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传习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哲学著作。三卷。明王守仁撰。成书于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撰者事迹参见“《王文成公全书》”条)。

  《传习录》是作者的语录和论学书札汇辑。自明正德七年(1512年)其门子徐爱陆续录下著者论学的谈话,取名《传习录》。此为是书之雏型。后,著者的其他弟子薛侃、南大吉、钱德洪等在此基础上不断增补,加入新录语录和论学书札等。并经删削,出版了多个版本的《传习录》和《传习续录》。明隆庆六年(1572年),谢廷杰将其编入《王文成公全书》,即今本之《王文成公全书》的《传习录》。

  《传习录》分为三卷。上卷收录薛侃新编之《传习录》。中卷收录钱德洪所编的八篇书信。下卷为先之《传习续录》。

  该书上卷的主要内容偏重于对朱熹增改的《大学》古本。朱熹一生注释古书,研究古代文化,偏重于“道问学”向外的一边。朱熹研究事物的方法主张就事物本身一一穷极其理。而王守仁持相反的观点。他尊崇陆九渊的哲学,认为心即是理,理即是心,更不用向外面事物上去寻求什么理。这就是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观念。他的“知行合一”观念就是由“心即理”发展而来。如“好好色”:“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故意去好。”又“恶恶臭”:“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要闻到那臭味已自恶了,不是再加个‘恶’的意念。”按照他的理论,心是本体,是纯天理性的,世界上的万物都会在“心”里得到感应,并同时指挥人的行为。这就是“心与理一,知行合一”的观念。作者还认为,私欲是障碍的本体。有了私欲后,天理昧、良知昏、感不真、应不切,甚至没有知行可言了。

  中卷是著者晚年成熟时期的著作,提出了著名的拔本塞源之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思想。关于“致良知”作者认为,良知人人具有,其中包括个人的道德意识和人的最高本体。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到世界万物。“心物合一”即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观念之综合。王守仁认为,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同时心也不会离开物而存在。

  下卷解说他的晚年各种思想比较具体。文中还记载了他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本,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该书是一部比较纯粹的哲学著作,包括了著者的主要哲学思想。与著者的另一部著作《大学问》一起,是著者最主要的两部哲学著作,因而具有很大的价值,地位比较重要。

  《传习录》除《全书》本外,其单行本有日本正德二年,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冈田群玉堂刻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活字印《学海类编》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国学保存会排印《国粹丛书》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安东宏道书局排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学生基本丛书》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传习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传习  传习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