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妙玉被强盗奸杀却落得一片喝彩声?

  妙玉研究与探佚的规则

  红学研究

  一)玉可碎,不失其白

  《红楼梦》的读者对后四十回中的妙玉被强盗劫走心里一般是颇不舒服的 ,但是一直无可奈何,由于第五回判词的存在,翻案十分困难。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书中妙玉的被劫一章也表示肯定,认为这是保持了《红楼梦》全书悲剧结局的重要一笔。

  从我十五岁第一次读《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第二版)时,我就觉得妙玉是第二个林黛玉,或曰“佛门中的林黛玉”。林黛玉被袁枚误记成“女校书(妓女)”一事,考证派红学家取笑了他八十余年。为什么妙玉被强盗奸杀却落得一片喝彩声?从妙玉的判词看,曹雪芹对这个艺术形象非常赞赏,会不会对她也用这般的“刀斧之笔”?前八十回几乎是平面人物的贾巧姐被她的“狠舅奸兄”卖到妓院,尚有刘姥姥的仗义之举。1959年,南京的毛国瑶先生发现了靖藏本,虽然又迷失了,但毛先生抄录下一百五十余条脂评,其中关于妙玉的结局的脂评很混乱,毛先生过录的原文如下:

  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

  周汝昌先生仔细校勘后,校读为:

  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从】枯骨,岂不哀哉?(1973年第二期《文物》)。

  得到了红学界的公认,后遂无问津者。十年前,我从《红楼梦学刊》上初次见到这条脂评,着实欢喜一阵,但静静一想,又不满意,它仍然破坏了妙玉留给我的冰清玉洁的形象。这与后人书中的薛宝钗改嫁做了贾雨村的姨太太有何分别?去年,我读了周先生的书《红楼夺目红》,知道周汝昌先生对妙玉这个艺术形象有偏爱,如此校读,恐“诚私心痛之”。他现在已经痛加攻击靖本作伪,但仍然采信“红颜屈从枯骨”(《红楼夺目红》P88.《红楼真梦》P137)。这条批语犹如放出瓶子的魔鬼,由不得他掌控了。后人已经据此在续书中把妙玉又写成了“妓女”、强盗的“压寨夫人”、被糟老头玩弄的女人,苟活于世,不一而足。周汝昌先生在宣布退出红学界后,愤而攻击红学家们“多事”(《红楼夺目红》P268)我对妙玉如此不堪的结局一直更是持强烈的否定态度,但无能为力。直到一个月前,我仔细阅读了蔡义江教授的名著《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追踪石头》,受到了新的启发,终于找到了有力证据,把这个魔鬼重新装进瓶子,还妙玉一个清白。

  甄士隐的《好了歌注》中有一句“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霄红灯帐底卧鸳鸯。”,边上各有一条夹评“宝钗、湘云一干人”,“晴雯,黛玉一干人”。蔡著甚至谈到了甲戌本上晴雯和林黛玉的批语抄错了位置(《追踪石头》P88),但是对“一干人”没有作出进一步的阐述。我觉得这两句话的关系是既承又转。“脂正浓、粉正香”应该是指大观园女儿们薄施脂粉,淡扫蛾眉的妙龄,林黛玉感慨岁月匆匆、红颜易老的诗词很多,妙玉的判曲中有“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宝钗、湘云、晴雯、黛玉都是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册中的人,那么这两处“一干人”中应该是薄命司的人。宝钗、湘云是守寡的人,前“一干人”还可再加上一个李纨。晴雯、黛玉和宝玉都是有情爱关系的人,那么还有谁属于后“一干人”?金钏和妙玉,金钏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但一般研究者认为应该在又副册中。如果有人要把秦可卿算上,我也没法反对。我猜想由于她二人在书中出场较少,脂评只写了这两个人以作代表。金钏、晴雯在前八十回都死了,并且晴雯被火化了,没留下“枯骨”,这里枯骨可以确解为死亡,林黛玉在佚稿中也必定是香消玉陨的。这样就和迷失的靖藏本上第四十一回的畸笏叟的评语相契合,那就是妙玉最终变成了“枯骨”,而非“屈从枯骨”。

