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怀古诗谜猜解_梅花观怀古
红学研究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一
梅花观怀古诗谜,是依据明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剧本故事感怀比兴的。为什么作者在明显有总结性质的第十首怀古诗位置,选择一个有梦幻般喜剧韵味的戏曲故事抒怀明志呢?这个怀古诗的压轴诗作,应该是画龙点睛的地方。作者梅花观四句诗,究竟要给读者什么样的积极启示呢?
首先简要复习一下《牡丹亭》故事,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领会和心得。
《牡丹亭》剧中,太守女儿杜丽娘,春日游园,梦中与一书生在牡丹亭相会,折柳定情,后因情成疾而终。生前把自画像并自题诗托春香丫鬟藏于太湖石旁。请其母将她埋葬于花园梅树下。其父后在花园建造梅花观,并命道姑看守。书生柳梦梅应试暂住梅花观,拾得画像,爱慕画中人。因真情所钟,竟使杜丽娘复活,结为夫妻。
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这样一种大胆而又离奇的想法,违背常识也找不出什么科学根据。但是古今中外却不断有人用各种方法制造类似的事例和说法。
我国历史上各种搜神志怪、谈鬼说狐故事中有不少事例;自唐、宋至明清各种小说戏曲中的离魂、还魂情节亦皆属于此类,为情而死,作为个人悲剧命运的形成和终结,演出一幕又一幕社会悲剧,倒是屡见不鲜。为情又死而复生,越过生死线,逃过生死大劫,宁把悲剧神变幻化为喜剧,实在难也想象。但是为什么许多人不觉其荒诞,不究其有无,反而津津有味赞叹欣赏呢?为什么作者在重要的第十首怀古诗创作时,偏要选择为情死而复生的牡丹亭故事,作为舒怀明志的对象呢?
不用任何考证,就能直接感悟并猜解出梅花观怀古前两句诗的味道:“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不就是作者追求真情心志,豪气冲天、披肝沥胆的真诚直白么!而后两句诗:“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所涵有的深邃哲理韵味,则远超出了时令运转,人间聚散这些人们熟习的常理,而使人思索不尽,余味无穷。
作者付出全部心血创作红楼梦,他既要做到守理表情,而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以情悟道。这应该是红楼梦的主旨和主脉,是红楼梦的核心和书眼。作者创作怀古诗时即在红楼梦写作过程中,他不能预知红楼梦是否会圆满完成,更无法预知红楼梦会被人肆意篡改。但他一定要在最后一首怀古诗中,表明自己心志并点明红楼梦主题。他要求人们扩展心胸和视野,能从人间难免的悲剧中看到希望;看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无限生机。这样梅花观怀古诗本身就是作者和红楼梦著作共同的画龙点睛之处,后来人还能有异议么?
现在必须说明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的事实。如果读者没有机会看到十分接近原著的“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而只阅读各种现行版本红楼梦,它既阉割了红楼梦的主旨灵魂和作者的心血命根。而改为“从前谆谆警戒之语”八个字,正好呼应“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两句作者和宝玉形象一贯反对的世俗套话。
这个改动可真是个天大的诬陷冤案,蒙骗了多少人陷入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无舟楫可通的迷津,谁也难得说清啊!
这个挖心断喉的改动,洞察要领,抓准要害,非大有来头者不能为。名担增删补缺,襄役红楼梦全壁的高颚、程伟元,恐仅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也。胡适善于考证,独藏甲戌本数十年,竟未提及此改动。胡适立功献书,中华书局六二年影印至今四十余年,版本研究修订,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而对此改动竟也盲目因循,不恢复原著的本来面目。不尊重原著,不尊重作者,导致这样重大的失误。怎么能够让广大读者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伟大文学著作的哲理文化意义呢?
