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斧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泱泱大国里,古往今来,木兰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且不说白居易的“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的赞誉,也不说杜牧的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的颂扬,就是今天,无论在戏剧舞台上,还是在民间传说里,我们依然能看到木兰跃马挥鞭的英武雄姿,仿佛听到她的战马飞奔的铁蹄之声。她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她是永远值得人们赞美的典型形象。我们无法得知木兰是确指生活中的哪一个具体人,尽管研究者对此人进行了种种考证,但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木兰的形象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巾帼英雄形象的化身。如今,我们只能依据 《木兰诗》,来探讨对木兰形象的塑造。
此诗最早录于陈智匠所辑 《古今乐录》,在 《乐府诗集》属 《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被历代读者赞誉的优秀民歌。诗中叙写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坚强勇敢的性格与鄙视高官厚禄,热爱家乡的品德,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许多美好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时也有力地批判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此诗产生的具体时代背景,虽然难以确定下来,但大致说来是北魏反对外族入侵的长期战争期间。根据史料记载,北魏统一北中国以前,曾与入侵的外族发生过多次战争。这样,北魏人民应召出征,自然就有反抗外来民族入侵,保卫乡土的重要意义了。
这首诗对木兰形象的塑造,既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对刘兰芝进行外貌刻画与对话描写,也不像《陌上桑》那样,对罗敷的形象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而只是按照木兰从军的先后行动、表现,进行客观地描写,然而却将一个跨马从军、舍生忘死、不爱荣华富贵的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两句很自然地交代出木兰的身份。她不是一位娇贵妖娆的女子,而是一个对机杼织布的劳动者。就是这么一位成天“当户织”的普通女子,却能在外族入侵、“军书”颁布之时,面对父亲年迈无大儿、自己无长兄的情况下,毅然地担起替父从军的重任。木兰起初虽有叹息,但却是她正常的内心反映。她叹息的原因就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军,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男子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自家没有合适的应征之人,自己又是个女子,这可怎么办呢?为此,她苦苦地思索,长声地叹息,叹息之声甚至压倒了 “机杼声”,最后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决心下定之后,木兰便开始了紧张的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从东市买到西市,从南市买到北市,这既表现了征人在出征之前自备行装、鞍马的忙碌,也是在渲染一种气氛,从而突现出这场战争的重要及木兰对这次出征的重视,同时也使我们看到,木兰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子,这也为后来木兰在战场上屡建功勋作了很好的铺垫。一切准备就绪,出征队伍出发。木兰告别了朝夕生活在一起的爷娘,跋山涉水,奔赴战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之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既表现了木兰对父母的怀念之情,也极形象地描写出征途的艰辛及环境的凄凉。木兰是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家门,成日只是“当户织”的女子,如今却辞别爷娘,奔赴战场,对父母怎能不怀念!“不闻爷娘唤女声”,很亲切自然地道出木兰刚刚离家远行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家乡和平生活的热爱,为其后功成不受爵,自愿还乡埋下了伏笔。那“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之句,可见出征队伍一天行程之遥远。至于那溅溅的黄河水声与啾啾的胡骑之声,更加烘托出悲凉的环境气氛。出征队伍日夜向战场飞奔,他们将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接着,诗篇便写木兰十年的战场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山山岭岭就像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之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士卒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才得胜而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木兰是非常英勇顽强的。她舍生忘死,历经百战,做出了十年凯旋的英雄壮举。这是多么令人钦佩与赞叹的英雄!
功成授爵,并不鲜见,特别是对一个身经百战而又凯旋的壮士来说,授爵更是符合情理的。“可汗问所欲”句,已表明了天子的态度,可木兰却回答说:“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她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马,借助它的脚力送自己回故乡。这里突现了木兰热爱家乡,鄙弃功名富贵的崇高思想境界。
木兰离开家乡已有十多年了,她的胜利而归,自然使家人无比欢心喜悦。听说木兰回来了,爷娘 “出郭相扶将”,阿姊 “当户理红妆”,小弟 “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是一个多么温馨、欢喜的场面!木兰回到家里,也立即脱下了 “战时袍”,穿上了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貌。当她走出家门去看伙伴时,伙伴们都很吃惊,惊讶木兰原来竟是个女孩子,从伙伴们的惊讶与迷惑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十几年的女扮男装,没有露出一点破绽,这是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从诗篇对木兰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到她是一个集勇武刚强、勤劳善良、聪明乐观而又不慕荣华富贵于一身的英雄人物,是当时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木兰诗》就是这样,按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出发前的准备、随军转战、胜利归来、辞官归家等自然顺序来写的,使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再现于读者面前。
这首诗在写作上善于剪裁。木兰从军十余年,可写的事是很多的,但作者没有泛泛去写,而是抓住了最能表现木兰美好品质的典型材料,因而使英雄形象既很丰满,诗篇也显得很紧凑。如“万里赴戎机”六句的描写,虽然是大笔勾勒,但却很好地再现了木兰奔赴战场,飞度关山的英姿,辛苦戍边的战场生活。
此诗的语言鲜明生动,音节和谐,具有民歌的风味。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语言是极为鲜明生动的,当然,不排除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再如 “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等,都是民歌中常用的象声词。其他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都采用了民歌的铺写手法。这是一首杂言诗,其中有五言、七言、九言等句式。胡应麟曾云:“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 《诗薮》) 所言肯綮。总之,此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充分表现了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