  按照西方哲学流派证伪主义的观点,科学理论不能被证明正确,再多的证据也不行,但只要一个证据就能证明它错.红楼梦研究不可能搞得那种程度,但要求不使用孤证来证明一个结论成立的观点是正确的。光有这条夹评还不能立此一说,第五回妙玉判词中的“污泥”,“泥淖”必须重新解释。“欲洁何曾洁”、“风尘肮脏违心愿”两句人民文学出版社82版《红楼梦》已有详细注释,不再多言,我认为属于“外证”。我将提供一些“内证”。晴雯的判词图册上是“满纸乌云浊雾”和“身为下贱……多情公子空牵念”,“下贱”一词也只是指她出身贫寒,又是贾府一个女奴,并非品行下贱或从事色情业这个公认的下贱行业,不含恶意。在《好了歌注》中有“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句,边上无批语,蔡著认为由此页的眉批可知少了贾巧姐的夹批语,由此我可以推定妙玉也结局不是“沦落风尘”,怎么能有两个正钗批语漏抄了或没有批语,不太可能。以上两点可以推定“风尘肮脏”一词也应该无恶意,排除掉“妓女的龌龊不洁生活”的这个解。林黛玉的《葬花词》有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似污淖陷渠沟”,这句诗与妙玉的判词“可叹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有何异同?对了,“乌云浊雾”、“污泥”、“浊水”表达的是同一种象征意义,它指的是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葬花词》带有谶语性质。曹雪芹在展示林黛玉的未来时没有用“浊水”来隐指““妓女”、强盗的“压寨夫人”,那么对“二号林黛玉”呢?就会用“污泥”来表达那些不堪的字眼?

  当确定妙玉“枯骨”后,我又可以得到两个推论。 其一、在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失节的女子是不能称为“无瑕白玉”的,最富有同情心的称谓是“白璧微瑕”或“并非完璧”。以曹雪芹行文之缜密,很难相信他会在此疏忽。其二、妙玉的判曲的曲牌名为《世难容》,蔡著对薛宝钗的判曲《终身误》、贾宝玉思念林黛玉的《枉凝眉》都作了深入地研究,偏偏对妙玉的《世难容》不发一言。既然世难容,比较可能的结局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样就是“世不容”,但“世不容”做曲牌名显然太直露,不妥。以上两个推论不能直接作为独立的证据使用,只能进一步佐证这个观点。

  至此,算上书中注释,共有三个证据,可以断定靖藏本批语的原意是“红颜枯骨”而非“红颜屈从枯骨”。

  根据脂评,我们可以知道袭人出嫁先于宝玉出家,这是宝玉爱护女儿一种表现,可以推断同时他也会劝说和他有着未言明情愫的妙玉返回苏州,因为贾府的灾难快来了。妙玉返苏州途中,得知与她的家族交恶的人仍在苏州,也就是邢岫烟口中的“闻得她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第六十三回)。滞留于瓜洲某个尼姑庵,例如馒头庵水月庵之类并非佛门静地的场所,与俗不合,被支使去街头劝惩,可能因为生病(书中她自小多病,入空门后痊愈,这个“病”具有双重含义,不能简单地只看作生理疾病,而应该看作和林黛玉一样是与情爱相关的病,见了宝玉后,身伴青灯,心向红尘,黛玉死后,她和贾宝玉相爱一阵无果,又“病”了。),贫病交加,衣食不周,心中有憾,眼前无路,情系远方,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病殁于此,并没有屈从枯骨,清白而去。妙玉之死和林黛玉的死构成一种对称。 我把它重新校读为“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固屈从【之】红颜能不【成】枯骨?”。如有谬误,请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当然,有人否认靖藏本的存在,理由我也看过。我的上述分析可以不依靠靖藏本的批语独立存在,只不过不能得出妙玉死在瓜洲的结论,只能知道她清白地死去。我在看电视记录片《夏商周断代史工程》的记录片时,上海博物馆馆长对香港市场上一批刻有文字的春秋时晋侯墓的编钟的真伪讲了一段话,大意是,刻上几个字的赝品编钟是有的,有谁敢把一篇很长的文章刻在一批编钟上?还同时拿到市场来卖!事实是馆长对的。从红学史看,有人可以伪托一两首曹雪芹的诗,但谁敢伪托一本《曹雪芹诗集》?一百五十条批语不是小数字,在那个饥荒的年代,毛先生坐在家里想这么多批语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蔡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赏鉴》(2001版,中华书局出版社)对袭人和妙玉判词判曲中的“无缘”作了对比,以幽默的口吻写道,袭人和贾宝玉有鱼水之欢,尚称“谁知公子无缘”,那么他和妙玉要到何种程度才会感慨“王孙公子叹无缘”?我注意到以前蔡著以前的版本并没有这么写,估计只是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第二册有关于妙玉的“揭密”出版后,他才顺手一击,如果猜错了,请蔡教授原谅。因为蔡著《红楼梦诗词曲赋赏鉴》中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妙玉的判词、林黛玉的《葬花词》靠得比较近,阅读时对前面的注解还有印象,看了这么幽默的文字,一下得到启发,在蔡著的帮助下,完成了对妙玉的探佚。

