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备》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尽管与曹操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相比,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要苍白得多,但他却是寄寓作者思想的人物,是作者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之一。

  刘备,字玄德,汉末涿县楼桑人。他早年丧父,家道贫寒,以“贩履织席为业”。但他“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 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又“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据言“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 ‘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他“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是一个很有“福分” “贵相”的人,自从桃园结义得关、张二人后,便开始艰难地于汉末乱世创大业,举大事。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不失为一个天下英雄。

  “仁义”是小说中刘备性格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刘备处处躬行仁义,使得他深得人心,成为蜀国之主。他时时以一个“明君”的形象出现, “宽仁长厚”、 “爱民如子”,百姓因而都拥戴他。陶恭祖让徐州于他,他推辞,而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 ‘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他每到一地便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当他败于曹操,樊城撤退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两县之民,齐声大呼: “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见之,难过得欲投江而死。虽诸葛亮和众将劝其弃民而逃,他却不愿,并言: “举大事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而伤感。他治新野时,老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其与民有着鱼水般关系。

  刘备的“仁义”、 “宽厚”使得他吸引了当世的杰出人才如“伏龙”诸葛亮、 “凤雏”庞统;也使得众文臣武将均矢志于他。他对关羽、张飞,“情同骨肉”、 “生死与共”,因而即使在他最失意落魄之时,二人也不背叛他,曹操虽厚遇关羽,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与美女、金银、宝马,封以高官重爵,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离之而走,最终回到刘备身边。对结义兄弟如此,对孔明、徐庶、庞统、赵云及其他人,他也表现了一种“倾诚知己”的情义。为得诸葛孔明,他不惜“三顾茅庐”,屈尊下礼。长坂桥一战,赵云舍死救下他唯一的儿子,当赵云欣喜地递给刘备时,他竟掷之于地说: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从而使赵云感激涕零,发誓:“云虽肝脑涂地,不能

  也!”摔阿斗既是爱将,亦是买心。当他病危之时,托孤于孔明等人并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而关云长千里走单骑、长坂坡赵云救主、截江夺阿斗、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事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举动都表明了他们对刘备的忠诚。

  老百姓与谋臣将士都归服于刘备的“仁义”,而刘备也处处行“仁义”之举,甚至他还随时准备以身殉义。在徐州,他三次辞去陶谦主动让给他的徐州牧,深恐陷于不义,并言“备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夫下将以备为无义人矣”。当关、张等劝他时,他竟说: “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在荆州,刘表欲让荆州与他,孔明等劝其取之, 但他却说: “景升待我,恩礼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夺之?”连孔明也叹其“真仁慈之主也。”刘备如此行为无非是出于义,是不忍作负义之事。等到曹魏称帝,蜀国文武纷纷拥戴刘备为皇帝,以继“汉室大统”,他却一再不愿,言: “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等到孔明等人以激将法逼其登位,他又说: “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他虽然也想做天子,但不愿做,是不想做不忠不孝之人。在作者笔下刘备是以“仁义”为最高宗旨的,为了“仁义”宁可不想要急需的地盘,也不想要梦寐以求的最高地位——皇帝。

  刘备毕竟是生活在一个历史上群雄并起、你争我夺的乱世,他具有雄图大志,正如他在荆州时所说: “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在隆中告诉诸葛亮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要实现他的大志,光靠“仁义”是不够的,更多的则是靠他的“枭雄”本性。

  “枭雄”性格,是刘备的基木性格,是他作为三分天下时的蜀国集团首领所必备的性格特征。鲁肃就指出: “刘备天下枭雄”,周瑜上书孙权也说:“刘备以枭雄之姿”,作者罗贯中在书中也写道: “此是玄德极枭雄处。”所谓“枭雄”者,不驯良,狡猾之徒也。刘备为了开疆拓土,打垮对手,十分讲究韬略、权术。他利用各种手段,收揽人心,消灭对手,壮大自己。他的枭雄行径在不同时期做法也不一样。

