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患眚者,一日,谓其妻曰:“吾目幸矣,吾见邻屋之上有大树焉。”其妻曰:“邻屋之上无树也。”祷于湘山, 又谓其仆曰:“吾目幸矣,吾见大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乎?”其仆曰:“所望皆江山也,安有大衢?”
夫无树而有树, 无衢而有衢, 岂目之明哉? 目之病 也。
——唐甄《潜书》
患眚(sheng眼疾)的楚人,眼前出现了种种幻象,一会儿是邻家屋上有大树,一会儿是大路上车马行人来往不断。他总以为自己眼力好了。 其实,他的所谓“目之明”,正是“目之病”的表现。
这个故事虽短,却包含着三种矛盾。
其一、是幻象与实象的矛盾。这是楚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印象与客观实际的矛盾。其内容是,幻中之“有”乃实在之“无”,幻中之“真”乃实在之“假”。
其二、是目明与目病的矛盾。这是楚人对自我的主观认识和自我的客观实际的矛盾。其内容是,错把幻象当实象。 自以为目幸(病愈),实则仍然目病。
其三、是楚人与其妻仆的矛盾。这是对客观世界的错误感知与正确感知的矛盾。它包含和揭示前两个矛盾,对它们作出是非真伪评价。故事所描写的前两个矛盾是在第三个矛盾的形式下展开的。可以说,楚人与其妻仆的不同感知是这则寓言的外壳,其内核则是对楚人的主观错觉与主观认识违反和背离客观实际的批评。作者意在告诫人们:不要把虚假的知识当作真知灼见,判别知识真伪的标准是看其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主观自是是无知妄说的根源。
一般说来,目病导致的视力障碍后果为不见物象,即视有若无;而本文的构思却是让目病患者感知幻象,即无中生有。这就使本文具有更深的哲理意蕴。它把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复杂关系(虚实、有无、真伪之错综)揭示出来,引起人们探寻认识奥秘的浓厚兴趣。其意义,不应只限于批评主观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