因此就自然形成对红楼梦的各抒己见,各种视角的五花八门评价和见解。只要不是恶意诽谤,所有的各种看法,各种探讨,对认识红楼梦的丰富内容都是有益的。可以评是非,定曲直,但不必封派划线分高下。在红楼梦的主题旨意被阉割、被曲解情况下,哪里能找到真神灵和真权威呢?但先辈们认真严肃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却能启示和帮助我们揭开篡改和肢解原著的真相。
“以情悟道,守理表情。”这八个字,千真万确是作者写的。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写得出来,是前无古人、今天尚未见来者神通造化的绝唱。书上八个字出自警幻仙姑之口,阻止宝玉掉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的迷津情节,其象征性引喻十分生动并有深意。
读罢红楼梦、细思默想宝玉经历,真有点类似唐僧取经的故事,唐僧经九九八十一磨难方能取得真经。宝玉所经的磨难真也不少,不同之处是宝玉取得和保持住的是人间最可宝贵的天性真情。
作者让宝玉说出任凭弱水三千这句话,其涵义就是要让崇尚天性真情童贞般的宝玉,经受社会全方位的教唆引诱和围追堵截的考验。如是你方有可能看清悟明作者对当代社会摧残真情多方面的妙笔生花的揭露。应有尽有,蔚为大观。你尽可能去想象封建社会扭曲、摧残真情的百般招数、千般手段。大概太虚幻境警幻的香引艳诱是万象梦幻的总领:见实引诱的,有仙庵妙妇,富商秀女,孪童优伶,俏婢侍女等;强行扭曲的,有假敬佛道的说教,假正仕读的逼迫;恶榜示范的,有假箴爬灰,假怜秽行,假赦贪欲等。宝玉的童贞真情稍有流露,立马就会血迹斑斑,金钏跳井,晴雯屈死不就是铁证么!宝玉还要分担黛玉日日风刀霜剑,时时阴谋诡计的折磨。这里十分粗略的未经细计变招的举例,加起来还不够九九八十一个磨难么!宝玉坚守真情理想,悬崖边缘竟未走火入魔,真不容易呀!
上面点出的事例虽不全面,但足能使人领会到守理表情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主线。而且还能提示人们注意识别作者表的什么情?守的什么理?种种事例,种种笔法证明作者所表的是人们的天性真情,是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作者一贯反对追求皮肉贪欲的低级趣味,作者甚至让宝玉现身说法揭露扭曲真情的种种引诱:如阳台巫峡之会,初试云雨之情等。作者不怕评者和后人误会,是因为宝玉终于能回头,终于能脱身,最终保持住天性真情这个事实。也许会有人怀疑二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文人会有如此深刻的高见,那他可就过分低估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了。如果作者高见今天得到广泛的传播,从张扬人们的天性真情出发,那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定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人才将如同泉涌滚滚而出。从倡导人们纯真的爱情生活出发,那么一切过时的偏见会自然消失,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也会逐渐被清除。这就是法治必将发展到德治,德治必将发展到情治说法的原因了。
当然作者守的什么理?也应识别和弄清,情和理原本是一致的,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种种因素造成情和理不同程度的扭曲而发生分离和相悖现象。例如贾政、贾赦的纳妾、贾珍的爬灰,贾琏的淫乱以及王公、富商的贪恋男色等。注意作者在书中皆以春秋笔法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好像作者遵守了孔孟学说人伦之理,实际上却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皮肤淫滥这种低级趣味的东西,违反了人们的天性真情,违反了自然造化之理。在此看一下贾琏私纳尤二姐为妾的事件,书上着重描述的是凤姐玩弄诡计摧残真情的恶行。但又公开承认尤二姐追求真情的正当性。
如此看来,纳妾不纳妾并非守理的关键,而有无天性真情倒真是理之所在,理之核心了。因为孔孟后人对三纲五常的胡乱引申,已对孔孟学说中有关人伦的合理成份扭曲得面目全非。其目的直接就是为巩固封建制度的权力体制服务。这正应该是束缚稳固小农经济并扼杀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思想政治原因。人们对清代盛世的武治文功只看正面不看负面已属有误,而忽略批判其对经济、科技发展的种种压制和摧残举措,那可就是片面欺世之错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前进与落后的十字路口上。红楼梦中有迹象表明作者敏锐感觉到中国社会发展这个紧要关头。请细读五十六回探春关于除弊兴利、开源节流的举措和言行。最少透露出作者非凡识见的三条信息:其一,不只是贾府必须改革,清朝盛世的整个儿社会也必须改革。因为他们患者同样的病症。其二,探春竟说出了朱夫子虚比浮词和背孔孟之道的话,这是改革务实者切身体会空谈学问无用的心声,他并不怕别人说他利欲熏心、流入市俗。其三,探春克服内心痛苦现身说法作出了不偏亲情的赠银事例,较为曲折地透露出了改革必需的公正、公平思想意识。这是对作者守理表情方针重要的补充。
如果上述看法确有实据,你还会怀疑作者的远见卓识吗!如果作者守理表情所守之理是:尊重人们天性真情而不容任何扭曲;尊重社会生存、发展而反对任何人为障碍。你还能不承认正是作者而不是别人在红楼梦中提出并论证了人们必须尊重宇宙造化规律这样的大道理。探春一帆风雨路三千远嫁海外,象征什么又意味什么呢?从此海外有了改革者加盟而蓬勃发展起来,而堂堂华夏不容改革者存在,不能不忍受几近二百年的落后耻辱。而后在血泊中站立起来的无数改革者,对作者能不心存敬意么!
