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大般涅槃经》,习称《大本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大乘佛教经典。四十卷十三品。昙无谶译。北凉玄始十年(421年)在姑臧(今甘肃武威市)译出三十六卷,后改分四十卷。(译者事迹参见“《大方等大集经》”条)
本书以《阿含经》、《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等影响不小。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和西域译本的经末记载。本书梵本原有二万五千偶,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声闻和辟支佛都能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论与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义理有很多契合之处,和《般若经》、《法华经》的思想也有一致之处,并与《华严经》的思想相通。全书按内容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卷一至卷三),说佛在拘尸那城阿利罗跋提河边婆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宣告大众:如有疑问,今可来问。(二)、《金刚身品》(卷三),佛为迦叶宣说如来法身常住、金刚不坏、及成就无量微妙功德,并说成就此金刚身由于护持正法的因缘。(三)《名字功德品》(卷三),进一步宣说此经的名义和所具的功德等。(四)《如来性品》(卷四至十),佛为迦叶先说开示本经的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四义,这四义即是一义、空义。又说如来常住不灭,以及如来随顺世间神通变化,已于无量劫中成佛,现在只是表现各种形相教化众生。(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卷十),佛受纯陀最后供养,又以化身受大众供养,为纯陀说除一阐提、一切布施的功德;又为文殊说如来法有余、无余之别;更为迦叶说无余义,及此经所得的功德。并为此三人授记。佛自现身疾,右胁而卧。(六)《现疾品》(卷十一),迦叶问佛为何现病相?佛起身跌坐,放大光明,广为宣说如来的秘藏,并说实际没有病,大般涅槃是诸佛的甚深禅定。(七)《圣行品》(卷十一至十四),佛为迦叶说菩萨应修至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五种行法。(八)《梵行品》(卷十五至二十),广说菩萨应修持的梵行法门。(九) 《婴儿行品》,说菩萨应修婴儿行。(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卷二十一至二十六),佛为高贵德王菩萨说修行此经可以得到十种功德。(十一)《狮子吼菩萨品》(卷二十七至三十二),佛为狮子吼菩萨说菩萨具足智慧、福德二种庄严,即知佛性,佛性名第一义空、名智慧、名中道、名佛、名涅槃,及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道理。(十二)《迦叶菩萨品》(卷三十三至三十八),佛为迦叶、菩萨、声闻、一阐提宣说大法。(十三)《㤭陈如品》(卷三十九至四十),佛为㤭陈如说五蕴无常乃至非常寂静,五蕴灭可以解脱乃至涅槃寂静之法。
本书还提到素食问题。南朝梁武帝萧衍亲讲此经,撰《断酒肉文》,广集僧尼在华林殿前,令法云宣讲,要僧尼必须素食,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僧尼的一大特色。书中所提到半字、满字教,以及从牛出乳等五味,比喻佛说法的深浅、先后,遂有教相判释。慧观把佛说的教法判为顿、渐二教,又从渐教中立为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五时,以及本书教义为最完善的经教。道生则主张佛说法不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四种法轮,也把本书教义看成是佛说法的最高境界,隋智��也依书中教义,立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并立藏、通、别、圆天台四教,以本书为第五时和纯圆教。由于各家的教判提高了本书的地位,讲习此经风盛一时。
本书有藏文译本两种,题名都叫《大般涅槃经》。又有梵文残篇在日本、中亚等地均有发现,并已刊行。本书出现的年代,一般认为在法显本译出之前,即三至四世纪间(另说二至三世纪间),适印度笈多王朝兴起,佛教受到排斥时期,产生地点在今克什米尔地区。
本书有明万历年间的刻本九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八册,光绪五年(1875年)刻本十一册。另有一九四二年上海佛学书局铅字影印本十册。本书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