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齐书》,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乃改名为《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五十九卷。南朝梁萧子显撰。梁天监年间成书。
萧子显,字景阳。生于齐永明七年(489年),卒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人(今江苏常州西)人。萧子显出身皇族,是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南齐豫章王萧嶷之子,七岁时即封为宁都县侯,以王子例拜给事中。入梁以长于父才,为萧衍父子所器重,累官至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侍中,仁威将军,吴兴太守等。他为人好学,长于著述,奏请编撰《齐书》。当时“齐史,江淹始受诏著述,以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沈约复著《齐纪》二十篇。”(《史通·古今正义》)吴均也撰成《齐春秋》三十篇,还有王逸著《齐典》五卷,熊襄著《齐典》十卷。萧子显根据上述材料,很快撰成《南齐书》。梁书本传记载他的著作,除《齐书》六十卷外,尚有《后汉书》一百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据《隋书·经籍志》所载,萧氏的《后汉书》百卷在当时已散佚了,另外还撰有《晋史草》三十卷。
《南齐书》原为六十卷,到唐代佚失一卷序录,只剩五十九卷,分为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全书记事上起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下到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记载了南齐朝二十四年的历史。
《南齐书》帝纪八卷分别是:《高帝纪》二卷,《武帝纪》一卷,《郁林王纪》一卷,《海陵王纪》一卷,《明帝纪》一卷,《东昏侯纪》一卷,《和帝纪》一卷。《南齐书》的帝纪仍沿袭了系年方式记载齐朝大事,从宋顺帝末年齐高帝萧道成代宋建立南齐起,至和帝末年梁武帝萧衍代齐建梁朝止,叙述了南齐兴亡始末,是南齐时代的政治史。在南齐七帝中,高帝萧道成开国,事迹较多,故分上下两卷记载,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和帝萧宝融等在位时间短,可载史事不多,单独成篇,甚为单薄。
《南齐书》比较可取的是志。当时掌史职的江淹说:“修史之难,无过于志。”食货志未做成,恐是材料不足的缘故。据高似孙《史略》所引《子显进书表》说:“素不知户口,故郡志辄不载,天文复秘,故不私载,而此志但纪灾祥而已。”
《南齐书》共有志十一卷,其中《乐志》一卷,主要记载当时封建统治者祭祀上天和宗庙时所奏的乐章。《天文志》二卷,主要记载当时太史令掌管的天文机构观察天象的各项记录(如日食、太白经天、月入太微、五星相犯等)。《州郡志》二卷,主要记载南齐时代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的建置,并上溯汉魏两晋,直至宋齐时代各州建置的沿革(包括侨立州郡)。《礼志》二卷,主要记载祭祀的礼节仪式,另外还记载了设立国学、太学以培养皇族和公卿大臣子弟的各项规定。《百官志》一卷,记载南齐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各行政机构的建置和建立官吏的情况。《南齐书》没有《律历志》,新添《舆服志》一卷,主要记载当时皇室及政府各部门高级官吏乘坐的车舆和穿戴服饰的各项具体规定。《祥瑞志》和《五行志》各一卷,主要记载当时统治阶级为宣扬天命而制造的各种符瑞和当时的灾异情况。十志中以《百官志》最简明,读南北朝史的,每苦官职纷杂,先读《南齐书·百官志》可以得其概略。
《南齐书》列传四十卷,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篇幅占全书的约三分之二。列传中一类是为皇后、王子、宗室大臣所做的传,对南齐宗室、贵族、官僚及地方大官发财致富者给予客观叙述。一类是清官、有成就的学者及不图名利而隐逸的士人的列传,如《循吏传》、《高逸传》、《文学传》、《考义传》等。还有一类是封建社会奸臣列传和有关北朝的列传。如《倖臣传》、《魏虏传》。《南齐书》也为境内的少数民族、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高丽、百济等外国写了列传。列传在写作手法上与《宋书》略有不同,改“良吏”为“良政”,“隐逸”为“高逸”,“恩倖”为“幸臣”,“索虏”为“魏虏”。此外,《南齐书》别立《文学传》,传中所叙十人,都不是什么著名的文学家,但我国著名的大科学家祖冲之收入此传,记载了祖冲之上《大明历》表及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等事迹,这些都是重要的科学技术资料。。
《南齐书》编撰之时,作者对当时的人物史实熟悉,易得到第一手材料,故《南齐书》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如统治阶级之间相互倾轧残杀,统治者对人民的压榨等;对北魏的情况及南齐与北魏之间关系的记载也很有价值。
《南齐书》在写作上有个突出的特点,作者在列传中采用了类叙法。类叙法创自《汉书》,到《南齐书》时已趋成熟,即在一传中连带叙述同类的几个人的事,“传不多而人自备载”(《廿二史札记·齐书类叙法最善》)。《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另外,《南齐书》没有《食货志》,有关《食货志》方面的材料都放在列传之中,这也是一种体例。
由于《南齐书》是萧子显为本家族写史,所以回护溢美之处甚多。《南齐书》还有许多宣传宿命论,因果报应的内容。南朝文风讲究华丽的词藻,这在本书中也有所体现。在叙事方面,亦不免有失实之处。但是,这部著作是现存记载南齐历史的最完整的一部著作,是研究南齐历史的主要依据。
《南齐书》的版本有:宋大字本(简称百纳本),明代的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代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此书各本缺州郡志上、列传第十六、二十五、三十九各一页。百衲本仅缺二十五、三十九各一页,较各本多二页。一九七五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以百衲本为底本是较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