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总结(1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约略的写完了,文辞浅薄,望诸位看官见谅。今日之文是小编对部分观点的个人看法,是否采信,请自行取舍。
为什么要北伐?
有人提出,这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包括百家讲坛的易中天。
对大国而言,确实可以通过战争的方式,转移国内矛盾,但对于小国,对强国发起主动进攻来转移矛盾,基本等于自寻死路。
战争是有风险和代价的,大国可以承受这种风险,小国却未必承受得住。
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为了缓解执政压力,很轻率的发动了马岛战争,不但没能夺回争议中的马岛,还阿根廷此后陷入几十年的经济衰退,加尔铁尼政府不久也下课。
战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这个道理诸葛亮不会不懂。以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即使在强国,也只是个别拙劣政客采用,不适用于诸葛亮这个级别杰出政治家。
蜀汉在诸葛亮时代,没有太大的国内矛盾,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达到顶点。在诸葛亮死后,遗爱尤在,以至于把蜀汉的德政归功于其子诸葛瞻。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诸葛亮传》
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的矛盾肯定有,但绝对没有闹到不可调和,非要发动战争以避免的地步。
个别网友称,蜀汉分裂为三大派系,足见诸葛亮水平不高,个人表示呵呵。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谁能够找出任何一个封建朝代,任何一个时期,没有派系,山头?蜀汉分为三派,只是历史客观现象,无法避免。
在诸葛亮以身作则,公平公正之下“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三派之分,只是现象,还不成为重大矛盾。
诸葛亮固然有重用荆州派杨仪,蒋琬,魏延,却也同样重用了东州派的费祎,董允,吴懿,吴班,邓芝;提拔重用了益州派的杨洪,张裔,张嶷,李恢等人。其中费祎是第二顺位继承人,吴懿是继任汉中都督,哪里有半点“荆州派为主,东州派为辅,限制益州派”的意思?
有学者举例,诸葛亮废来敏,杀彭漾。来敏是东州派,彭漾是益州派,难道不是打压东州派和益州派?进而得出推论,诸葛亮时代,派系矛盾很深,诸葛亮只信任荆州派。
那又如何解释诸葛亮杀刘琰,斩马谡,贬向朗?这三位可是荆州派!
本来是孤立的因罪受罚,偏偏贴上“派系斗争”的标签,强加给诸葛亮,窃以为不太可取。
认为诸葛亮时代矛盾很深的,请举出实锤史料证据。
个人觉得,转移国内矛盾一说,恐难成立。
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的观点,影响很大,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以攻代守的前提是敌方有进攻企图,但是从历史事实看,曹魏的战略重心一直在东吴,并无主动进攻蜀汉战略打算。曹魏对蜀汉的主动进攻一共就三次,曹真伐蜀,曹爽伐蜀,和钟会邓艾两路伐蜀,远少于蜀汉对曹魏主动进攻次数,也少于曹魏对东吴进攻次数。既然对方都太不打算进攻,又何来守?更遑论“以攻代守”。
“以攻为守”目的是偏安一隅,无进取之意,这不仅与蜀魏攻战史实不符,也与诸葛亮志向信念大相径庭。
《出师表》有言“愿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完全是信心满满,对北伐充满乐观和希望。
诸葛亮留下的散文很多,不少文章都抒发了统一中原、兴复汉室志向,岂能用目光短浅保守的“以攻代守”解释?