作者以情悟道提法的独特创意,就在于作者既看清了各种玄思冥想,甚至于各种理论学说都未能悟解宇宙造化之道;又认识到人们根据自身经历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所体验和悟出的各种世理、天理,虽有时很深刻,但分散而不系统、反复而难统一。
因此领悟作者用许多推崇天性真情事例所悟之道时,不能简单地想当然归结为孔孟之道;也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归结为四大皆空的佛教之道。有人根据红楼梦开头两段十六字偈语证明作者彻悟佛禅,并确指为红楼梦之总纲。如此以来,红楼梦岂不成了新式样的佛经;岂不成了佛教文化范例,读完红楼梦都去当和尚好了。红楼梦的文化价值能如此似是而非地简化吗?
试析第一段十六个字:“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有许多解释无非是高谈自己也弄不明白的色空观念。而否定或忽略情字,能符合红楼梦谈情重情的本意么!
如果细察作者本意:把空字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大造主宰或宇宙造化规律;把色字解为五光十色的万千生命形态;把情字解为万类生物赖以生存繁衍、进化发展的天性本能。那么这十六字正好完整地表现了作者的哲理思维过程和创作红楼梦以情悟道的旨义真谛。
再看另一段十六个字:“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开头凡例中有两句诗:“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与之呼应,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作导引。有人评为全书之总纲,使读者觉得有理有据。但不加思索就此认可,到处宣讲,那可就误解作者创作红楼梦的旨义了。
因为任何个人或任何生命个体,都是生命形态进化发展的一个继承环节,谁逃脱得了生死大劫!谁逃脱得了离合悲欢!可以真情一生,也可以一生荒唐,但任谁都得服从离、合、聚、散的宇宙造化规律。你感到渺茫也好!看成梦幻也罢!树叶还会变绿,青草还会生长,新生命还会继续涌现,新生活还会更加灿烂。作者十分看重离、合、聚、散这个最能被人们直接感受又能生动表现宇宙造化规律的现象形态,他不仅在书中多次用事例和警语提醒读者,而且还要在最后一首带有总结性的怀古诗诗义中以及能象征离、合、聚、散的俗物喻义中,再次对创作红楼梦的哲理总纲进行点睛。
红楼梦该是跃出泥沼,满披中华文化圣光,一飞冲天的时候了。
二
现在逐句分析、解读梅花观怀古诗,看看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是否蕴涵着上面所领悟出的诗意?如果不是妄加附会而是确有道理,那还可以直接引申出或探求出所隐俗物的性质和状态。
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
作者借来这句诗,当然不只是为了描述所隐喻俗物谜底的性质。那么,是不是作者人生追求的心声直白?是不是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公开舒怀明志呢?作者把真情提高到天性高度,提高到宇宙造化这样的高度。不管流多少泪!流多少血!不管经受多少艰难困苦!作者拳拳之心天地可鉴!作者在适当地方申明胸怀,消除误解,以正视听,实在是太必要了。
看一下梅和柳这两种树木能比喻和启示出什么样的意味:梅的映雪斗寒,人常谓有高士之韵,而柳的浓荫蔽日,似隐含护花之味。那么不在梅边在柳边诗句就能明显表达作者的宿志心声:作者不愿自鸣清高,守在梅边与高士比肩,而宁愿穿花度柳,守在柳边与情痴为伍。读红楼梦,解怀古诗有说不尽的例证,证明不在梅边在柳边这句诗,确是作者衷心情怀的真诚自白。这是任何人都不应忽略和轻看的。因为坚守真情,正是作者创作红楼梦守理表情,以情悟道的出发点,也正是红楼梦文学艺术大厦、哲理文化殿堂的基石。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
这句诗明显是第一句诗诗意的延伸和正解,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再有红楼梦卷首一诗一偈一绝句中,那种心路真迹欲说还休的苦味。而让人感觉到作者痛快淋漓地直舒胸臆!充满豪气的吐露心声!
