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读后感一
步履不停,却总是错过。
有谁能看懂这部作品中的无奈?是枝裕和的笔触是那种把冲突掩藏在平淡中的写法,非常的日本化,让人看着看着就想落泪。
东方式的家庭总是如此,一位威严的把爱藏在心里的父亲、一位唠叨的把爱流于表面的母亲、一个看上去听话却内心叛逆的孩子。吃饭、睡觉、读书、郊游。。。生活如一条设定好轨迹的铁轨,慢慢腾腾的这么一直走下去。
有的书看了不太适合写读后感,就如这本《步履不停》。东方人的感情特别内敛,亲人之间更难表达。很多时候,当想说爱的时候往往已难回首。
年轻的时候,和父母的关系就如这本书里写的那样淡淡的,有距离感的。后来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女儿的关系也如书里写的那样淡淡的,有着远远的距离感。后来我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接近她,步履不停有时候并不一定要孩子追上父母的脚步,步履不停也能是父母一个转身去拥抱孩子。慢慢的去了解孩子的爱好,去融入孩子的快乐,甚至将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一起分享。东方人总喜欢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续,总觉得不必去理解孩子,其实,孩子只是老天让你代为管理的礼物而已,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她自己的。她的成长不是为了父母的延续,而是为了自己的绽放。
这部电影我看过多遍,每次看都会被感动。我们总是太轻易就去浪费,浪费那些原本十足珍贵的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在应该关心家人的时候关心着其他事情。对外人客客气气,对家人苛刻至极,以为天经地义,殊不知,只有家人才会真正的关心和包容你。
而现实往往就是,当我们有所领悟的时候,当我们真切感悟到家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往往已经将太多的时光近乎放肆地浪费掉,不由得慨叹:时光啊,你慢些走。
我们步履不停,却只为追随所谓的幸福,我们追不到真正的幸福,因为其实真正的幸福从小就围绕着我们,我们步履不停,却渐行渐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每天读书一小时,不妨常念父母恩。
《步履不停》读后感二
人生就在步履不停中度过…… 虽然整本书只回忆了一天的生活,但就像是回顾了一生一样。良多是一个普通人的写照,一个最最最普通的人,小时候不受父母关注,人到中年还要找工作,要承受父母去世的痛苦,要学着去成为一个好爸爸……时间就这样一直一直推着他走,他成长、承担,但没有人体会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也只有时间在不断抹平着一切。生老病死我们都会经历,当我们被催促着向前时,我们十分珍重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是亲情还是爱情,是事业还是生活,是追求名利还是追求内心的快乐?我在思考,但也无法确定到底什么对我而言是重要的。回到是枝裕和的文字本身,很平淡,但也很触动人心。越最动人心弦的,越是最平凡不过。这种感觉太难描述了,可是枝裕和却能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并惹得人热泪盈眶啊。最简单的文字就是最热切的感动。 文中很感人的一段话:双亲会老,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会死,多半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没能与他们的衰老或死亡发生一点联系这件事,对我来说如鲠在喉。
《步履不停》读后感三
因为是次子,所以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横山良多受到家人的关注是少于大哥和家里唯一一个女孩的姐姐。他也曾崇拜过当医生的爸爸,并且写作文,在小学毕业纪念册上写未来的梦想是”医生”,并认为父亲会为此而感到高兴。他也曾做过各种尝试和大哥互抢父亲,但是不知何时开始,他意识到“父亲期待的眼光总是直接跳过我而看向大哥”,或许因为哥哥的学习成绩更好,或者父亲觉得良多的性格像母亲,有些粗心大意而且意志薄弱,所以并不适合当医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初中时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能像大哥那样得到父亲或母亲的爱,于是他开始走向叛逆的道路,逐渐跟家里疏远,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即使大哥因为救人而意外去世,良多也不能承担起大哥没有尽的责任,继承父亲的家庭医院。将工作视为人生一切的父亲,是不能理解甚至看不起他做着勉强糊口,但随时可能失业的工作。所以即使在回家之前失业了,他并不愿意告诉父母,甚至还拜托妻子帮忙遮掩。