  (二)情之所依

  行文至此,本该结束。可近来得知有研究者认为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不是爱,而是高雅脱俗的友情,不敢苟同,特引证如下:

  第一、妙玉判曲中的末一句“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结合前文“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叹的“缘”只能是“姻缘”,而不是“无缘得以相见”的那个“缘”,宝玉和妙玉已经认识了,还是熟识。刘心武认为“王孙公子”指陈也俊,容后文详述。

  第二、林黛玉和妙玉的高度相似性。都是苏州人,一样的幼年多病,同样有个癞头和尚要度她们出家。不同的是,妙玉出家了,病“好”了,黛玉留在红尘中,一直“病”着。“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用在黛玉身上为过吗?林黛玉、史湘云称赞妙玉是个“诗仙”,“咏絮才”难道妙玉担当不起?她二人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另一个“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的”。

  第三、栊翠庵、怡红院的题名和地理位置。这点我得感谢刘梦溪先生,他在《宝黛爱情故事心理分析过程》一文中指出,第三十六回,曹雪芹用笔狡猾。薛家母女,林黛玉在王夫人处吃完西瓜后,宝钗约黛玉去藕香榭,黛玉不去,薛宝钗“顺路”进了怡红院。藕香榭和怡红院在两个不同的方向,是不可能顺路去的,从此我开始注意大观园的建筑分布。第二十三回,宝玉问黛玉想住大观园何处,黛玉答潇湘馆,宝玉喜不自胜,因为他打算住怡红院,这两处离得最近,这是明写。而薛宝钗住的蘅芜院离怡红院最远,能不认为是曹雪芹有意安排的吗?距怡红院第二个近的是栊翠庵,这都是暗写。为了验证这点,我查看了顾平旦先生著的《论大观园》,而且在今年七月乘到北京出差之际,特地去了趟大观园。虽然限于京城寸土寸金,北京大观园有些小,栊翠庵边上没有红梅,栊翠庵比潇湘馆还要靠近怡红院,有些失真。但这三个“玉”是紧挨一起的。另外,周汝昌先生认为“栊翠庵”应为“拢翠庵”,与“怡红院”相对,正如凹晶馆和凸碧堂相对。如此更好,谁的住处最绿?潇湘妃子林黛玉,她的千竿绿竹“拢”进了“拢翠庵”。两个人都变成了“娥皇、女英”,“栊”改不成“拢”也没关系,不影响它们的地理位置。怡红院的匾额上题“怡红快绿”,可以理解成贾宝玉的人生使命是让女儿们快乐,原题为“红香绿玉”,明指怡红院中的海棠和芭蕉,也可喻指年轻女子。大观园何处有“红香绿玉”?妙玉的栊翠庵有“寒香扑鼻”的红梅,潇湘馆有“秀玉初成实”的“绿玉”(竹子)。

  第四、妙玉请贾宝玉品梅花雪茶时用的绿玉斗已经尽人皆知,不用多舌。从妙玉和宝玉随意开玩笑(“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来看,他们象第一次见面吗?妙玉在他人眼里可是个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这时你看她象个孤僻人吗?

