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 阶之前①,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 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②;诸男之国,门西北 面东上;九夷之国③,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④,南门之外, 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 面东上;九采之国⑤,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⑥。此周公 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今注】
①中阶:明堂南面有东、西、中三处台阶。②门东:指应门东面。明堂 四面有门,南门之内又有应门。③九夷:东方夷族有九种。④八蛮:南方 蛮有八种。或言八、九泛指数量多。⑤九采:距离王畿千里以外的地区称 为“采”。九采,指位于采地的各诸侯。⑥四塞:四方极远的边塞之国。世: 言国君死,新君继位。
【今译】
过去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时的位置为:天子背朝斧扆面 向南站立。三公立于明堂南面中间台阶的前面,面向北,以东边为 上位;侯爵的位置,在阼阶的东面,面向西,以北边为上位;伯爵的 位置,在西面台阶之西,面向东,以北边为上位;子爵的位置在应门 的东面,面向北,以东边为上位;男爵的位置在应门之西,面向北, 以东边为上位;夷族诸部的君长,立于东门之外,面向西,以北边为 上位;蛮族诸部的君长,立于南门之外,面向北,以东边为上位;戎 族诸部的君长,立于西门之外,面向东,以南边为上位;狄族诸部的 君长,立于北门之外,面向南,以东边为上位;位于王畿千里之外的 诸侯,立于应门之外,面向北,以东边为上位。四方边塞地区的君 长,每当新君即位时,才朝见。以上是周公所订明堂朝诸侯的列 位。所以明堂,是用以显示诸侯地位的尊卑的。
【经文】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①,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 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②。成王以 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 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③。
【今注】
①鬼侯:《史记》作九侯。②致政:归政。③鲁公:此时鲁公为周公之 子伯禽。
【今译】
从前殷的君主纣在全国实行暴政,杀了鬼国的国君,并将他的 肉制成干肉,用来招待其他诸侯。因此周公辅助武王讨伐纣王。 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周公登天子之位,治理天下。摄政的第六年, 在明堂接受诸侯的朝拜,制定各种礼仪和乐曲,颁布标准的度量 衡,全国上下都心悦诚服。摄政的第七年,归政于成王。成王因为 周公治理天下有大功勋,所以封周公于曲阜,国土七百里见方,兵 车千乘,命令鲁国的国君世世代代以天子的礼乐祭祀周公。
