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都》中哲学牛的人物形象分析
《废都》里的“哲学牛”,对世间事,世间人和动物都有牛的见解,它那似智若愚的看法,让读者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老牛来自道家仙山——终南山,它通晓三世,有人的思考,俨然一个得道高人,又仿佛一个睿智的哲学家。
作家笔下的牛,思索人类与兽类的生存状态,反思社会交际中错综复杂的人、事、物三者间的联系,鞭挞了人类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试图以此来揭示生存的本质。
第48页至50页,牛在听了庄之蝶的话“牛像个哲学家”之后,从此真的有了人的思维,以哲学家的目光来看这个城市了。
牛先是提出一个问题,人怎么会是猴子变的呢?那个屁股和脸一样红的家伙,怎么能是人的祖先?
牛在终南山的时候,便知道有了人的历史,就有了牛的历史。或者说,人其实是牛变的呢,还是牛是人变的。
当然,在牛哲学家的心里,是看不上猴子、鸡鸭、猪狗之流的。它非常的为自己的种族不平,鼻孔喷出的气把面前的尘土也冲开了两个小土窝。
“人啊人,之所以战胜了牛,是人有了忘义之心和制造了鞭子。”
第123至126页,牛在吃了柳月给它的嫩草时想起柳月的前世,随后引发了感概,在心里嘲笑人的可怜。
“在牛的另一种感觉里,总预感了这个城市有一天要彻底消亡的,因为静夜之时,它发现了这个城市在下陷,是城市每日大量汲取地下水的原故,或是人和建筑越来越多,压迫了地壳的运动。”
牛在观察到这些人类,不断的从乡村涌进城市,大量修建钢筋水泥建筑,把人圈起來。又不停的开会、研究,认为人太多,主张用重型炸弹炸死除了自己和自己亲人以外的人。
牛在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发笑了,它的笑声,就是发出一种接连的打喷嚏声。
它每天都会有这么一连串的喷嚏。
“这牛想到这里,只觉得头脑发疼,它虽然在大街上恍恍惚惚地走着,感觉良好地以为自己是个哲学家了……它对于自己的智慧的欠缺和不由自主的走神儿就长声叹息了。”
一头牛会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呢?我认为,牛是会有自己的思想的。
虽然从通常意义上来讲,牛只是家畜的一种,是人类经过千百年的驯化后,产生的一种大型劳动工具,主要服务于人民群众,从事大强度的运输或犁田等工作。当然牛除了劳动,也供献牛奶、牛肉和牛皮。
牛是能听得懂人的指令的,那些成年之后的牛(一岁半至两岁),经过人们的教化和训练,逐渐就能帮人干活,拉磨、运送粮食、犁地;并能听明白人的很多语言,比如:“嘚起”,是开走和继续走的意思,“哇,哇”是停下,“喻、喻”是左拐或右拐。
牛是有思想的,大部分时间听指令。不高兴的时候或者说它停下来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牛脾气,所以人类发明了鞭子。
人类制造的鞭子只要在牛身上一摔,或者在它的头顶上飞舞几下,不管它是在拉犁、拉东西还是拉磨子,它都会因为害怕而变得特别的温顺。
第224页中有一段对牛的描写,“牛慢慢地跟着主人走,先还是摇头摆尾,后来就勾下了头,脑壳里作想起许多事情来。”。
这一次,牛分别对人和动物的脚做了思考。它不明白,脚的功能是为了行走,人类却做出又尖又瘦的高跟鞋限制了这种功能。
它又想到了车,电梯,这些现代化的东西让生活便利了,人却退化了。
艺术家,运动员,街上的行人……“人退化得只剩下个机灵的脑袋,正是这脑袋使人越来越退化。”。
伟大的哲学家奶牛悲哀地认为,人对美的标准导致了一种退化,人机灵的脑袋让这种退化一步步走向深渊,最终导致了人类的软弱,这些现象让它很丧气。
第433页,哲学牛终于迎来它的死亡。
“庄之蝶知道奶牛不行了,庆幸自己偏巧赶来,还能最后看看它……。奶牛只是艰难地动了一下耳朵,算是和庄之蝶打招呼了……”
这一次牛没有语言也没有思考,它应该是急着去赴下一次投胎的约定。
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
教义中说道,“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经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灵魂便可托生为人形。”。
“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灵魂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开始轮回生命。为了帮助一个所爱之人的灵魂走向拯救之旅,亲人们捐献钱财用于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
“他们相信死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而他们的捐助会给予死者抓住一只母牛尾的权利,以使他顺利地游过火焰河。因此,正统的印度教徒在临终之前会要求得到一只牛尾巴。”。
仿佛是因了印度佛教中关于母牛的教义,《废都》中的哲学牛死后,庄之蝶带走了牛皮。再后来牛皮被阮知非拿去蒙鼓,庄之蝶保留了牛尾巴作为纪念。
作品中的牛与主人公庄之蝶,在冥冥之中有种割不断的联系,牛是因为庄之蝶的原因出现在西京城中,庄之蝶也仿佛借牛之口表达着自己。
“庄之蝶是剥了皮的牛,牛就是那披着皮的庄之蝶。”这一切如庄周梦蝶一般,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周?
我阅读的《废都》是作家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的版本。
(作者简介:爱读书,爱写作,喜欢旅行,好吃猫一枚。想在温暖、深情的文字中,与你相遇!
微信公众号:凡心一墨
简书:凡心一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