  第五、妙玉送给宝玉的生日贺帖。有人认为贾宝玉和邢岫烟的对话表明妙玉只把宝玉当作知心朋友,姑且不论知心朋友能否变成恋人。持此论者显然忽略一件事,贾宝玉不可能冒失鬼一般对邢岫烟说:“我爱林姑娘,妙玉虽然对我好,我只好对不起她了。”这般讲话贾宝玉就不是贾宝玉了。只好找些掩人耳目的托词,邢岫烟信吗?当然不信。“岫烟听了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送你那些梅花……’”。既然连邢岫烟都瞒不过,林黛玉更别提了,林黛玉在宝玉去向妙玉讨红梅时不是说“不必,有人反不得了”,为什么没有打翻醋坛子?第三十二回,宝黛二人已经彻底交心了,所以薛宝琴在贾母面前风光无限时,林黛玉还不是视有若无。当然宝玉对黛玉的忠贞不渝正是妙玉的悲哀,好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一个有些微知识的贵公子,他却心有所属,加上自己一件僧衣,徒唤奈何。学陈妙常也没用,此刻贾宝玉不是潘必正,潘必正能自作主张,贾宝玉的家庭决定了他不能自行其是。顺便提一句,这儿又产生一个对称,黛玉、妙玉各有一个薛家的媳妇作为她们二人的学生,香菱和邢岫烟。

  有人会发问,你写了这么多的废话,前八十回我们只看见了妙玉叹无缘,而不是宝玉叹无缘!的确如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决定了宝玉不可能在黛玉生前去和妙玉花前柳下晒月亮,只能在黛玉死后和与宝钗婚后,由于宝玉和宝钗思想的巨大差异,这时他才会去找那个“槛外人”,但持续时间不会长,贾府已经大厦将倾。槛外人、槛内人终究没能跨过那到“槛”。宝玉送走袭人后,也会劝妙玉离开是非之地,分别时才会发出“王孙公子叹无缘”的悲声。这也是妙玉在金陵十二正钗排名第六、位于史湘云之后的原因。

  (三)刘心武之误

  对于“王孙公子”所指何人,红学界一般认为还是指宝玉。晴雯判词中的“多情公子空牵念”,袭人判词中的“谁知公子无缘”,这里两处的“公子”都是确指贾宝玉,妙玉的“王孙公子”会有例外?刘心武认为“王孙公子”指陈也俊,我看了他的书,觉得他的论证实在有些“听见风就是雨”的味道,不得不与之指瑕。

  他关于妙玉的研究归纳起来也就主要三点:一、妙玉大宝玉六岁左右;二、王孙公子陈也俊出现在卫若兰前面,卫是史湘云的丈夫,卫在前八十回只出现一次,作用如此巨大,显然,排名靠前的陈也俊“来头”更大;三、妙玉的绿玉斗是“前番”吃茶用的,“前番”是指“几个月甚至一年”以前,妙玉不在乎。

  我不得不非常遗憾地指出,早就有研究者指出,金陵十二正钗入选是按她们与宝玉地亲密关系或血缘的远近,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周汝昌老先生居然也没注意到,太让我感到意外了。薛宝琴与贾宝玉既无血缘关系,又无情爱关系,当让不能入选。薛宝钗是贾宝玉的现实生活中的妻子,林黛玉是他心目中的妻子,所以并列第一。元春是他的亲姐姐,探春是他庶出的妹妹,史湘云也是他的表妹,比薛林二位要远一些。妙玉是跟他有情爱关系的人,但交往太少,所以排在史湘云后面。不得不提一下那位秦可卿,她与宝玉的关系“模糊”,由于是东府的人,排在在最后一位,其他的“钗”就不一一详提了。

  对于第一条,我只好先搬出傅秋芳小姐,在宝玉十三岁时,她已经二十一二了,比妙玉更大,但她的哥哥仍有意将她嫁给“宝弟弟”。有旧红学家认为塑造傅秋芳是讽刺薛家母女的,所以一直没有出场。宝玉是比妙玉小不少,但刘先生应该告诉我们陈也俊公子时年贵庚啊?二十三,从哪里看到的?若不能,岂不是在说圆周率π取3.14159不够精确,建议π取3.17.我提供一个实例,英国哲学家、文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17岁时爱上了一个23岁的姑娘,在罗素23岁时,他们结婚了,虽然没多久又离婚了。

