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国《曹操》》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曹操》人物谋略形象特点

  ●借冕播誉,附骥而行/以退为进,蓄机待时/擒贼擒王,举重若轻/道之不同,不相为谋/见机而行,先发制人/兵以义动,以顺诛逆/明劝赏罚,激励将士; 承间讨击,奇伏取胜/挟天子以令诸侯,兴屯田以足兵食/克制私忿,收揽英才/乘间击瑕,拔除隐患/声东击西,因利诱敌/以弱御强,砥柱中流/焚其积聚,釜底抽薪/合纵连横,分化瓦解/修养生息,收拾民心/延揽英雄,唯才是举/因隙使间,示形作伪; 声东击西,前后夹击/借风行舟,政从己出/总揽枢要,取而代之

  曹操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出色的韬略家。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英雄豪杰四处崛起,袁绍占据四州,虎视眈眈,强盛无敌。而曹操依靠韬略,驾驭天下,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术,具备韩信、白起的奇策,克制情感,不念旧恶,总揽英雄,使人尽其才,地尽其用,终于完成争霸大业。史书称之为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实不为过誉之词。

  曹操生性聪敏,好学不厌,在武学、诗学诸方面,均有成就。

  曹操在行军用兵上,依孙、吴之法,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孙子兵法》的第一个注家即为曹操,曹操自作兵书十余万字,将领征战,皆以新法从事。临敌制变,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敌对阵,神色安闲,如不欲战; 然而一到决机乘胜,则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

  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使这些人佐命立功,终成名将。其余拔出细微,升为牧守之人,不可胜数。正是因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曹操才能扫灭群雄,拨乱反正。

  曹操统军三十余年,手不释卷,其韬略才华,既来于经典、史书,又取于社会实践。

  曹操之所以崛起微末,统一北方,其成功之诀,以其自己所总结的话说,即:“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以著名韬略家诸葛亮的话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克敌制胜的奥妙在于“智力”、“人谋”,换言之,即在于韬略韬略之精华,造就了曹操,造就了曹操的霸业。

  只是因为曹操在韬略修为上还没有完全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因此,其霸业也不可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处于绝对优势,但曹操取汉皇室而代之的野心不时暴露,使得不少有识之士视之为汉贼,拒绝与之合作,甚至投入敌对阵营,从而增加了扫荡宇内的难度。曹操未能真正认识到皇权在中国历史上所存在的潜在的巨大力量,这一力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并非英雄豪杰般个人所能取代。此外,曹操过份崇拜剑的力量,忽视德的作用。韬略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以德服人,而曹操性格残忍,号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滥杀无辜,唯我独尊,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文化形象,使人与其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不能真正发挥与调动积极性。尽管历史上的曹操不同于社会上流传、小说中塑造的白脸奸臣,但曹操的不少作法,毕竟严重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而其成就也就受囿于此。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父曹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曾任司隶校尉,汉灵帝时升任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太尉在汉代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曹嵩出生的前后情况,世人都不得其详,据吴人所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的记载,曹嵩为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

  曹嵩为曹腾养子。曹腾字季兴,是桓帝朝著名宦官。曹腾在汉顺帝时由小黄门升任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为皇帝寝殿侍从官,掌呈奏案章,传达诏令,管理文书档案,权力极大。大长秋为皇后的近侍,总管传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务。东汉时此职专由宦官充任。因册立桓帝有功,曹腾受封为费亭侯。这样一来,曹腾声势显赫,权位极高。

  出身在宦官集团的大官僚地主家族,对曹操的教育见闻、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无疑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使得曹操从小就熟悉政治舞台的活动,并为其今后参与政治军事斗争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性格  性格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三国  三国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  
感想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