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龙应台《胭脂》读后感(三篇)

  龙应台胭脂读后感(一)

  知道龙应台是读她的《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知道身为台湾文化部长的她,做母亲竟是那样深情款款,爱心四溢,独到的见解经常撞击着我的心灵。以后,只要在杂志、报刊的目录中看到她的名字,我都会首先翻到她的文章一睹为快。看到《读者》上她的《胭脂》,恰好也是坐车去看我妈妈的途中。此文,很应景,所以,我看得特别细致。

  一对分开居住的母女,女儿定期探望母亲,一位丢失了记忆只记得女儿小名的母亲,像孩子似的对每一次见面都充满期待,又对每一次离别都那么不舍和充满依赖。于是,想出胭脂阵的女儿很贴心地满足了母亲和女儿多待一会的心思。给母亲青筋暴露、灯尽油枯的手涂指甲油,给母亲石灰般的脚趾甲上油。然后,女儿再把自己的十指涂满指甲油给母亲看,看这样还不能满足母亲时,又给母亲涂口红、擦胭脂、画眉毛……母亲静静地享受着女儿的忙碌,女儿耐心地做好每一个细节。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安静的,没有多余的交谈,或许是没法交谈,但是,不管是女儿,还是母亲,却能在照进窗棂的淡淡的阳光下,在母亲卧室的床沿,静静地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文章中的龙应台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没有任何她有感而发的话,也没有任何修饰的句子,就像一位洗尽铅华的女子,素颜,自然,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我此番去看我的妈妈,心头也是有一番说不出的滋味的。她一个人赌气住在乡下怎么也不肯来城里带孙女。原先能撑起整个家的她,现在逐渐退居二线,早就是带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是身体上下开始出现一些小问题时,她怎么也接受不了。每一次咳嗽,每一次腰酸背疼,她都往最坏处想。几经开导,都扭转不了她的倔脾气。我之前已经在生她的气了:怎么可以有这样不可理喻的老人?

  龙应台的《胭脂》,让我明白:逐渐变老的父母,需要善待。他们,像小时候的我们,为什么他们对我们能有足够的耐心,而我们却不能有呢?

  于是,豁然开朗的我,迈进妈妈的家门,送上一束她从来也没有收到过的康乃馨,听她发牢骚,陪她聊天……

  我用我的方式陪伴母亲。

  龙应台胭脂读后感(二)

  龙应台的《胭脂》,文字细腻流畅让人温暖。看似淡淡的母女情却蕴藏着无限的爱意。女儿到屏东去看母亲,带母亲到“邓师傅”做脚底按摩、美容、买菜、到郊外看鹭鸶、买老年人保健品、买内衣、买鞋子、大号指甲刀……看似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却充满着女儿对母亲的关心与体贴,每件事都是母亲喜爱的,细微的不能在细微了,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而字里行间的那份亲情,却从纸上飘出浓郁的香来。

  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可曾为他们做过什么事?他们的脊梁正一点点弯曲,他们的头发也慢慢变白,那些心血啊,那些岁月哪,不都是为了我么?

  回报父母感恩父母是人间最温暖的话题。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小的时候,我们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们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寸草不经过雨露的滋养,不能成为那欲滴的青翠,花儿不经过蜂蝶的辛勤,不能绽放那炫丽的奇迹;世界不经过爱的哺肓,亦不能遥望那漫妙的黎明。我们,是世界的中柱,那父母,便是世界的滋养。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

  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曾记否,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因为我们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曾记否,父母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因为我们是父母的结晶,是爱的延续。曾记否,你讨厌父母的唠叨,无意间,你和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可是总要等到失败后,才知道父母讲的都是金玉良言。曾记否,翅膀还未硬的你,却想摆脱父母,展翅飞翔。可是总要等到自己受伤后,才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温暖的避风港。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

  我不是诗人,也不是歌唱家,既不会用精湛的词藻来赞扬父母,也不会用唯美动听的音乐来歌赞父母,我只能用点滴行动来感恩父母。其实,感恩很简单当父母为你呕心沥血时,对父母道上一句“谢谢”!当父母疲劳时,为他们到上一杯浓茶,帮他们捶捶背;当父母生病时,躲在病床前陪陪他们,陪他们多说会话;当你远在他乡时,给父母打上一个电话,捎上一句祝福……

  风中的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他们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因为他们是为消除你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斥责,因为他们是为了助长你的智慧。

  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

  龙应台胭脂读后感(三)

  夜阑人静,《经济之声》的“财经夜读”在播送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短篇,充满亲情温情爱情的散文《胭脂》。电波里传来主持人好听的声音:

  每次到屏东去看妈妈,还没到时先给她电话:“你知道我是谁吗?”她愉快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人,可是我知道你是我喜欢的人。”

  作品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那是居住两地的母女,女儿定期探望母亲。看来这位母亲患有记忆障碍,她已经记不住女儿的名字,但她知道,来看她的,一定是她喜欢的人。她尚未丧失认知,当女儿报出自己小名时,母亲就以很浓的浙江乡音作出反应。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年迈的父母也许连这样的认知能力都已丧失殆尽。我国进入了老年社会,俗称“老年痴呆”的老年病折磨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咱们不说离我们遥远的里根总统或撒切尔夫人,我们周围的亲戚朋友中深受其害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丧失记忆,不认识至亲,找不到家门,他们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他们自己,丧失自尊,生不如死。我的一位朋友,曾经主持过《毛选》英文版翻译出版的翻译大家于宝渠,晚年患阿尔茨海默病,极其痛苦,没有生活质量尚且不说,完全没有尊严或自尊可言,一位曾经风度翩翩气度不凡的大翻译家,任凭外人小孩欺侮作践,他的女儿在几年后说起父亲的病,两眼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泛红。我们谁都会变老,像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老年病,全社会都要关注。好在我们的电视媒体已经对那些靠嘲笑讽刺“老年痴呆”来博得几声掌声的小品说不!

  父母对孩子们的来访总是充满期望,尤其是一位丧失了记忆的善良的母亲,则不仅仅是期待,更是依赖,他们活在远期记忆中,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龙应台的《胭脂》以细腻的文字与女性独特的感情,描述了看似淡淡的母女情中所蕴藏的无限爱情。女儿去看望母亲,“带她去‘邓师傅’做脚底按摩,带她去美容院洗头,带她到菜市场买菜,带她到田野上去看鹭鸶,带她到药房去买老人营养品,带她去买棉质内衣,宽大但是肩带又不会滑下来的那一种,带她去买鞋子买乳液买最大号的指甲刀。”看似极其平凡的小事,却是母亲需要的,喜欢的,充满着子女对母亲的关心与体贴。我们现在社会如此浮躁,多么需要这样的亲情呀!应该说,我们现在缺少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关心与体贴。惭愧得很,自己1965年离开上海、离开家,到2013年母亲以92岁高龄离世,共有48年的时间,包括结婚成家前每年的探亲假,自己与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真是屈指可数!怪不得每次与父母分手,他们总是一句话:多回来看看我们,看一次少一次!随着他们的西去,再要去看他们,只能去墓园了。以前父母在,家在,上海有我的家;随着父母的离去,上海已经没有我的家了。兄弟姐妹的家,是他们的家,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客人,父母家,才是我的家!父母在,家在,要珍惜呀!

  龙应台的《胭脂》,让人感到温暖,在娓娓道来之中,让人们明白,父母在逐渐变老,好好善待他们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养育之恩,没齿不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龙应台《胭脂》读后感  龙应台  龙应台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胭脂  胭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