  其二,刘先生的臆测成分太大了,为了解决掉妙玉这个与贾府无关的外来人、异类,就乱点鸳鸯谱。如果按照刘先生的方法一成不变,史湘云前刚好是探春姑娘,以探春的脾气,可是要给陈也俊一耳光的。刘先生把妙玉配给陈也俊的原因是他觉得金陵十二正钗里只有妙玉名花无主了。对王孙公子的理解不能那么死板,世家子弟,贵族公子都是相同的意思。而且三十八回贾宝玉的《螃蟹诗》中就有“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这个“王孙”除了作“王孙公子”解还能有什么呢?而且就指宝玉本人。我如果存心哗众取宠,我还能把妙玉判词中的“污泥”强解成贾宝玉。贾宝玉的名言“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是男人;他见到秦钟是觉得自己是“泥猪痴狗”、“死木头”、“粪窟泥沟”。元春探亲是点了四出戏,其中两出是《仙缘》、《离魂》,边上有脂批“《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离魂》改编自《牡丹亭》,剧中杜丽娘是死而复生的,林黛玉当然不能复活,李代桃僵,让妙玉顶上,甄宝玉送的玉谁能确定一定是通灵宝玉,也可是“无瑕白玉”——妙玉嘛。刚刚好,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是“尘缘”,宝玉、妙玉出家后还俗再结婚是“仙缘”。这样既然能喜结良缘,那么“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可解成“既然有缘,王孙公子就不必叹无缘了”。这样行吗?当然不行。我们得从曹雪芹塑造妙玉这个艺术形象的出发点考虑,不能胡思乱想,捕风捉影,曲解强解。大观园中最有反抗意识的晴雯是含冤病逝的,怎么能想象妙玉会学董存瑞。刘先生对妙玉的研究的其它问题在“探佚”一节再谈。

  其三、“前番”这个词我没用过,手头上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个词,我不能确定它的时间长短。潘金莲倒是拿着一杯她喝过的残酒请武松喝,被断然拒绝。用金莲嫂来比照妙玉姐的确不是很得当,但也道出了实质。但是妙玉还有一句话,刘先生可能忽略了,那就是“幸而那杯子不是我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刘姥姥把那个杯子拿回去是要卖掉的,别人也要拿去喝茶的。妙玉考虑到了这些,所以说只要她用过的就不能给别人,不管是什么时候曾经用过。至于贾宝玉就不管了,最好是今天早晨刚刚用过的。此处,曹雪芹用妙玉对待刘姥姥和宝玉截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她“云空未必空”的情怀,控诉了宗教阻碍一个青春女儿对追求婚姻幸福的罪恶。当然曹雪芹对待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研究者已有共识。正如他用对比的方法描写宝玉挨打后,袭人、宝钗、黛玉对此的不同反应,展示宝玉黛玉思想的一致性。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文学技巧,刘先生作家出身,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若真是这样,倒应了一句俗语“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正确的”。去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电视上主讲《现代礼仪》、《商业礼仪》,他提到出于礼貌和卫生,请不要用你正在用的筷子给别人夹菜,但恋人们除外。因为他们喜欢这样做,为的是表示亲近,增加感情,他们吞咽动作之快,当心筷子被吞下去。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刘先生可以委托一位小伙子去向一个有洁癖的姑娘验证一下,多试几次,说不定会有其它满意的结果。

  (四)续书之失

  刘心武先生对续书中妙玉的结局不满意和我一样,大多数人也不满意,但妙玉得相思病也并非不可能,只不过描写有些过火。以往研究者都是从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意义的角度来批评妙玉的被劫是失败的。今天我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指出妙玉被劫几乎是不可能的。