【经文】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①,载弧②,旂十有二旒③,日月之 章④,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 于大庙⑤,牲用白牡⑥,尊用牺象⑦、山罍⑧,郁尊用黄目⑨。灌用玉 瓒大圭⑩,荐用玉豆、雕篹(11),爵用玉、仍雕(12)。
【今注】
①大路:天子祭天所乘的车。 ②弧:张旗的竹弓。 (dú):弧外面的 套。③旒(liú):亦写作“斿”,旌旗下边悬垂的饰物,旒的多少表示乘车人的 身份。天子的旗有十二旒,上公九旒、侯伯七旒、子男五旒。④日月之章: 天子的旌旗画日月图案。⑤褅(dì):大祭。鲁祀周公于太庙,而以鲁公配 祭。⑥白牡:白色的公牛,本为殷代祭祀时所用,成王用以祭祀周公,表示 尊敬,故鲁祭周公亦用白牡。⑦尊:盛酒器。牺:指牺尊,形状像牛的酒器。 象:指象尊,状如大象的酒器。⑧山罍(léi):盛酒或水之器,上画有山云等 图案。⑨郁尊:郁,指郁鬯,一种酒名。郁尊,指盛放郁鬯酒的器皿。黄目: 即黄彝,酒器名,镂以目形图案,并饰以黄金。⑩灌:酌郁鬯酒献尸求神。 玉瓒(zàn):如勺,以圭为柄,用以酌鬯酒。(11)玉豆:豆为盛菹醢等食品之 器,饰以玉,故称为玉豆。 篹(suǎn):笾一类竹器。(12),即盏,相传为夏后 氏所用的酒器。
【今译】
因以上原因,鲁国的国君在孟春正月乘大路的车子,车上的旗 有带套的弧,旗上缀有十二旒,画有日月的图案,祭祀帝在东郊,并 以后稷配祭,这些都是天子的礼仪。当季夏六月之时,行禘礼祭祀 周公于太庙,祭祀用的是白色的公牛;盛酒的尊,有牛形的牺尊、象 形的象尊,还有刻画着山云花纹的山罍。盛郁鬯酒的尊是黄彝。 向尸献酒时,用有圭柄的玉瓒;祭时进献食品,用的是玉豆和有花 纹的篹。君向尸献酒的爵,是雕饰花纹的盏。
【经文】
加,以璧散,璧角①。俎用梡、嶡②。升歌《清庙》,下《象》管③, 朱干玉戚④,冕而舞《大武》⑤;皮弁素积⑥,裼而舞《大夏》⑦。《昧》, 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纳夷蛮之乐于太庙,言广鲁于天 下也。
【今注】
①加:指加爵,向尸行九献之后,诸臣献尸,称加爵。散:酒器名。王国维 以为即斝。角(jué):酒器名。②俎:载牲之器。梡(kuǎn):有虞氏时的俎 名梡,有四足如案。嶡(jué):夏后民的俎名为嶡。③象:指《诗经·周颂· 武》。④朱干:赤色大盾,用为舞具。玉戚:用玉装饰的斧,用为舞具。⑤ 大武:舞名,表现武王伐纣之事。⑥素积:指白缯而有折叠之裳。⑦裼 (xī):袒去上衣之左袖,露出内衣。大夏:夏代的舞蹈。
【今译】
诸臣献酒时,用璧玉装饰的散、角。俎用的是梡和嶡。登堂唱 《清庙》乐曲,堂下吹奏着《武》的乐曲;舞者手执朱色的盾和玉斧等 舞具,戴着冕跳《大武》舞;戴着皮弁,服白缯裳,袒开衣领跳着《大 夏》舞;同时还演奏来自东夷的乐曲《昧》,演奏来自南蛮的乐曲 《任》。鲁国能在太庙中用东夷、南蛮的音乐,这是显示鲁国的地位 高于天下其他各国。
【经文】
君卷冕立于阼①,夫人副袆立于房中②。君肉袒迎牲于门③, 夫人荐豆笾。卿大夫赞君④,命妇赞夫人⑤,各扬其职⑥,百官废职 服大刑⑦,而天下大服。是故夏礿、秋尝、冬烝⑧,春社、秋省而遂大 蜡⑨,天子之祭也。
【今注】
①卷(gǔn):同“衮”,天子三公穿的礼服。②副:妇女头上的饰物,似步 摇。袆(huī):王后的礼服,鲁国国君的夫人可以服用。③肉袒:去衣裸臂, 这是准备亲自宰杀牲口。④赞:帮助。⑤命妇:指后宫次于夫人的嫔妃 和卿大夫的妻子。⑥扬:举。⑦大刑:重罪。⑧礿(yuè):天子诸侯夏 祭宗庙为礿。⑨省:郑玄注,读为“狝(xiǎn)”,秋天打猎的名称。孙希旦 《礼记集解》以为当作“社”,今从孙解。蜡(zhà):周代于年终祭百神的名称。
