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的创作背景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出生于河南汲县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的护路工,每天负责清扫铁路的工作。刘知侠见惯了火车在铁轨上的运行,从小就学会了扒车的技术,在十几岁时,他在火车站做过义务服务生,对铁路工作、行车制度都十分了解。随后他曾经跟随抗大深入敌后体验生活,这为他创作《铁道游击队》这一长篇小说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展开了战斗英雄、劳模大会,在文协工作的刘知侠认识了铁道游击队队员。铁道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由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队名是“鲁南军区铁道大队”,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第二任大队长刘金山就是小说主人公刘洪的原型,所以主人公刘洪也兼备了两任大队长的性格特点。洪振海的行侠仗义、高超的飞车技术、勇敢善战;刘金山的成熟稳重、领导才能。刘知侠利用手中的笔将他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形象。
他们在百里铁道干线上与敌人站展开殊死搏斗,不仅多次破坏敌军的物资供给线,还护送过刘少奇、陈毅、陈光等领导人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游击队员们扒火车、闯火车、炸桥梁,令敌人闻风丧胆。刘知侠深深被这些英雄人物的抗战事迹所感动,于是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决定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
刘知侠立即开始整理资料,着手写作关于铁道游击队的章回体小说《铁道队》,并在《山东文化》上连载了 两期,这就是小说《铁道游击队》的雏形。文章一经发表,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并收到了铁道游击队的来信。他们首先对作者表示了感谢,随后热情邀请他到游击队深入体验斗争生活,了解更真实的游击队生活。虽然书信措辞比较委婉,但是刘知侠感觉他们对作品不太满意,所以果断地停止创作,深入游击队采访,体验更真实的战地生活。
在1944年和1945年,刘知侠前后两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与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一起战斗、一起生活,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刘知侠接到了新任务,所以小说写作一直搁置到1952年。当时,他担任山东文联编创部部长,特意请了一年长假,专心创作小说《铁道游击队》。动笔前,他又找到了铁道游击队的领导王志胜、杜季伟等人,再次重游了炭场、微山湖等战场,重温了英雄们英勇战斗的激情岁月。
创作这部小说花费了刘知侠很大精力,由于他只有初中文化,所以在写作上比较费力。
1953年,《铁道游击队》 出版。
《铁道游击队》摘抄
1 . 无边无际的平原平坦、广阔,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墨绿色的大翡翠圆盘,苍茫浩渺,气魄摄人。
2 . 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海一样平静。
3 . 那霏霏的雨丝,宛如一片朦胧的烟雾,遮掩了绵延千里的淮河平原。
4 . 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5 . 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闪便不见了。
6 . 绿草如茵的草原上还有一条细细的河,袒露在阳光下,远远看去,像一条发光的银项链。
7 . 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也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8 . 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扶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庄稼吹得如涟波荡漾。
9 . 夜幕笼罩着草原,一盘圆月从鱼鳞般的云隙中闪出,草原上弥漫起朦胧的月光,像是升腾起来的一片淡淡的银雾。
10 . 开车在山间仿佛行舟在一条雾河,两旁的松涛声呼呜不住,轻舟一转,已过了万重山,回首再望,已看不见有雾来过,看不见雾曾在此驻留了。
11 . 满山满谷全是乳白色的雾气,是那样的深,那样的浓,汹涌着,翻滚着,吞没了山间的一切。
12 . 灰色的雾气笼罩住城市,一切都装饰上了一层白衣,树和电线都显得毛茸茸的。
13 . 乳白色的雾,在山谷中一团一团地溢出,缓缓地漫上山坡,散成一片轻柔的薄纱,飘飘忽忽地笼罩着整个山村。
14 . 晨雾似乳白色的薄纱,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挥不走,扯不开,斩不断,挡住了我的视线,使人有种飘飘然乘云欲归的感觉。
15 . 渔火明月交辉,把乌苏里江映得金波滚滚,像是有千万条银蛇在游动。
16 . 彩虹辉映着湛蓝的晴空,阵阵凉风吹来,美丽的嘉陵江两岸,风光更加动人。
17 . 嘉陵江像匹墨绿的缎子,在月光下抖动。
18 . 眼前的漓江,像黑色的缎带,发出幽暗的亮光。
19 . 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像一条摇摆飞腾的金龙。
20 . 熟睡的松花江还在做着甜蜜的梦,发出的鼾声像打雷一样响亮。
21 . 微风吹来,鸭绿江面上便泛起朵朵浪花,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好像一支乐曲,悦耳动听。
22 . 岷江就像母亲一样养育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浇灌着庄稼,哺育着人们。
23 . 江水汹涌奔泻而来,如箭离弦,如马脱缰,如猛虎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