  2002年俄罗斯莫斯科轴承厂人质危机事件导致我否定了妙玉被强盗用闷香熏倒劫走这一情节。人质事件造成一百十八人死亡,其中八十余人因为连日不食体弱而中毒死亡。我的化学知识虽然停留在高中水平,但也明白俄罗斯特工部门不会蠢到那个地步——忘记使用无毒的麻醉性气体,而是没有这种气体!化学武器有一元和多元之分,一元化学武器指化学毒剂本身就有毒,需要一个容器储存它;多元化学武器指多个化学毒剂本身是无毒的,使用时让它们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物质,两种化学武器在使用时都需要佩戴防毒面具。是否俄罗斯人要怪他们的传教士库尔梁德采夫?他从中国带回去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有七十八回,不是程高本的“完璧”《红楼梦》,让他们不知到有“闷香”的存在。人不是小白鼠,鼻子那抹一点乙醚就晕倒了。“闷香”如果和普通的香一样燃烧缓慢,那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塞进来一大把,强盗就不怕把自己熏倒了,他可离得最近,续书中妙玉一闻到就不能讲话了。窗户上糊的可是纸,气密性不好,房子都有可能被点燃。

  其二、作案地点选择不当。强盗们不在山中水上抢劫,却跑到天子脚下来劫财劫色,大概《水浒》看多了。而且第一次敛财不成功,死了一个弟兄还不甘心,同时又看中了绝色女尼,再光顾一次,贼胆包天,做贼除了贼胆,还得有贼智!崔郊的诗“侯门一入深似海”不知道也就罢了,刘姥姥知道的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也不知道,大概更不知道京城还有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

  第三、犯罪目的的荒唐。结成团伙犯罪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分工明确,专业化,效率高,安全。二是必要时倚仗人多使用暴力,使用暴力犯罪的团伙的目的是掠夺财物,这是团伙暴力犯罪的最主要的特征。各种公案小说和《水浒》中都有抢夺良家女子为妻的案例,我还没有见过抢回去“大家取乐”的。有一个人色迷心窍,大家都去跟着冒险?续书中这个部分的具体分析,我觉得龌龊。只能稍微点一下,免得污人耳目。

  第四、作案过程的荒唐。强盗“熏倒”了妙玉后,迫不及待地“肆意轻薄了一会子”,从书中其它地方来看,“一会子”不是一会儿的意思。不想着还有墙外接应的兄弟,只顾自己风流快活,不想急速撤离,离开险地,真有“牡丹花下死,作鬼也风流”的气概!莫非今夜乃上元佳节,金吾不禁夜?而且到了五更天,从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农历八月十五)可以反推出作案的季节应该在夏天,五更天已经天亮了,还要抗个官衔灯笼诈开城门!一帮急着“公干”的人不骑马出城,而是乱哄哄地赶着一辆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是强盗们想劫走妙玉,而是续书者想让妙玉被强盗们抢走。续书者对妙玉是讽刺挖苦的,正如他对袭人的态度,他在一百十四回中借薛宝钗之口说“……(邢岫烟)背地里和我说妙玉怎么前知,怎么参禅悟道。如今她遭此大难,她如何自己不知道,这可算得前知吗?……”高鄂可以对前八十回中的尤三姐笔下留情,将她由淫荡改为贞洁,却不对续书中的妙玉宽容,援之以手,当场被污。对前八十回横删竖改,对后四十回采取惜墨如金的态度。我不知道他怎么看待韩愈这位儒学大家,韩愈可是叫嚷得全中国都知道他要放火烧了释加牟尼的指骨,岂不比妙玉的“身伴青灯、心在红尘”更加“罪过”?!我迫切希望有位化工专业的朋友站出来,彻底否定“闷香”的存在。

