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北正定府地方志书。五十卷,首一卷。清郑大进纂修。成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61年)。
郑大进,号退谷,揭阳(今广东省揭阳县)人,乾隆年间进士,肥乡县知县,累擢湖北巡抚,后官至直隶总督。郑思想进化,不迷信神佛,从其所纂(宋)龙兴寺(今正定大佛寺)碑文《跋》可见:“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寺僧附会,镇帅不察葛蘩,依样葫芦,诚不免以讹传讹也”。
《正定府志》编排体例,首以横排恩纪、地理、事纪、灾祥、建置、赋役、风物、惠政、武备、选举、职官、世系、名宦、人物、艺文、杂记等门类为纲,次以事物属性立目。
《正定府志》所叙内容,按其门类序列,恩纪为卷之一,分设诏谕、巡幸、御制、蠲麦四目,全面的分别记述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一十余年间布予正定府属人民的“宏恩浩泽”。地理一门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设沿革、星野、疆域、形胜、古迹五目,中卷设山川一目,下卷设河渠水利一目;沿革,先府,后以府领正定、获鹿、井陉、阜平、栾城、行唐、灵寿、平山、元氏、赞皇、无极、藁城、新乐十三县和晋州(时为散州,与县同级。今名晋县)一州分方位逐记,记府追溯远古,记县州追溯起始;星野、疆域、形胜、古迹,均先府、后州县分方位记述;山川,先山后川按南、西、北、东方位序列逐山逐河记述;河渠水利,分河渠(堤坝附)、水利两目记述。事纪一门分上、下两卷,上卷分虞、周、秦、汉、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十二目,下卷分宋、元、明、国朝(即清)四目,采用编年体记事记人;凡引用史料均加注。灾祥一门,溯古记今。建置一门,分上、下两卷,上卷分城池、坛庙、公署、学校(义学书院附)四目,下卷分房舍、津梁、坊表、邱墓、寺观五目,各目均采取先府、后州县按方位序逐一记其始末。赋役一门,分户口、田赋(杂税盐政附)两目记述历史与现状。风物分上、下两卷,分风俗、物产两目以当时状况为主记述,追溯简而略。惠政一门分上、下两卷,上卷立仓储、种植两目,采取详今略古方式记述;下卷立赈恤、养济院、漏泽园、留养局四目,分别记述清朝皇帝“恤民”与“恩典”。武备一门,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设将弁、兵制两目,中卷设关隘、邮政、墎汛(附铺司)三目,下卷设兵事一目;将弁、兵制、关隘主要记述现状,邮政、墎汛(附铺司)溯始并详记现状,兵事由始至今以时为序记述。选举一门分上、下两卷,上卷设荐辟、文武进士、文武举人三目,下卷设贡生一目,府属一州十三县苦学成材之人杰皆载。职官一门分为四卷,职官一设历代宦籍、府官师两目,职官二设正定、获鹿、井陉、阜平、栾城五县官师五目,职官三设行唐、灵寿、平山、元氐、赞皇五县官师五目,职官四设晋州、无极、藁城、新乐四州县官师四目,各目所记详清略古。世系一门分上、下两卷,上卷设帝王、后妃、公主府三目,下卷设封爵、藩镇两目,溯古至今按朝代序列记载。名宦一门分上、下两卷,上卷设周、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十目,下卷设明、国朝(即清)两目,所记诸朝名宦大都加注史料出处。人物一门分为十四卷,设名臣上、名臣下、武功、文苑、仕绩、忠烈、孝友、义行、隐逸、方技、流寓、仙释、列女上、列女中、列女下、鉴戒、宦者十七目,众多人物均以三纲五常为尺度记述。艺文一门分六卷,设诏令、奏疏、记上、记下、序、跋、碑、状、书、启、考、辩、说、文、赞、赋、诗十目,各以概言开篇,收录大量原文。杂记一门为最末一卷,设稽古、摘粹、订误、阙疑、述异、拾遗、补编七目,记载归之无门、弃之可惜的史料。
《正定府志》门类齐全,统合古今,叙述简核,文约事丰,尤其经济方面的内容由于纂修者具有进化思想而记述较多,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该书在风物门类,将“蚊、蝇、牛蒙(学名蠓虫)”列入“物产”之内,未免偏颇失当。
乾隆《正定府志》有乾隆二十七年(1761年)刻本,台湾学生书局影印精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