如果个中所指范围可大可小,那么前句诗的在柳边的意境也可大可小,即可指一种俗物,也可指真情流动的大千世界。因而个中同样可缩微到一个俗物范围,也可扩大到真情流动的大千世界范围。
这样谁拾二字的寓义就非同寻常了。要知道提出谁拾二字,该得有多么广阔的历史视野!又该进行过多少理论学说的思考和批判。不知是否有人专门研究和统计过红楼梦中对各种学说、各种学术观点的分析和批判?涉及范围几乎囊括了作者当代所有流行的相关派别。凡是忌讳谈情的,禁止谈情的,扭曲谈情的,不管是出自皇权,出自教派,甚至是出自先圣先贤,作者都要用奇妙的春秋笔法进行批评和否定。因为在作者以前,确实未曾发现有那一位大家能明确执行守理表情的哲理思唯路线,更不用说能达到以情悟道的哲理高度。至于后来的评者,或用“金瓶梅”类比;或用作者以后的西方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弗罗伊德等人的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也都未能正确揭示出作者哲理总观的实质。在此情况下再品味谁拾二字,能不能感觉到作者阐明人间正道,非我莫属的豪气;能不能体验到作者敢为天下先,舍我其谁的雄风呢!作者友人诗句里,描述的那个在困苦条件下,依然独立不羁、豪迈狂放的曹雪芹,在谁拾二字中露出了真容。
画婵娟作为个中谁拾的解答,显然运用了苏轼“水调歌头”词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意。但是请读者不要简单认为作者随便的选用了婵娟这个能表达人们真情眷恋的词语。因为苏词中还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词,简约地表明了离、合、聚、散不只在人间世事中而且也在天道运行中呈现出谁也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性。
依此人们就能看清作者与这位词圣横放杰出的天才思想闪光之间的联系与继承关系。仅此一例,就完全可以证明作者创造并达到的哲理文化高度是有源可探,有迹可循的。
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和第四句,一别西风又一年,意义交叉联系,说明两种规律现象,故宜合并求解。
其一,这两句诗中的春香和西风,加上第一句诗中的夏柳与冬梅,正好能让人体会出季节循环的自然时序流转现象。
古人把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循环运转看成天道运行规律或上升到宇宙造化规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今天人们已能科学说明众多的更为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宇宙现象,发现并论证出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而对于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有根本利害相关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则显得相当薄弱和滞后。例如人类自身延续优生优育的规律,外在的人为的治标措施说的多,而往往忽略了尊重和维护爱情婚姻对优生优育的根本意义,实际也就是忽视了宇宙造化规律的作用。依此也可推理而知人们在道德、法律、教育,包括环境保护领域的认识,长期纷争难得统一的症结所在。
是信口开河的奇谈怪论吗?且任君怀疑。认为红楼梦只是谈情小说,已经似是而非。因为作者所表之情严格守理,即严格区分真、假、善、恶之天理。贯穿红楼梦中拥护、赞赏真情,批判、贬斥假情的主线是谁也无法否认的。而认为红楼梦只是为谈情而谈情,则是更大的失误了!因为作者之所以守理表情,乃是为了以情悟道。
作者必定预见到读者在这个关键地方会发生不解不悟的困惑,方在总结性的梅花观怀古诗中作点睛式地说明。