对于良多娶了丧偶并带着前夫孩子的女人,父亲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母亲虽然心里有些不满意,但总归庆幸他终于结婚了。
在带着妻子和继子回家那次,心里很不情愿。因为他在家里不舒服,怎样都觉得不舒服,只想当天去当天就回来。想到怕热的自己要忍受老家门前的上坡路,而且因为父亲独特的养生哲学,家里不能开空调,他内心就更不想回家。回家之后不仅要面对父亲和母亲互相看不惯对方的吵嘴,母亲的尖酸刻薄,还要面对出嫁的姐姐一家人充满欢乐和良多阴沉的家庭氛围的对比中度过。
回到家里,不出意外,见到固执到似乎有些偏执的父亲,从不帮忙做家事,和家里人也几乎不说什么话。母亲则不断回忆关于大哥的事情,甚至将当初良多说的话张冠李戴到大哥的身上。而他在家里的房间已经变成储物室,去世的大哥房间则一直保持原状。对于大哥的意外过世,母亲把责任推到大嫂的身上,并且一遍一遍要求大哥救的良雄来家里祭拜。父亲则在良雄走之后不断贬低他,觉得这个人不值得大哥救。在经过了一系列令良多不平衡的事情之后,他爆发了,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即使大哥活着,现在也不一定过着怎样的人生,人生在世本就不易,都是普通人,谁能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这样直白的话,直接戳破了父母自欺欺人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大哥如果不去世,一定会按照他们的想法那样生活。
这些都是他回家那天的感受,第二天恨不得早早离开。
但后来回想,他才发现自己遗漏了很多事情。虽然早知道父母总会去世,但是对于这件必然会发生的事,他并没有心里预期,即使那天有感觉到什么,但他却自欺欺人地假装没事。
曾经良多会因为母亲在二十八号之前做好新年准备而觉得她好施小惠,但后来才体会到母亲是如此精心准备好过年的一切,让人心存感激。即使在她病重并且不太认得人的时候,母亲也会关心他的牙齿,说着关心他的话。
父母的确老了,就好像老家三十年的老房子那样,因为建造时间很久,不再稳固。他们回忆大哥时,误把良多说的话记成大哥说的话,或许除了他们更爱大哥之外,他们的记忆能力真的下降了,很多关于以前的事情都模糊了。母亲会像孩子一样,想要坐自己孩子开的车,跟姐姐斗嘴时,也跟孩子似的,想要争取同盟军。母亲一直保留着三个孩子用过的东西,时不时拿出来回忆。甚至母亲会寄希望于黄色蝴蝶与大哥灵魂之间的联系,在家里飞进一只蝴蝶之后,不停地追逐着蝴蝶的身影,仿佛那就是自己逝去的孩子。
父亲因为得意又可以继任事业的长子去世备受打击,但是在面对良多的继子时,却给予了很多关爱,会跟他谈论长大之后的梦想,会帮他吃掉不爱吃的菜。无论年轻时多么厉害的父亲,在面对邻居突发疾病之后无能为力的落寞背影,即使他还想再帮一下忙,在专业又年轻的医护人员眼里,他终究是一个年迈的老人。
这些都是父母病重甚至去世之后良多才体会到的。他多次想过“如果......",但是人生没有“如果”,人这一生总会经历一些来不及的时刻,总会有伤心,悔恨,失落,沮丧等情绪。
因为《步履不停》的导演和编剧都是是枝裕和,书和电影关于内容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作为读者和观者而言,两个不同的载体给我的感受却不同。
书里面关于良多的心理描写非常详细,读者能切身感受到那次回家,他一路上内心的忸怩,别扭以及与家里格格不入,作为次子对于父母忽视自己的心理不平衡,因为大哥意外去世,他对父母的感情,以及对于父母老去以至去世,他内心的感伤,对于自己并没有采取太多行动的如鲠在喉。
而电影只拍摄了我回家的一次经过,或许是因为电影独特的呈现方式,只拍了人物的动作,心理以及人物的感情无法像文字那么直白地表现出来,虽然各个人物说的话就是小说里面的原句,但是看着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起吃饭,唠着家常,以及家人一起去扫墓,去海边,这些画面都充满了温情,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聚会。
在我看来,“步履不停”意味着父母不断老去,时光不断逝去,但无论如何,家人之间的爱与羁绊不会停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望大家珍惜身边所爱之人,尽量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