【今译】
鲁国国君在祭祀周公时,穿起衮服戴上冕冠,站立在阼阶。夫 人头上插上首饰,穿上袆服,站立在房中。鲁君袒上衣,到门口迎 接祭祀用的牺牲,夫人献上放好祭品的豆笾等祭器。卿大夫辅佐 鲁君,命妇辅佐夫人,各人都要承担自己的职责。如百官中有人荒 废本职的,要处重刑,这样使全国人民都能服从。鲁国夏季有礿 祭,秋季有尝祭,冬季有烝祭,春天向土神祈求丰收,秋天报答土神 的恩典,接着举行对百神的蜡祭,这些都本属于天子的祭典。
【经文】
太庙,天子明堂;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振木铎于 朝①,天子之政也。山节,藻棁②,复庙,重檐③,刮楹,达乡④;反坫 出尊⑤,崇坫康圭⑥;疏屏⑦,天子之庙饰也。
【今注】
①振木铎:木铎,一种木舌的铃。天子将发号令,以木铎警众。②节: 梁上的斗拱。棁(zhuō):梁上的短柱。③复庙:重屋,两层屋顶。重檐:于 檐下又安板檐,以防风雨。④刮楹:刮摩楹柱。达乡:乡,门两边的窗;达, 谓显明敞亮。⑤坫(diàn):设于堂中两楹间的土台,低者供诸侯相会饮酒 时置放空杯,高者用以置放来会诸侯所馈赠的玉圭等物。出尊:位于酒尊之 南。酒尊放在两楹之间,坫又在尊之南,所以称为出尊。⑥康:郑玄注,当 读为“亢”,举的意思。⑦疏屏:上刻有云气虫兽等图像的屏风。疏,刻。
【今译】
鲁国太庙的形制与天子明堂相当;库门,相当于天子的皋门; 雉门,相当于天子应门。在朝中摇动木铎,发号施令,与天子发布 政令相同。庙中有山形的斗拱,画有文彩的短柱,两层的屋顶,双 层的房檐,刮摩光滑的楹柱,高大显亮的窗;献酒还爵有坫,在酒尊 南面,还有高的坫,置放玉圭;刻有云气虫兽的屏风,这些都是天子 大庙才有的饰物。
【经文】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①;大路,殷路也②; 乘路,周路也③。有虞氏之旂④,夏后氏之绥⑤,殷之大白⑥,周之大 赤⑦。夏后氏骆马黑鬣⑧,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⑨,夏后氏 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⑩。
【今注】
①钩车:车箱两边栏杆弯曲的车。②大路:亦称木路。③乘路:亦称 玉路。④有虞氏之旂:郑玄注:“有虞氏当言緌,夏后氏当言骍,此盖错误 也。”“旂”通“旗”。夏尚黑,用黑旗。⑤绥:郑玄注:“当为緌(ruí)。”緌,在旗 杆头上用旄牛尾作为装饰。⑥大白:白色旗。⑦大赤:赤色旗。⑧骆: 白马黑鬣称为骆。 ⑨蕃:赤色。 ⑩刚:《公羊传》作“”,公牛。
【今译】
车衡上挂鸾铃的鸾车,是有虞氏祭天所乘的车;车箱栏杆弯曲 的钩车,是夏后氏祭天所乘的车;木路,是殷代祭天所乘的车;车上 饰有金玉的玉路,是周代祭天所乘的车。有虞氏在旗杆头上饰以 牦牛尾当作旗,夏后氏用黑旗,殷代用白旗,周代用赤旗。夏后氏 驾车用的是黑鬣的白马,殷代君主驾车用的是黑头的白马,周代君 主驾车用的是赤鬣的黄马。夏后氏祭牲用黑牛,殷君祭牲用白公 牛,周君祭牲用赤色的公牛。
【经文】
泰,有虞氏之尊也①;山罍,夏后氏之尊也②;著,殷尊也③;牺 象,周尊也。 夏后氏以,殷以斝④,周以爵。 灌尊,夏后氏以鸡 夷⑤,殷以斝,周以黄目。其勺,夏后氏以龙勺⑥,殷以疏勺⑦,周以 蒲勺⑧。土鼓⑨、蒉桴⑩、苇籥,伊耆氏之乐也(11)。拊搏(12)、玉磬、楷 击(13)、大琴(14)、大瑟(15)、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16)。