历来论道者,皆精要而无繁议:如儒教说“忠恕”,道教说“无为”,佛教说“无尘”,两字可悟大千。而今红楼梦作者以情所悟之道,就是“婵娟”二字。作者明明白白用个中谁拾画婵娟诗句点出的。莫忆春香可以象征无数造成团圆的条件,一别西风也可以象征造成无数离散的原因。唯有表明真情眷恋的婵娟,能够经万世而重现,历万劫而重生。任你千变万化,婵娟将常存永在。这就是红楼梦的哲理核心,也就是作者以情所悟之道。红楼梦作者千言万语所悟之道,果真能用婵娟二字概括么!婵娟是这样的普通,人人都实实在在经历过。又是这样的玄奥,几乎没有人能透彻说明其意义。除过作者,还真找不出那位圣哲看重婵娟到宇宙造化的天道高度。如果你能冷静地深入地思考,你会发现作者不只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画的婵娟,上达宇宙造化,下通生命个体,贯穿于社会历史之中。正如没有生命,没有人类的宇宙不可思议一样。没有婵娟的人类,没有真情的生命,同样不可思议。
其二,梅花观怀古后两句诗还用概括的方法提示了离合聚散现象的普遍性,或者还可看成人间以至宇宙的规律性。因为春香、西风年年有,哲人们早就把四时运转看成天道运行规律了。其间花开花谢、叶绿叶黄的自然离合现象结合人间反复存在的聚散现象,不也可成为规律么。
作者看重离、合、聚、散的规律性,是因为正是这个不依人们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间假、丑、恶地各种世俗偏见暴露其虚伪面目,并使代表人间真、善、美的天性真情显现出勃勃生机和香如故的魅力。作者曾写过“逃大造出尘网”的话,比出自宝玉之口时,应涵有更深一层的意味。那就是谁也逃脱不了大造,谁也出不得凡尘。
离、合、聚、散真好像是一幅天演式地,运转不息的过滤网,一切生灭不已,代谢不已,不是只有婵娟永生,真情长存么!
如此读者才能感知和悟明,,那真干净的白茫茫大地,并非一片空虚,并非不了了之。而是孕育无限生机,萌发无限希望的中华文化温床。作者一年又一年的期待和呼喊!不是得到巨大的回响么!红楼梦以真情铸就的中华文化精髓,正是振兴中华文化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
梅花观怀古诗所隐喻的俗物谜底,能不能具体而微传达出作者对红楼梦主旨总结的意味呢?且看作者的神奇文笔。
阅读梅花观怀古诗,见不到对俗物物元的点示。四句诗皆是对俗物性质,状态的描述和说明。
第一句,不再梅边在柳边,
梅的傲雪逞艳,说明严冬尚未过去。柳的垂金摇摆,说明炎夏即将来临。那么在夏日柳边之物,许多人都猜是扇子,应该肯定都猜中了。但是扇子种类很多,例如有纨扇、团扇、宫扇、蒲扇、折扇等。红楼梦中许多场合都是用扇子这个一般称呼,除元春所赐专称宫扇外,其他地方很少专指那一种扇子。仅此一句诗也无法确定是那一种扇子。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
扇面上画出婵娟之情,画出婵娟之意 ,各种扇子皆可。比较起来,人们鉴赏最多,收藏最多,画面最多的,当是折扇和团扇的扇面。如何挑选?只有推敲个中二字了。如果个中不只是指示画面,还有象形俗物之意,那一种扇子形似个字呢?比来比去,折扇倒转持着,更象个字。中国汉字谜语中常用此法,不足为奇。第二句诗中,如确有此意。那就可以进一步认定谜底专指折扇这一种扇子。而且红楼梦中用一般扇子称呼的地方大都是折扇,如宝玉扇袋中之扇,宝钗扑蝶时袖中之扇,晴雯所撕之扇,都只能是折扇。还应当看到折扇又名聚头扇。扇、散谐音。折扇可团拢可张开,可聚可散,含有聚散无常道理。
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
春香这里应指春天百花送香的情景。今日花开,明朝花谢。落英缤纷之际,夏日已经来临。因此春香到就意味着扇子在柳边的情况即将发生。而在柳边的原本诗意,是坚守真情,实现真情的象征。
当梦幻般的真情团圆实现以后,面临着的将是良辰美景苦短,赏心乐事易逝的局面。应对时序和人间的西风秋凉还来不及,那里还可能忆及春花送香的情景!