诸葛亮穷兵黩武,造成国力疲惫,这种观点也颇有市场,激进的更认为诸葛亮对蜀汉灭亡负有责任。
相对于东吴,诸葛亮北伐的次数和规模,都赶不上,显然算不上穷兵黩武,至于姜维北伐疲惫了国力,那已经是诸葛亮死后二十多年的事情,诸葛亮也不应该为此背锅。
此外,姜维也不是诸葛亮的学生,姜维的北伐更不是诸葛亮生前授意。
诸葛亮只是政治家,不是神仙,不大可能会预计到他手下区区一个“中监军”在二十年后,因一次意外的行刺,成为蜀汉军的总司令。
诸葛亮北伐共有五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时连续进行的,可以算同一次军事行动。第一次北伐前,准备了两年;第二次是策应东吴盟友的政治仗,第三次北伐时趁曹魏军事注意力被吸引在关中的形势,趁势扩张国土;第四次北伐,准备了两年半,第五次北伐,准备了三年。典型的“谋定而后动”,攒够了本钱才做事,肯定不算穷兵黩武,和姜维“连年动众”,不顾国力,有本质区别。
诸葛亮的北伐,也没有危及民生。诸葛亮时代和之后的蒋琬时代,是蜀汉国力的巅峰,这个基础是诸葛亮奠定下的。陈寿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有学者列出了张俨《黙记》“述佐篇”的观点,证明诸葛亮北伐得不偿失,造成了国家困难。
兵者,凶噐;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絶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闗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这个也与部分网友观点相似,差不多可以算是实锤证据了。
我对此绝不认同。
因为在这段话之前,另有两个字“或曰”,翻译过来就是“有人这么说”。后面马上表达了张俨的观点“余窃疑焉”,然后就是一大段反驳这观点的话。先列出对方的观点,再加以驳斥,是议论文常规写作方式,“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于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表示诸葛亮的才能不比管仲,晏子差,哪里有半点说诸葛亮“穷兵黩武”,危害国家的意思?
有人也提出了重要证据,《汉晋春秋》言蜀中形势“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所谓“燕雀处堂,不知大厦之将焚”者也”。
这段话出自薛珝向孙休的上书,但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二十多年,蜀汉“四相”全都已经故去,拿二十多年后的情形用以证明诸葛亮北伐的危害,是不是“穿越”得狠了点?
更何况这句话后面就是孙休叹息道“若诸葛武侯在时,何至如此乎!”
还有人找出了证据,蜀汉灭亡时“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兵民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9.为三国最高,难道不是老百姓负担很重,穷兵黩武?
诸葛亮的民族政策,深得少数民族之心,拥有雇佣少数民族参军的传统。少数民族参军的热情也很高,以至于每有空缺,南人即奔走呼号,刺血踊跃。
三国时,少数民族人口一般不记入户籍,这就造成蜀汉兵员比例数据虚高,不能解释成负担重于魏吴。
《袁子》评价“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以至于“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又哪里有半点国力虚弱的样子?
根据《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死后,官民纷纷请求立庙祭祀,因为不合祖制,没有获得朝廷批准。老百姓就自发在道路上祭拜。
后来刘禅禁不住朝野压力,批准了在定军山设立武侯祠纪念。如果诸葛亮因为北伐导致民生凋敝,甚至“间接导致亡国”,又怎么可能得到老百姓这么高的敬意?
那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弱小的蜀汉不断北伐,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呢?请看下回《北伐!北伐》
完。
相关人物
魏国:曹操、郭嘉、曹丕、曹植、贾诩、司马懿、张辽、徐晃、典韦、许攸、荀彧、夏侯渊、荀攸、许褚、司马昭、夏侯惇、曹爽、张郃、程昱、于禁、曹仁、杨修、邓艾、马岱、曹真
蜀国: 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刘禅、黄忠、马超、姜维、魏延、刘封、关平、马谡、庞统、徐庶、乐进、黄月英、蒋琬、糜芳
吴国:孙策、孙权、周瑜、陆逊、太史慈、甘宁、小乔、孙尚香、吕蒙、鲁肃、大乔、周泰、顾雍、丁奉、黄盖、诸葛瑾、张昭、凌统
其他:吕布、貂蝉、董卓、刘表、袁术、水镜先生、陈宫、张角、袁绍、公孙瓒
每回主要内容简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官渡之战、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桃园结义、夷陵之战、千里走单骑、华容道释曹、三顾茅庐、三分归晋、遗恨五丈原、赵云救阿斗、赤壁之战、许褚斗马超、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横槊赋诗、杨修之死、智激周瑜、张飞威镇长板桥、刮骨疗毒、关羽败走麦城、关羽单刀赴会、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每回原文及解析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诸葛亮。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内容简介、分析及读后感,如:三国演义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