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 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性恶》)
【鉴赏】 荀子说,擅长谈论古代事情的人必定会用今天的事情作为 验证。对于荀子思想的研究,一直有着“法先王”和“法后王”之争。其实, 不论是“法先王”还是“法后王”,荀子的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下。荀 子在提到先王的时候总是和礼义联系在一起,效法的是先王传下来的 “礼”,“法先王”是为了“以古持今”即继承从古代三王流传下来的礼义,并 以此来治理现今的社会;“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非相》),后王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样也是包含了先王的礼义,要想了解 先王的礼义之道,只需考察一下后王的制度即可,这就是“以近知远”。两 者看似相反,实则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荀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擅长谈论天道的人必定会用人事作为验证,说到这里就会有人反驳 了,认为荀子在《天论》篇写下的第一句不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吗?他认为,作为自然意义上的天有着自己固有的运行规律,自然界 诸如流星、陨石、地震等怪异现象和人类社会的治乱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在两千多年前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候,荀子就提出了他的“天人之分” 说,可谓是思想超前,但他又说擅长谈论天道的人必定会用人事来验证,将天 道人事联系起来,是不是荀子自相矛盾,思想前后不统一呢?答案当然是否 定的。天道虽然不能决定人事的变化,但是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发展,就必须 主动地去了解其规律,顺时而动,制天命而用之,以便更好地和自然和谐相 处。比如天有四时,人类就根据四时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制定了二十 四节气,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来安排农业生产,才能五谷丰登。
凡是议论,最为宝贵的是所说的话要符合事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坐着议论,站起身来便可以安排实施,部署起来就可以执行。谈论古代最 终要落实到今天,谈论天道最终要落实于人事,也就是议论内容的可操作 性,“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儒 效》)显然知之而能行才是荀子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