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的创作背景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在十一岁就独立谋生,像大卫在枚·货栈那样去当童工。随后也像大卫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学习速记;当记者,采访议会辩论……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全部从自传中移植而来。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狄更斯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父亲出狱后,狄更斯曾一度进惠灵顿学校学习,不久又因家贫而永久辍学,十五岁时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他学会速记,被伦敦民事律师议会聘为审案记录员。1831至1832年间,狄更斯先后担任《议会镜报》和《真阳报》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些经历有助于他日后走上写作的道路。他一生所受学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奋以及艰苦生活的磨练。1836年,狄更斯终于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而名满天下,当时他年仅二十四岁。
1848年,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俩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他俩都有杰出的表演才能,童年时曾随父亲到罗彻斯特的米特尔饭店,站在大餐桌上表演歌舞,赢得众人的赞叹。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身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小说,根据的正是这篇回忆。狄更斯写这篇回忆是为创作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做准备。他小说主人公取过许多名字,最后才想到“大卫·科波菲尔”。福斯特听了,立刻叫好,因为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缩写的颠倒。于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便定了下来。
狄更斯早期作品大多是结构松散的“流浪汉传奇”,足凭借灵感信笔挥洒的即兴创作,而该书则是他的中期作品,更加注重结构技巧和艺术的分寸感。狄更斯在该书第十一章中,把他的创作方法概括为“经验想象,糅合为一”。他写小说,并不拘泥于临摹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崭新的创造。尽管书中大卫幼年时跟母亲学字母的情景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大卫在母亲改嫁后,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中阅读的正是他本人在那个年龄所读的书,母亲被折磨死后,大卫被送去当童工的年龄也正是狄更斯当童工时的年龄,然而,小说和实事完全不同:狄更斯不是孤儿,而他笔下的大卫却是“遗腹子”。同时,狄更斯又把自己父母的某些性格糅进了大卫的房东、推销商米考伯夫妇身上。
《大卫·科波菲尔》赏析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艾米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部小说里各类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种脉络设计的。如象征着邪恶的希普和斯提福兹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狄更斯希冀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这部作品中处处体现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怀的体现,同时也是对那些需要社会关怀和救助的弱势群体带来的精神抚慰。人性即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道德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对社会的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大卫·科波菲尔》通篇都在弘扬着人道主义的博爱和仁慈,这与作家自身的基督教信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十九世纪,英国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导致其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被撼动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随之,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提倡的人性回归和解放则迅速被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所取代。正是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很多作家都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宗教上,特别是基督教以及其所宣扬的博爱,宽容等思想,更是成为了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主要来源。作家们一方面倡导着“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个人权利,提倡合理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对世间所有人拥有大爱,宽容,赞颂弘扬那些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为他人幸福而献身的行为。
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中,读者们不难发现大卫悲惨的遭遇只不过是种表象,狄更斯真正想透过这表象揭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即物质利益之下造成的婚姻、家庭的悲剧,深刻批判了物质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缺失和社会道德的偏差。批判的同时狄更斯还是将重心放在了对美好事物——高尚,真诚,慈爱,宽容,正直,纯良人性的弘扬上。比如作品中辟果提在大卫的母亲过世后,对他无私的关爱和抚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狄更斯心中的那种“大爱”和“大善”。人如果像辟果提这般善良慈爱地去对待正经历苦痛的他人,这种关爱真会如春雨般滋润大地一般抚平受伤的心灵,使其从悲痛中走出来,重新看待生活,对待人生,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狄更斯文学作品中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精神,而其人道主义的核心则是对人性的探索和道德的弘扬。狄更斯主张平等和博爱,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垢病的同时向往世界能够变成一个具有道德秩序、饱含人性的“天国”。这种对人性的探索和道德的弘扬在狄更斯的作品中相当广泛和深刻:无论是整部作品的思想基调,还是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在《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狄更斯正是利用大卫经历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深切同情的同时,批判社会中人性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但也表达了作者对真诚,慈爱,纯良,高尚,正直等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而这些优秀的品质在《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的许多人物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就是一个善良宽厚、正直勤奋、积极向上的典型知识分子形象。他的人格也是在历经种种磨练后不断成熟,完善的,最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家庭上获得了幸福。他真诚,善良,勤奋,刻苦,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坚定不动摇,任何时候都满怀信心和希望,从这一人物身上也能看出来作者狄更斯所寄托的道德情感。大卫无论是儿时遭受的磨难,亦或是青年时代不屈不挠的痛苦抗争,无时无刻都在向读者诉说着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努力奋斗,与命运抗争的血泪史。最后品尝到幸福与甜蜜的大卫靠的就是自身拥有的纯朴善良的品格,发愤图强的自立精神,以及对他人宽厚,仁爱的温暖之心。无论遇到何种磨难,苦痛,诱惑,大卫仍能保留最至纯至真的高尚品德。无疑作者在塑造大卫·科波菲尔这一形象时倾注了全都的心血。再比如作品中的另外一位青年汉姆。他忠厚、善良、勇敢,有高尚的情操。他的家境虽然贫寒,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却拥有一颗质朴,善良的心。每次大卫到辟果提先生的小屋时,汉姆总是热情招待。对待并无血缘关系的艾米丽,就像亲兄弟一样呵护,关爱着她。当纨绔子弟斯蒂福斯将他的未婚妻艾米丽诱拐时,他抑制住了自己内心的痛苦,每天努力干活,并用挣来的钱帮助辟果提先生出去寻找艾米丽。当汉姆见到斯蒂福兹乘坐的船即将沉没的时候,他却抛下了个人恩怨奋不顾身跳海救人,却不幸被大海淹没。汉姆虽然貌不惊人,性格木讷,但他的心胸却比大海还要宽广。可以说汉姆这一人物形象是狄更斯博爱、宽容的人道主义理想的最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