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狄仁杰》原文及鉴赏

  狄仁杰为儿童时,门人被害者,县吏就诘之①。众咸移对②,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对曰:“黄卷③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④,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⑤,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⑥,其亲在河阳别业⑦。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去。

  (《大唐新语》)

  注释①诘(jie)——问。②众咸移对——众人都挪动座位而相对。③黄卷——书籍。古人以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纸色变黄,故名。④“工部尚书”——工部尚书,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的长官。阎立本,唐初大臣、画家。高宗显庆中,官将作大匠,后代兄立德为工部尚书,官至中书令。黜陟(chuzhi),亦作“绌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⑤“观过”句——语出《论语·里仁》,意谓只要观察别人所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属于哪类的人了。⑥并州法曹——并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国后渐小,唐代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法曹,地方司法机关。⑦别业——别墅。

  赏析狄仁杰是著名公案小说《狄人杰》中的主人公,而本文所写则是现实生活中的狄仁杰的几段逸事。文章虽然短小,但其立意、选材和笔法还是颇有特色的。

  狄仁杰是唐朝的一代名臣,以其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而著称。他主要从政于武则天时代,曾官至相位。但他从不搞献媚邀宠、阿谀奉迎这一套。他曾力止武则天造大佛像,向朝廷推荐了张柬之等数十名贤臣,从而大大减弱了酷吏之害。他还多次力劝武则天立李嗣,复唐室。对于这些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作者都一概略去不写,而只选取了三件极平凡的琐事。这显然有作者的用心。狄仁杰作为一代名臣,那些卓著的政绩早已传诸人口,而那些生活中的琐事则又往往为人所鲜知。作者在文中就小避大,无疑补足了狄仁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另一个侧面。从一滴水珠中同样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辉。显然,文章只是撷取了狄仁杰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几滴水珠。

  第一件事,记其幼年时事。在门人被害事件中,县吏来诘问书塾中的众童子。别人迫于县吏声威,“咸移对”,而独“仁杰坚坐读书”,鲜明的对比之下,一个性格倔强,不同流俗的少年狄仁杰被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那段言词朗然的应对则更进一步显示出少年狄仁杰不畏权势的个性及其高洁不俗的志趣,同时也显示了他机智、善辩的出色才华。这些正是狄仁杰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基础。

  至于狄仁杰斐然的政绩和卓越的才能,也是不能不提的,但短短的百十字又很难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于是作者避开正面的具体描写,而巧妙地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工部尚书阎立本之口,极赞狄公人品与才能的不凡。“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的激赏与特意荐举的行动,有力地表明狄仁杰决不是一个无德无能的平庸之辈。

  如果说以上两件事主要是表现狄仁杰人品刚正、才华出众一面,那么第三件事的笔锋所触则是他柔细的感情世界。狄仁杰远别家室,只身赴任,登太行南望孤云,不由地念起远方的亲人,想象着白云之下亲人所居的家园,以至“悲泣”、“伫立”,久久不去。这些细腻的描写正表现了狄仁杰当时细腻的心理活动。由“南望白云”到“悲泣伫立”,再到“候云移乃去”,真实地写出了主人公触景生情而至悲情难抑,最后怅然失意的情感发展轨迹。由此揭示了狄仁杰这位以刚直著称的廉吏性格中柔情如涓水的另一个侧面。这个细节,使读者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不仅刚直能干而且富于感情、心地慈善的狄仁杰

  总之,这篇随笔短文精心选择主人公生活中琐细微小的事件,以十分精炼又富于变化的笔法。多侧面地展示了狄仁杰作为一代名臣的精神风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狄仁杰》原文及鉴赏  仁杰  仁杰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