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
《淮南子·人间》的要旨是说明“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塞翁失马》所塑造的便是一个知“得失之端”的善术(擅长道术)者的形象。
在作者笔下,这个善术者的思维方法玄妙莫测。他的马无缘无故地丢失了,这本是个损失,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头(父,fu,对老年人的尊称)却说:“这难道不会变成一件好事吗?”过了几个月,他的马果然带了一群北方骏马归来了。这本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人们都来祝贺。他却说:“这难道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吗?”家里有了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骑,不幸跌断了大腿。这本是一个悲剧,人们都来慰问。他却说:“这难道不会变成一件好事吗?”过了一年,外族入侵,边地的青壮年应征对敌作战,牺牲者达十分之九。这家却以伤残缘故,父子幸得保全。
在作者眼中,这个善术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以众人之“贺”为喜,也不以众人之“吊”为忧,而是独具慧眼,“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他不但看到了“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的一面,而且想到了“祸福之转而相生”的一面, 因而能够“事知所秉,动知所由”,方寸不乱, 在纷繁变幻的现实面前,始终保持“清静恬愉”的个性。透过表层,可察底蕴。宣扬“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道家观点,就是作者描画“失马塞翁”这一形象的旨意。
这则寓言所揭示的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颇有辩证因素的。但它所宣扬的在祸福、利害面前人们只有“无为”、“守静”、默认、等待的思想,则是消极的。至于以“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的义勇壮烈情状作为陪衬,宣扬其子以跛幸存,独得其福,格调就更低了。后世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来说明坏事和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凡事不可绝对化,则是创造性地发挥了这则寓言的积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