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国诗词《赞管宁》原文及赏析

  辽东传有管宁楼①,人去楼空名独留②。

  笑杀子鱼贪富贵③,岂如白帽自风流④。

  【释词】

  ①辽东传有管宁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管宁同友人避难来到辽东,并筑庐居住在山谷中。

  ②人去楼空名独留:魏文帝继位后,征召管宁,于是管宁就领着家属浮海回到故郡。

  ③子鱼:华歆,字子鱼。

  ④白帽:管宁避居辽东,常戴白帽,坐卧一楼,足不履地,终生不仕。

  【赏析】

  华歆素有才名,少年时代与管宁友善。当时人们称华歆为“龙头”,管宁为“龙尾”。“割席分坐”是华歆和管宁少年时代的故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时增添了一些细节,其中就把“管宁割席分坐”写在了华歆收捕伏皇后的情节之中。

  毛宗岗为什么要增补这个细节,他在本章回的回首批注中流露了自己的艺术见解:“以名士如华歆,而助操为恶,至于如此之甚,原其初,不过为荣利之心未忘耳。拾金而观之,利未忘也;见乘轩者而视之,荣未忘也。止此贪荣慕利之心,遂成其党恶助虐之心。管幼安之割席分坐,殆逆料其后欤?”毛氏在这无非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华歆如今助纣为虐,炙手可热,是由少时艳慕荣利逐渐发展而来的。人的品性的优劣,既有形成的初始之因,又有发展的渐进过程。当年,华歆和管宁被时人分别称为“龙头”和“龙尾”,而二人的志趣和节操又迥然有异。毛宗岗从尊刘贬曹的观念出发,认为管宁终生不仕魏是高尚之志,不愧为“龙尾”,而华歆不配为“龙头”。他在夹批中写道:“今则有尾无头。若论歆之行凶,则是虎头、豹头,若论歆之为操爪牙,则奸狗头、马头矣。”华歆与管宁有可比性,又有历史上的联系,因此,便把管宁这个人物插入到了小说情节之中,与华歆做对比。在毛宗岗修定《三国演义》之前的版本,都没有这个细节。增添这个细节之后,犹嫌意未尽,又增加了一首小诗。

  “辽东传有管宁楼,人去楼空名独留。”据史载东汉中平年间,黄巾军兴起,华夏遭倾覆动荡,王室纲纪废弛倾颓,管宁为躲避当时的战乱祸难,乘船渡海,在辽东羁留旅居了三十多年。传说他在辽东,常戴白帽,坐卧一楼,足不履地。为啥“足不履地”,因他“以地为魏地也”。这样做表示自己不屑于与曹魏同流合污,特借此以自明其高尚之志耳。后来管宁尽管离开了辽东,但其清名,由此传世,为东汉喜欢清议的士大夫们所推崇。

  “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帽自风流。”华歆贪图富贵,巴结权贵,做出助曹操杀伏后丧尽天良的事情。相映之下,管宁却终生不仕魏。曹操为司空时就开始征召管宁为官,他避辽东未归。当他回到故乡,从魏文帝黄初到魏明帝青龙年间,长达二十多年,朝廷启用管宁的征宣诏命一道接一道地下达,管宁都以年岁渐老,疾病日深,已经不能经受扶舆赶路到京城的颠簸,来担负陛下交给的重大责任为由,一再推却。而他越是不仕,越是受到当时朝廷公卿们的举荐,连担任太尉的华歆也要主动逊位,让给管宁,以至明帝下诏说管宁,“心怀道德,胸藏六艺。他的清正涵养,足以与古贤相比;他的廉洁清白,也可以著称于当今之世”。直到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管宁已八十四岁了,诸朝臣还举荐管宁,称其“朴素的品质寓含着美丽的花纹,有着寒冰一样的贞节,潭渊一样清洌的性情。他金石一般响亮的名声,美玉一般湿润的色泽,时间过去得越长久,就越是明显昭彰”。于是朝廷特地具办了安车蒲轮、备好礼帛和玉璧去礼聘管宁,正好赶上管宁病故。管宁越是不仕,清名越高,以至到死都受人尊崇,正是“岂如白帽自风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国诗词《赞管宁》原文及赏析  赏析  赏析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三国  三国词条  
有感红楼研究

 《红楼梦》英译者是谁?

 “我不在乎别人的意见”  红学研究  ——《红楼梦》英译者霍克思的访谈  “我都是老爷爷了,能给你谈些什么呢?”  听说我人还在大英图书馆,戴维·霍克思(Da...(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