【今注】
①泰:瓦作的酒器。②山罍:器上画有山云图形的酒器。③著:酒 器,其形无足着地。④斝(jiǎ):古代酒器,圆口,有銴和三足。⑤鸡夷: “夷”同“彝”。鸡夷,彝作鸡形。⑥龙勺:刻勺为龙头的形状。⑦疏勺:勺 上通体刻有花纹。⑧蒲勺:刻勺为凫头形。⑨土鼓:筑土为鼓。⑩蒉: 郑玄注,“蒉当为凷”。“凷”即“块”字。(11)伊耆氏:古帝号。(12)拊搏:古乐 器名,形似小鼓,用皮作成,内填糠。(13)楷击:即柷、敔,都是用来作节拍的。 击柷,开始;击敔,停止。(14)大琴:又名离,二十七弦。(15)大瑟:又名洒,长 八尺一寸,二十七弦。(16)四代:指虞、夏、殷、周。
【今译】
有虞氏的尊是泰,夏后氏的尊是山罍,殷代的尊是著,周代的 尊有牛形的牺尊和象形的象尊。 爵,夏后氏名,殷代名斝,周代 名爵。行灌礼时用的酒尊,夏后氏用鸡彝,殷代用斝,周代用黄彝。 酒勺,夏后氏的勺刻为龙头形状,殷代的勺通体刻有花纹,周代勺 刻为张口的凫头形。用土做成鼓,以土块做鼓棰,截苇做籥,这些 是伊耆氏时代的乐器。拊搏、玉磬、柷敔、大琴、大瑟、中琴、小瑟, 是虞夏殷周四代的乐器。
【经文】
鲁公之庙①,文世室也②。武公之庙③,武世室也。米廪,有虞 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泮宫,周学也④。
【今注】
①鲁公:指周公之子伯禽。②世室:不毁而永存的庙。③武公:指伯 禽的玄孙,名敖。④米廪、序、瞽宗、泮宫:鲁国学校,均延用古学校之名,故 鲁有四代之学。
【今译】
伯禽的庙,相当于文王的世室;敖的庙,相当于武王的世室。 鲁国学校名米廪,源于有虞氏的庠;鲁国学校名序,源于夏代的序; 鲁国的学校名瞽宗,源于殷代;鲁国学校名泮宫,源于周天子的学 校。
【经文】
崇鼎①、贯鼎②、大璜③、封父龟④,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⑤,天 子之戎器也。夏后氏之鼓足⑥,殷楹鼓⑦,周县鼓⑧。垂之和钟⑨, 叔之离磬⑩,女娲之笙簧(11)。夏后氏之龙簨虡(12),殷之崇牙(13),周之 璧翣(14)。
【今注】
①崇:国名,被周所灭。古将灭国各种贵重器物赏赐给同姓诸侯。② 贯:国名,被周所灭。③大璜:夏代的璜。璜,古玉器名,形状像璧的一半, 为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④封父:古国名,被周所灭。龟:指占卜用的 龟甲。⑤越棘:越国的戟。“棘”通“戟”。⑥鼓足:当作“足鼓”,与下“楹 鼓”、“悬鼓”构词方式同。鼓有四足。⑦楹鼓:中心有柱支撑的鼓。⑧县 鼓:有架悬挂的鼓。“县”通“悬”。⑨垂:人名,舜时为共工之官。和钟:声 音和谐的钟。《世本》说,垂是钟的发明者。⑩叔:人名。《世本》载,无句作 磬。皇侃说:“无句,叔之别名。”离磬:即编磬。编磬,一组磬。(11)笙簧:笙 中之簧。女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12)簨虡(sǔnjù):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杆 称簨,直柱称虡。(13)崇牙:悬挂钟磬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画成齿状。崇 牙,又名为“业”。(14)翣(shà):古代钟鼓架横木簨上的装饰,其制是以画缯 为扇,戴小璧于扇上,垂五彩羽于其下,树立于簨之两角。
【今译】
