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山训〕 谓学不暇者①,虽暇亦不能学矣。
〔注释〕 ① 暇: 空闲时间。学不暇: 没有空闲时间用来学习。
【鉴赏】 在鉴赏《淮南子》关于“学”与“暇”的这则名言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对这里的“学”字作一确切的了解,因为古人所说的“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知识的学习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的。我们不妨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论语》首句入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南宋大儒朱熹注云:“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论语集注》)从朱熹的注释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古人眼中的“学”之目的和内容都是为了“明善”,为了回复人之生命的本真。
由上可知,“学”乃关系到人之生命价值与意义之本根的事业,因而可谓是人生之第一事。准此,如果有人说自己没有空去“学”,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对于生命本真意义的不重视,以至于其生命的庸俗与沦丧;既然如此,那么即使有闲暇的时光,大概他也不会用来“学”了。真正说来,“学”其实与人的闲暇时光之多少并无太大关联,人是否心系于“学”之关键在于对于本真生命的领悟与追求。假如对于生命之真善美有一种迫切地追求,则无时无刻不可谓之学也,正如子夏所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反之,假若没有一种高远的理想与追求,即使有再多的闲暇时光,也不会有心思去“学”。
曾在一位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了下面一段话,阅过之后,感触颇深,而这段话恰好可以作为《淮南子》“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这句话的现代诠释,姑录之如下:
“从朋友那里借来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却迟迟没有开始看。一则因为懒,一则因为沉迷于快感比较短暂、强烈的各种游戏、视频,而长时间忽略了精神食粮的汲取。很怀念当年读书时,抽出有限的闲暇时间疯狂读书的经历,甚至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午不休息、不做作业,跑到新华书店看上一两个小时。那时候是来者不拒,也不求甚解,唐诗宋词、现代小说、杂文、外文名著甚至于琼瑶等女性小说也读得不亦乐乎。想来那些时光是人生中忙碌而充实的一段,至今想来仍觉得怀念,而倍感温馨。”
需要补充的一点背景信息是,这位朋友在写上面一段文字时拥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并且有充足的闲暇时光。然而,在学生时代,虽然学业很紧张、闲暇时间很少,他却能够坚持每天读一两个小时的文学著作;而现在,工作不是很忙、闲暇时间也很充足,他借来一本书“却迟迟没有开始看”,原因有二,一是懒,二是沉溺于各种游戏、视频。应当说,这位朋友能够非常自觉地认识到自己丧失了生命的本真,并且怀念以前的温馨,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但他还是沉溺于精神毒品中不能自拔。由一个好学者变为一个“虽暇亦不能学”的人,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他逐步由纯净的校园步入鱼龙混杂的社会之后,逐渐被社会上的欲利之习所熏染,习心既重之后,以至于虽自知却没有勇气自拔。正如《中庸》所引孔子之言:“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总之,“学”是与生命之本真相联系的,我们不能以包括“学不暇”在内的任何借口来逃避“学”,因为逃避即意味着生命的沦丧。为了生命的真善美之意义与价值的实现,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为纯净与厚重,我们应当有一种高远的追求,勇于超拔自我,善于“学”、乐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