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陇阪,羊肠九回。
山高谷深,不觉脚酸。
这首歌辞原载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二十五卷“横吹曲辞”五。 “陇头”,陇山的顶上。陇山,又叫陇阪,在陕西陇县西北六十里。《三秦记》说:“陇阪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返。”汉代张衡在著名的《四愁诗》中第三愁开头三句是:“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可见“陇阪”自古即以险阻著称。这首歌谣就很精当地表现了险峻的陇阪在行人心灵上的威压。它从实际经验出发,把握住到达陇阪高处的感受。陇阪位于关西高原,故曰:“西上陇阪”,既表明方位,又说明所登之山是极为险峻的。第二句是说山间小道细长曲折、围绕群山迂回而上。古代汉语中的“九”不是实指,而是极言多。这里“羊肠九回”就是指羊肠小道极为迂回曲折,这是具体描写“西上陇阪”的艰难。第三句是写诗人登上陇阪高处向下看的印象:“山高谷深”。这虽然是极普通的一句话,但只有放在这里才最合适。行进途中,迂回曲折,有群山阻隔,不能获得视觉全貌。只有登上峰顶,才有这个全方位观照的印象:“山高谷深。”最后一句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不觉脚酸。”凡是登高下望者都有双腿酸软的感觉,这是爬上山势险峻的顶峰的生理反应。
结尾一句又不仅仅是写登高下望的感受。诗人此时的立脚点虽然是陇阪的最高点,但从整个旅程来讲,却不是最终点。诗人总要下山的,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行百里者半九十”。下山的这一半旅程要比上山的这一半旅程更难,因为平日积累的力气已消耗了很多,展望前程,自然“不觉脚酸”。这首民谣精采之处就是把握住“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在整个旅程艰险疲乏的顶点之前戛然而止,符合今天美学理论“不到顶点”的要求。 “不觉脚酸”同“已经脚酸”还有一段距离。写“已经脚酸”就索然无味了。
从描述方法上来讲,这首歌谣符合古语所说的“言有序”(《易·艮》)的要求。先概括描写,再具体写途中,再特写山顶,最后写心理感受,层次井然。
这首歌谣用的是白描手法,浅显的白话,一听就懂,短短四句,易读易记,这正是民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