崇国的宝鼎,贯国的宝鼎,夏代的大璜,封国的宝龟,都是天子 所有的器物。越国的戟和大弓,是天子才有的兵器。夏代有足的 鼓,殷代有柱的鼓,周代的悬鼓。舜时垂作的和钟,叔作的编磬,女 娲作的笙簧。夏代龙形的簨虡,殷代簨上有齿形的大版,周代簨上 加璧翣。这些也都是天子之器。
【经文】
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①。俎,有 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②,周以房俎③。夏后氏以楬豆④, 殷玉豆,周献豆⑤。有虞氏服韨⑥,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有虞 氏祭首⑦,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 周尚酒。
【今注】
①敦、琏、瑚、簋(guǐ):都是盛黍稷的器具。簋:圆口,圈足,无耳或有两 耳,亦有四耳,下有方座。其他三器,郑玄说“制之异同未闻”。孙希旦《礼记 集解》“敦琏瑚簋,四代之名虽异,而其实为一物也。” ②椇(jǔ):俎两足间相 连的横木作弯曲形,似枳椇的枝条多曲。③房俎:俎的一种,其形为俎头各 有两足,足下各别为跗;足间有横木相连,横木有似堂之壁,横下两跗,似堂东 西头各有房。④楬(qià)豆:没有装饰的豆。⑤献(suō):雕刻稀疏的花 纹。⑥韨(fú):蔽膝,用熟皮制成。⑦祭:指饮食之祭。古食必祭先造物 者。祭,取少许食物置于豆间。
【今译】
虞代祭祀时盛黍稷用两敦,夏用四琏,殷以六瑚,周代用八簋。 俎的形制:虞代只有四足的梡。夏代在两足间有横木相连,名为 嶡;殷代的俎两足间相连的横木作弯曲形,名为棋;周代的俎两足 下又有跗,名为房俎。夏代的豆无饰物;殷代有玉装饰;周代的豆, 不仅有玉装饰,还刻镂花纹。虞代的祭服有熟皮作的闆,夏代的闆 上画有山形,殷代的韨又增画有火的图案,周代在韨上绘有龙的花 纹。虞代饮食之祭用牲的头,夏代祭用牲的心,殷代祭用牲的肝, 周代祭用牲的肺。夏代祭祀时尊崇用清水,殷代崇尚用甜酒祭祀, 周代崇尚用清酒祭祀。
【经文】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有虞氏之绥①, 夏后氏之绸练②,殷之崇牙③,周之璧翣④。
【今注】
①绥(suí):郑玄注,“亦旌旗之緌”。见前注。②绸练:以白的熟绢缠绕 旗杆,又以练为旗旒。③崇牙:为旌旗上的饰物,刻缯为尖齿形,饰于旗侧。 ④璧翣:此为丧葬的饰物,形似扇,上戴以璧,陈之以障柩车。
【今译】
有虞氏有官五十人,夏后氏有官一百人,殷代有官二百人,周 代有官三百人。虞代在丧葬时,旗杆上饰以牦牛尾;夏代以练缠绕 旗杆,并且还有旒;殷代又在旗侧饰以齿形的刻缯;周代加用扇形 的璧翣。
【经文】
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①,天下传之 久矣。君臣未尝相弑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 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②。
【今注】
①王礼:天子之礼。②资:取用。
【今译】
凡属于虞、夏、殷、周四个朝代的服饰、器物、祭祀所需执事官 员,鲁国都可以取法应用。因为这样,鲁国所用的是天子的礼仪, 这件事已家喻户晓,流传久远了。鲁国君臣之间没有发生过互相 仇杀的事,礼乐、刑法、政令、习俗等从未发生过变革,全国公认鲁 国是一个政权稳定、治理有方的国家。因此,其他国家都到鲁国来 学习采用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