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名《文通》。最早完整系统的语法著作。全书共十卷。前六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版,后四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版。清马建忠撰。
马建忠,字眉叔。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卒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江苏丹徒人。光绪元年留学法国,精通拉丁文、希腊文、英文和法文,曾任清政府驻法使馆翻译。归国后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他提倡振兴工商业,主张富国先富民,要求国民在攻读中国古代经籍的同时,也努力学习西方文明。于是他模仿印欧语传统语法,以典范的文言文,包括四经、三传、史记、汉书以及韩愈之文为研究对象,勤求探讨,用十余年时间著成此书。
全书十卷。卷一为“正名”,界定本书所出现的字、词、次、句、读等术语。卷二至卷六论述各类实字,卷七至卷九讲述各类虚字。卷十论句读,为句法的总论。
书中的字类即词类。首先,它把汉语词分为实字和虚字两大类。其中实字又分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虚字又分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这种分类主要是根据字义。由于一字常不止一义,也就是说字无定义,因此它又认为字无定类。书中的“词”即相当于今天的“句子成分”,共分七类:起词、语词、止词、表词、司词、加词、转词。它认为词类与句子成分有对当关系:如果遇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就用词类通假来解释。书中给句子下的定义是: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读”即相当于今天一般所说的充当单句的句子成分的主谓词组或复句的分句。根据中国文字没有形态变化的特点,它在字与句的相应关系上又建立了“次”的理论,次就是相互关系的名代诸字在句或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次有主次和宾次,正次和偏次,前次和同次。
《马氏文通》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开创之功,它第一次全面地论述和建立了汉语语法体系。全书虽然在体系上模仿拉丁语语法,但同时也注意汉语实际,如词类系统增加了助字(语气词);句法系统,拿静字(形容词)与动字(动词)并列,认为它们都能充当语词(谓语)等等。书中广搜例句,材料丰富。但作者并不以分类举例为满足,还能注意寻求汉语中的规律,如书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古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位于动词前的规律。在讲述语法规律时,还时常论及修辞。
今天来看,本书的缺陷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过于模仿拉丁语语法,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揭示出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词类通假说”与“字无定类”说相互矛盾,在分析句子成分时,既有“词”,又有“次”,体系不够分明,“句”和“读”也同样纠缠不清。
《马氏文通》版本比较复杂。最早的版本是竹纸铅排线装。前六卷题“光绪二十四年孟冬”,后四卷题“光绪二十五年季冬”,即公元1898—1899出齐,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至一九零二年作为绍兴府学堂教科书,又出有竹纸木印线装。第三种版本是一九零四年初版,前后五卷分装上下两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此书直到一九三○年已二十一版。第四种版本是万有文库版,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九年十月初版,分装六册,后合为一册。第五种是《马氏文通及其刊误》,铅印精装,由《马氏文通》和杨树达《马氏文通刊误》,合订而成,一九三三年四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此外还有由章锡琛校注的《马氏文通校注》(前后五卷分排上下两册,中华书局一九五四年十月出版)。吕叔湘、王海棻加上按语和注释的《马氏文通读本》(一九八六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三年,本书被收入《汉语语法丛书》,由商务印书馆重排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