无人”》原文及鉴赏  旁若无人  旁若无人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