  早期,刘备势单力薄,因而必须采取种种伪诈手段,来为自己“保身”、 “免祸”。因为这一时期刘备的处境十分糟糕,一败再败,不断寄人篱下。在这种处境中,为了防范他人的吞食,他发展了免遭别人陷害的本领。如他对吕布出尔反尔,不讲信义,先是与之称兄道弟,并多次阻止关、张杀吕布,甚至还将曹操指令自己谋杀吕布的书信交与吕布,并发誓说:“兄长无忧,刘备决无此意!”由此使得在袁术大兵围攻刘备危难时,吕布出面,辕门射戟解除其难。而其后,当曹操下书与刘备合谋杀吕布时,刘备又回复曹操说: “望相公大兴王师到来,备用为前驱,吕布乃虎狼之徒,轻则猖獗矣!”并在白门楼下与曹操合伙杀了吕布。与曹操相处时,为了保存自己,竟学老农种菜,当曹操与之“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又以韬晦之计瞒过曹操,使“奸雄”曹操误以为刘备胸无大志,从而放过了他。在乘机逃遁时,他又对前来追赶自己的许禇撒谎避祸,巧使离间计,说什么“程昱、郭嘉累次向我取金帛,不曾相送,因此于丞相前以谗言谮我,故令汝赶来擒吾。……汝当速回,见丞相善言答之。”在“云长延津诛文丑”时,他正投在袁绍营中,袁绍因关羽杀了文丑,而怒骂“大耳贼”,并要杀刘备。而刘备却佯推不知,巧言辩解说: “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愿明公思之。”并骗袁绍要召云长投袁。而终于借机脱身免祸。刘备不仅骗别人,对别人说假话,即使与自己结义的兄弟,他也弄假。在他败走夏口时,关羽曾提到“曩日猎于许田时,若从吾意,可无今日之患。”意思是,如果当时刘备听从他关羽杀了曹操,不会有今天的失败。而刘备却说: “此时亦为国家惜耳,若天道辅正,安知不为福也!”其实他是为了自身“免祸”,正如他在许田围猎时所说: “投鼠忌器”。

  后期,诸葛出山之后,刘备开始由逆境转顺、加上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刘备因而也就不常使计了。但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他仍然表现了枭雄的一面。如他在荆州失败后,自己力量弱,想依靠东吴力量抵抗曹操,于是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促使东吴与自己联合,共同抗曹,且十分赞同诸葛亮提出的“战争结果,若曹操败,就乘机夺回荆州;若曹操胜利,他们就乘机夺取东吴”的“枭雄”之计。在夺取西川的过程中,他用心良苦,以极其巧妙的手腕,结纳张松,并假借张松之手,实现了吞并西川的欲望,尽管他在诸葛亮隆中定策时曾说过“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的话。

  作为枭雄性格的另一种表现即是刘备收买人心的种种做法。在长坂桥为结赵云之心,他摔自己亲生骨肉阿斗。这种做法表面上是重义,其实质正如后来的民谚所说“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此外像辞徐州、托孤话也是。他临死一番托孤话,竟使孔明“汗流遍体,手足无措”,可见这番话他是费尽心机考虑了的,他杜绝了孔明篡位的可能。最能体现刘备收买人心的事是他遣众将。刘备占据汝南后,闻悉曹操出征河北,乃引兵虚袭许昌。曹操闻讯,立即回师杀来,刘备大败,众将拼死相救才得逃脱。此时刘备兵不满一千,狼狈而奔,至汉江暂令安营。土人得知为刘备,奉献羊酒,乃与众将聚饮于沙滩之上。刘备长叹说: “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众皆掩面而哭。云长劝说:“兄言差矣。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当是时,刘备在兵败势危之际,正需人支持,以渡难关,他本应向众人说些鼓励的话,开导大家重新振作。但他却不这样做,而是唉声叹气,叫大家弃己去投明主,以求功名。这样做,既不是刘备灰心丧气,也不是想遣散众人。他深知:在这兵败将亡之际,去哀求众人跟随自己,不会激起众人留恋之情的;他从责己惜众出发,去遣众人,使众人知刘备爱己,反而能感激他而不愿离去。这种“将欲取之,必先舍之”的御人之术正是刘备枭雄之处。

  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也是刘备枭雄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罗贯中尽管很少花大笔墨去写,但从作品中我们还是能感觉到的。刘备生当乱世,而一生又戎马倥偬,身经大小无数战役,从他破黄巾首立功起,他一生也打过不少胜仗,在诸葛亮出山前,他基本上既是将又是帅, 一些谋略,均出其手,他北海救孔融,徐

  救陶谦,既抗击曹操,又抵挡吕布。既使孔明出山后,主要带兵指挥的还是刘备,如赤壁之战,是他亲统大军,担任主攻,顶住了南下的八十万曹军。进兵汉中,也是他督师。就是后来为关张报仇,亦是亲领大军,乘胜而下,猇亭一战大获全胜,诚如他自己所说: “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由于过分大意狂傲,才遭致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惨败。

  在政治上他早期即知在逆境中保存自己,他先后借吕布敌曹操,又借曹操制吕市,巧妙地周旋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亦能纳谏用贤,不惜三顾茅庐而请诸葛。后期也能坚持联吴抗曹路线,借吴国牵制曹魏,而得以在西蜀站稳了脚跟。

