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别集。八卷。清刘大櫆撰。初刊于乾隆年间。
刘大櫆,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安徽桐城人。喜好读书,工于文章,因方苞推许而出名。雍正七年、十年两举副贡生,乾隆时先后举荐鸿博、经学,皆落选。六十岁以后才任安徽黟县教谕,后又主讲歙县问政书院,晚年在故乡讲学,培养了姚鼐等桐城派弟子。刘大櫆是桐城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补充了方苞的理论,提出了“神气说”,更注重于作文的音节字句和修辞,与方苞的理论有别,更能代表桐城派散文家的主张。刘大櫆工于古文,又能诗,著有《海峰先生文集》、《海峰诗集》等。
《海峰先生文集》只收刘大櫆的古文。其文纵横驰骤,瑰奇恣肆。曾学多家,兼有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但也有摹古未化、模仿多于创造的缺点,且文章放纵有余,严谨不足,他的古文并不能完全体现他的理论,古文成就上不及方苞,下不及姚鼐。但《海峰先生文集》中之古文,也有其特点,道学气不如方苞古文浓厚,比较讲求辞藻,感情色彩也浓厚一些。如《祭舅氏文》,短短百字,却写得情真意切,其痛在骨。刘大櫆的古文,总的说来较富感情,有个性,除部分宣扬封建道德及平时求用的以外,其余一些书信、序跋、杂记之类,大多为因事抒怀之作,往往在正统观念或知足乐天的思想掩盖之下,曲折地透露出内心的激愤,如《答周君书》,一开头就表现出了他“与世俗不相投合”、“无华颜软语以媚悦贵人之耳目”这样一种牢骚不平之气。
《海峰先生文集》版本较复杂。乾隆缥碧轩原刻本,不分卷。后光绪戊子桐城吴氏重刻。同治十三年,其邑人徐宗亮重加编次,得文二百三十一篇,依古文辞类纂分类之法,编为十卷,较八卷本完备。又有一八卷本,系日本明治十四年(1881年)日本佚存书坊活字印本。其他还有《刘海峰集》,计文集八卷,诗集二卷,系光绪元年(1875年)安徽刘继重邢邱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