猜解俗物时,扇子如何团圆?那就是聚头折扇团收起来其形近似圆形这种状况,可以插在扇袋中,可以拢在袖中,可以搁置起来。扇子既然收起,当然不必再忆及春香到,而是应展望和期盼新的一年,新的春香,新的炎夏了。
第四句,一别西风又一年。
又一年标志着新的希望,新的春香一定还会来临。但是你必得经过西风秋凉和严冬酷寒的考验。也就是说不只和充满温馨真情的日子别过,还得和考验身心的西风和严冬别过,你才能迎接又一年的春香与柳绿。
如上分析猜解,梅花观怀古诗所隐喻的俗物谜底,当是别名聚头扇的折扇。
他既能显微历史喻义和红楼旨义,又能点引红楼梦中相关情节和离、合、聚、散寓意,因此是可信的。
四
梅花观怀古谜底,猜中为聚头折扇。它是难得的通情达理的俗物。作者独具匠心精选如此神妙的写作道具,如果不在第十首怀古诗当作谜底点明,那么读者就可能忽略许多精妙情节而难解其义。现只举出几例证明:宝钗真心,贾母真言,和晴雯真知以概括大略。
1.十首怀古诗前,有三首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春灯谜,皆是直接的自况心声和自白命运。猜中宝钗灯谜谜底也是聚头扇后,宝钗灯谜的命运自白就一目了然了。原来“镂檀镌梓一层层”,不简单是惟妙惟肖描述了聚头扇的形状,而是影射并坦露了宝钗在贾府上中下各层的巴结奉承功夫。第二句诗“岂系良工堆砌成”。并非肯定宝钗为人处世是行家里手,而是暗贬其为奸诈钻营的外客。例如金钏跳井,她讨好王夫人说是失足落井;讨好下人,明用金蝉脱壳计,嫁祸黛玉等。“虽是半天风雨过”说明宝钗的能量非同小可,区区外客,能搅得贾府半天风雨,实非易事。因第四句何曾闻得梵铃声,借用了北梁高僧佛图澄闻梵铃声,能逆知吉凶的典故,一般读者难解其义。实际上宝钗确实算不出,测不准自己命运的吉凶,她哪里能知晓拆散了木石前盟的聚头,并未解消宝黛真情的婵娟。实现了金玉良缘的聚头,得到的却是情不在此的真离散和空闺怨。这就是谜底聚头扇俗物所隐涵的聚、散、离、合天理。不解谜底,哪里能领会作者的神笔妙味!
2.聚头扇所点引的情节,有的已在前面提出过,但未深究其义,这里再品其味。
如宝钗扑蝶,从袖中取出之扇,显然是聚头扇。宝钗意欲扑散象征宝黛真情相聚的一双玉色大蝴蝶。“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不论那河是天河,是奈何,是迷津,是弱水!那双蝴蝶肯定会飞渡而过的。聚头扇可扑散人间婚姻,但扑不散人间真情。
3.利用宝黛撕心裂肝争吵之后重新和好的时机,由贾母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就是个非同一般的不详信号。书上写宝黛误以为是表露祖母心声的禅言,读者哪能不被蒙蔽。贾母是成就这对冤家真情长聚头的事实呢?还是决心从此分离这对冤家呢?有多种理由和事实说明是后者。只举一事,便见分晓。宝琴一来,贾母不知底细,便百般疼他,把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成的金翠辉煌的斗蓬送给了他。贾母赏雪时,夸赞站在雪坡上的宝琴比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还要好。直到细问年庚八字和家内情况,被凤姐看透心思,俩人心照不宣看准他俩是一对。请问此时贾母心中还有黛玉的位置吗?这是红楼梦创作中具有转折性的大事件。此后你能找到贾母对宝黛婚姻片言只语的支持吗?这就是贾母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本意。也是聚头扇所含哲理的另一端。
4.最后还应说到晴雯撕扇的情节,晴雯一把又一把所撕的扇子,当然也是聚头扇。多次看到红楼梦这个情节 ,只觉得这个俏丫环,怎能撒娇到如此痴狂地步。后来看到晚来的小红都能说出“千里塔长蓬,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这样富含哲理的话。那么曾在贾母处又在宝玉身旁见过世面又十分聪明十分率真的晴雯。仅凭纯真少女的直觉,也能感知贾府必然四散的结局。作者让他痴狂撕扇,预示红楼梦食尽鸟投林,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只留下芙蓉诛中的婵娟永存,不也是合情合理么!不也是聚头扇另一种新意境么!
吕雷宏2003年9月修改稿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