  (五)探佚和扩写的规则

  正因为众多的读者对续书不满意,红学才诞生了探佚学这个分支,探佚学的正式提出是周汝昌先生一九八四年提出来的,很快得到了公认。但一开始效果很不妙,出现了“薛宝钗改嫁给贾雨村,做了姨太太”、“凤姐死后被奸尸”之类的“成果”,当然得不到公认。于是有人呼吁不要搞什么“探佚”了,也不可能探出一本完整的《红楼梦》来,也无法检验探佚成果的真伪,更有激进者斥之为“伪学术”。我虽然对此失望,但也认为探佚是需要的,于是等待红学大家出面来发布一些规则,守株待兔了很长时间,请恕我孤陋寡闻,没见大的动静。我在《红楼夺目红》看到《贾雨村之联与钗黛何涉》和《红楼梦的笔法结构新思议》两篇文章,其中谈到了一些。不幸的是我发现周老的《红楼真梦》也有一个失误,那就是把贾兰拉去作了贾巧姐的“奸兄”。造成这个失误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四十三回中王熙凤说李纨不愿拿出钱来作诗社的经费,于是推断李纨贾兰不愿为赎巧姐多花银子。我看不至于,李纨在仆人中的诨号叫“大菩萨”。因而,我决定丢脸一次,将拙见发表出来,期待大方之家指正,求得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已有的伏线不能丢弃,尤其是金陵十二正钗和已经提到的晴雯、袭人、香菱的结局不能改,她们的命运在第五回已经昭如日月,唯一有点发挥余地的妙玉也基本上被我堵死了。她们的结局犹如高压电线,谁碰谁倒霉;

  二、其他如鸳鸯、紫娟、平儿等书中没有明确交代结局的人,最好找到三个证据,这才有说服力。外证,内证,原文,脂评都可以。几何上有“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过三点确定一个圆”的说法,至少自己要觉得能自圆其说,证伪主义禁止使用孤证来证明结论成立。

  三、谐音法、拆字法,《说文解字》那本书在论证过程中尽量只用一次,用多了就是猜“笨谜”,汉字的谐音字特别多,而且有的字古代读音和现代读音还不一样,从概率论方面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有以上三条规则,可以枪毙掉诸如“林黛玉做了北静王的妾”、“林黛玉是上吊死的”、“林黛玉投水自尽”、“贾宝玉娶了薛宝琴”。

  四、后人新添的情节不能与原文中的已经明文交待的文字相矛盾。这类似几何学,如果假定某个命题正确,由此出发,推出的结论与已知的公理、定理相矛盾,则假设错误。例如,刘心武先生在解释妙玉出家的原因时认为是她与陈也俊恋爱受挫,拒绝出嫁,然后出家了。这样他面临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他能证明他比脂砚斋更了解曹雪芹还不行,他得证明他见过“空空道人”,见过曹雪芹“增删”前的稿子。

  五、后人新添的情节不能损害原有人物形象。什么“史湘云婚后性欲无度,丈夫阳脱暴卒”、“妙玉来栊翠庵之前是同性恋”等等完全是无源之水。

  六、一步一个脚印当然好,当真知灼见苦于只有一个证据时,可以跳跃一下,由此产生的故事链不能自我矛盾,更不能与原文抵触,最好能与原文中的故事情节相呼应。比如有研究者认为薛宝琴最后嫁给了柳湘莲,只要你能自圆其说,读者也是会接受的。

  七、检验的方法。百分之百正确的检验方法是没有的,我参照计算机科学上的“图灵测试法”,找到一个方法,可以将就用一下,不至于出大问题。找几个读过《红楼梦》但并不很熟的读者,把你构思的故事情节做成选项,掺杂到其它无关的情节选项中去,告诉他们你的写作对象,请他们选出你的写作对象可能做的事情,如果这几个人一个都没选对或选中很少,那就有大麻烦了。

  我善意提醒那些随意笔走龙蛇的人,一个人不希望被身边的人嘲笑,同样也不应该忽视远方的人嘲笑,一个是耳闻其声音,一个是目睹其文字,同样是羞辱。司马迁说“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没有说“哗众取宠者称焉”。他在写《史记》时,对于夏商周三代有些相互矛盾的史料,他没有轻率地选取一种,而是留下空白,他明白错误的纪录比空白更可怕。后人写《三国志》和《三国志注》时采取了另外一个态度,也是对的,对于那些相互矛盾的史料,也纪录下来,加以说明。这就告诉后人,知道多少写多少,别乱写,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但有无法肯定的也可以写出来,但要注明。

  最后我向蔡义江、刘梦溪两位红学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喝彩声  喝彩声词条  奸杀  奸杀词条  落得  落得词条  强盗  强盗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