  时世造英雄。刘备生当天下大乱的汉末,起于平民,而欲统一天下,恢复汉祀,实是不易。况其为一方军事政治的领袖,其性格绝不是简单的,他的身上既有“明主”、 “仁君”、“宽宏”、“长厚”的一面,也有枭雄的虚伪 欺诈和狡猾的一面。作者虽欲写尽其长者之风,仁君之望,而不免虚伪,也就是鲁迅所说: “状刘的长厚而近伪。”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备,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枭雄,史书上不仅记载了当时人对其称赞为“枭雄”,还具体地记载了他作枭雄的非凡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政治谋略。《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即载在博望刘备巧用火攻,大破曹兵之事: “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蜀纪·诸葛亮传》说: “孙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可见刘备的权谋于略并不亚于曹操,《三国演义》作者在书中也多次写到: “曹操虽奸雄,又被玄德瞒过。”即使删批《三国演义》的毛宗刚也说: “然曹操之假,百姓知之;玄德之假,百姓偏不以为假。虽同一假也,而玄德胜曹操多矣。”

  罗贯中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在写刘备时,虽然要想方设法美化他,把他塑造成一个堂堂正正的仁德之君,甚至不惜笔墨地夸大刘备的“仁义”行为以及他为成就“仁义”而不惜献身的举动,来表达作者的理想,但他又不得不注意到历史的真实性,不得不从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性出发去写刘备的枭雄性格,写他如何亲自施展谋略权术、 攻城夺地、争霸天下,尽管这样做是与作者创造刘备形象的意图是相违背的。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刘备形象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比较统一的形象,是理想与现实在创作中相矛盾的形象。刘备既不像宋襄公那样的蠢猪式的无能、老实,也没有尧舜式的“仁厚”、“贤明”,也没有曹操式的阴险、奸诈。他是长厚中有虚伪,虚伪中又有长厚,长厚与虚伪互为表里,他的言行,你既可看作是虚伪,也可看作权谋干略。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多变的。因而作者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基本还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方法。

  刘备形象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特别是曹操、孙权等相比要逊色一点。作者在刻画曹操时,创造了那么多生动的小故事,把曹操的坐卧举止,言谈哭笑写得变化无端,多姿多色,非常贴合他那变化莫测的奸雄性格。但也不能说刘备的形象塑造是个败笔,是不成功的。总体上看,刘备的形象还是达到了作家的某些目的,也是比较成功的。这主要与作者那对比手法的妙用与生动自然的人物行动细节描写分不开。

  作者在整个小说结体上虽然写的是魏蜀吴三国之争,但主要是写曹操与刘备的对抗,这是作者意图中正邪两种道德的对抗。作者就是围绕曹刘两方之争展开全部三国历史,刻画人物的。因而作者始终把刘备和曹操作为正反两个角色来塑造的,在他的笔下,刘备的一言一行是与曹操相对的、相反的,正如小说中刘备自己所说: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作者还借“青梅煮酒论英雄”点明天下相匹者唯曹刘二人。小说时时借刘璋、袁绍、刘表、孙权等人来对比刘备、反衬刘备,使得刘备的形象变得非常清晰鲜明。

  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对于塑造复杂的人物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罗贯中在写刘备时也十分注意这一点,并且写出了较多成功的细节。如“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通过刘备惊恐的动作和巧妙的谎言写出了刘备的心理活动和机智。作者还多次地用哭这个行动细节来表现刘备的“仁义”性格。因为“哭”常常是人的情感发展到极至时的一种最直接的外露。作者写刘备的哭——英雄的哭并不是表现他的脓包,而是要表现其至诚之心。在与徐庶分手时,刘备先是“泪沾衿袖”,随后又“放声大哭”;在恳请诸葛亮出山时,刘备“苦泣曰: ‘先生不肖匡扶生灵,汉天下休矣!’言毕,泪沾衣衿袍袖,掩面而哭”;樊城撤离时,刘备“回顾那百姓未渡者,指南而哭” 鲁肃索取荆州时,孔明说到刘备的难处, “耸动玄德衷情,真正捶胸顿足,放声而哭”……

  塑造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并使这个形象永久地活下去,是每一个作家所孜孜追求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他所塑造的曹操、张飞深为人们赞赏,他塑造的刘备,尽管遭到各种批评,但是千百年来,刘备的形象还是深为人们接受,甚而人们忘记了历史上的刘备刘备的形象与曹操等一样,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的一类人物的典型,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备  刘备词条  性格  性格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  
感想

 狼种读后感

狼种读后感范文狼种读后感范文一近几日,我有幸阅读了《狼种》,真实感情交加,期间还流了几次泪。有一只叫大灰的警犬,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因为出现了罕见的返祖现象,长...(展开)

感想朋友圈说说

 夜晚独自开车的说说

 1、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最近爱上了夜晚一个人在江边开车,享受那份宁静!  2、独自创业,独自吃饭,独自开车…应该很长...(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