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是我国宋代一部门类齐全的大型综合性类书。宋太宗赵光义下令编撰,参加编修者有李昉、扈蒙、李穆、汤悦、徐铉等14人。此书始编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历时6年。初名《太平总类》,又称《太平类编》、《太平编类》。据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载:《太平编类》写成以后,呈进修文殿,太宗每日阅览三卷,用一年的时间把它读完,因之赐名《太平御览》。主要版本除南宋闽刻、蜀刻两残本外,还有明万历元年(1573)饶氏活字本;明万历倪炳刻本;清嘉庆十一年(1806)吴门汪昌序活字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常熟张海鹏照旷阁仿宋刻本;清嘉庆十七年(1812)歙县鲍崇城刻本;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宋刻本,收入《四部丛刊三编》,所据底本为南宋蜀刻本,所缺者用日本活字本补足,是近几十年来最流行和通用的本子;1960年中华书局据此本缩印为四大册,目录改为排印本,在每个门类的下面加注页码,查检起来,更为方便。
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北宋文学家。五代后汉乾佑进士,历仕后汉、后周两朝。入宋后,累官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参加编纂《旧五代史》,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书,著有文集50卷,今已失传。
该书1000卷,目录10卷,约五百万字,分为55部,这是根据《周易·系辞》所说的“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表示包罗万象的意思。55部计:卷1—卷15:天部;卷16—卷35:时序部;卷36—卷75:地部;卷76—卷116:皇王部;卷117—卷134:偏霸部;卷135—卷154:皇亲部;卷155—卷172:州郡部;卷173—卷197:居处部;卷198—卷202:封建部(以上中华书局新版影印本第一册);卷203—卷269:职官部;卷270—卷359:兵部;卷360—卷457:人事部上(以上新版第二册);卷458—卷500:人事部下;卷501—卷510:逸民部;卷511—卷521:宗亲部;卷522—卷562:礼仪部;卷563—卷584:乐部;卷585—卷606:文部;卷607—卷619:学部;卷620—卷634:治道部;卷635—卷652:刑法部;卷653—卷658:释部;卷659—卷679:道部;卷680—卷683:仪式部;卷684—卷698:服章部;卷699—卷719:服用部;卷720—卷737:方术部(以上新版第3册);卷738—卷743:疾病部;卷744—卷755:工艺部;卷756—卷765:器物部;卷766—卷767:杂物部;卷768—卷771:舟部;卷772—卷776:车部;卷777—卷779:奉使部;卷780—卷801:四夷部;卷802—卷813:珍宝部;卷814—卷820:布帛部;卷821—卷836:资产部;卷837—卷842:百谷部;卷843—卷867:饮食部;卷868—卷871:火部;卷872—卷873:休征部;卷874—卷880:咎征部;卷881—卷884:神鬼部;卷885 —卷888:妖异部;卷889—卷913:兽部;卷914—卷928:羽族部;卷929—卷943:鳞介部;卷944—卷951:虫豸部;卷952—卷961:木部;卷962—卷963:竹部;卷964—卷975:果部;卷976-卷980:菜部;卷981-卷983:香部;卷984—卷993:药部;卷994-卷1000:百卉部(以上新版第4册)。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如天部又分日、月、星、辰……,全书总计4558类。每类里不再加标目,类名下直接引用从古代至唐代的文献资料。每条引证都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代先后排列,而不加己见。所采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小说与杂说引用甚少。凡一条中同引一书的,全排在一起,于最前列书名,后面只标“又曰”。其引文于正文作大字,注文作双行小字,极为清晰。其体例如卷25时序部·秋分类:
《说文》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易说》曰:“秋分,阊阖风至,雷始收声,鸷鸟击,玄鸟归。”又曰:“兑,西方也,主秋分。”《孝经说》曰:“斗指酉为秋分。”又曰:“秋分,日在内衡。”《文子》曰:“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此天地之气和平,故万物得以生成故也)。《京房易候》曰:“虹,八月出西方,粟贵。”……《周书时训》曰:“秋分八月中,雷乃收声。不收声,即人民不安(又云:诸侯骄逸放荡于上)。蛰虫坯户。不坯户,即边方不宁(又云:人靡有赖)。水始涸。水不涸,即人多痼疾。”《历日疏》曰:“秋分,八月之中气也。秋分之时,日出于卯,入于酉,分天之中、阴、阳气等。昼五十刻,夜五十刻,一昼一夜,二气中分,故谓之秋分也。”
这一条先取字书《说文》对“秋分”的解释,然后列举事类,集中了有关的引证,括号内为原文双行小注。
《太平御览》的修纂是以《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等编)、《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文思博要》(唐高士廉等编)3部类书为蓝本进行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皇家藏书。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涉及的范围广,辑录的资料多。据卷首《经史图书纲目》载,所引各类图书共计1690种(实则1689种),古律、古赋、铭、赞、杂书等尚不包括在内。若总计起来,据今人马念祖考订,其中引书共有2579种(见《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虽不及《古今图书集成》之宏大,但也大大超过了以前的类书。
该书非但征引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早已失传。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曾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鲍刻《太平御览》序)。可见此书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古籍、文献最多的一部。并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亦可从此书中找到许多可贵的文献资料。如谶纬之说盛于两汉,而书多不传,甚至书名亦不见史志。《太平御览》却还引用了一部分。明胡应麟指出其中所引如《易卦统通图》、《尚书钩命诀》、《礼记稽命曜》、《河图括地象》、《河图玉版》等书,盖为唐人编《文思博要》时从宋、齐诸类书内录出,《太平御览》又据《文思博要》载入,非诸书北宋尚存。今宋、齐诸书及《文思博要》等皆亡,《太平御览》所保存的这部分材料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因此,历代学者非常重视此书,把它视为“辑佚的宝山”,誉为“类书之冠”。清代学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孙星衍辑《苍颉篇》、任大椿、臧庸等辑《通俗文》、孙冯翼辑《皇览》以及鲁迅先生辑《古小说钩沉》等,都广泛地利用了此书。特别是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更是从中取资不尽,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类书尤为赅博。”清代周中孚称赞这部书说:“(《太平御览》虽多转引类书,不能一一出自原本,然包罗万象,总括群书,记历代之兴亡,备两间之名物,几如杜家武库,无所不有。而考其所引,传于今者,又十不存二三焉,洵考据之渊薮,非《册府元龟》诸大类书所可并也”(《郑堂读书记》卷61)。
《太平御览》本身也具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是:1.由于类目繁多,故时有重复者,导致资料归属上的混乱;2.所标书名,往往有前后不一、舛讹错误者;3.有些资料转抄于前代类书,又未作校勘核对,因袭了许多旧有的错误。使用时须加审别考核。当然,如此一部大型类书,成于众人之手,又经过近千年的传抄版刻,内容上的张冠李戴,字词上的鲁鱼不分,也是难免的。
使用本书有两种索引,可便于检索。一是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内容为篇目索引,据清鲍崇城刻本编制,用“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二是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1935年出版。内容包括《篇目引得》和《引书引得》两部分,据清鲍刻本编制,用“中国字庋撷法”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