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第四十一章主要内容
父亲的去世,除了思嘉,最难过的就是阿宝了。葬礼过后,人都走了,思嘉听到阿宝在角落里一个人偷偷哭泣。她把阿宝叫到母亲那间办公屋里,她曾经承诺给阿宝要送给他一块手表,她把父亲最珍贵的手表送给了他。思嘉觉得只有阿宝才配拥有父亲的这块表,阿宝对这个家,对父亲都付出了太多。
阿宝出去后,把卫希礼叫回来,思嘉开始了谈判。
当思嘉从慧儿那里得知卫希礼要去北方一家银行工作后,思嘉是不容再一次和卫希礼分离的,她想到这一分开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她决定要让希礼去亚特兰大给自己照顾一个木厂子。
当思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卫希礼的时候,卫希礼果断的拒绝了。自尊心太强的卫希礼不想在依靠思嘉生活。从打仗后,他把媚兰交托给思嘉照顾,回来以后,希礼就一直在陶乐思嘉的家里,脑子里只有书本那一套的希礼对于做农活并不擅长。当知道思嘉为了挽救陶乐,为了养活他们一大群人而牺牲自己嫁给甘扶澜,这也是令希礼很痛苦的。所以这次有机会,他无论如何要带着自己的媚兰和儿子离开,他要靠自己有尊严的活着。
当思嘉一直都在顾虑希礼的感受和自尊,她告诉希礼是自己现在怀孕在身,实在是需要他的帮助,尽管这样,依旧不能说服希礼的时候。思嘉绝望的大哭了起来。
媚兰听到思嘉的哭声赶紧跑了过来,抱住她安慰她,并问清楚事情的原委。
媚兰很爱思嘉,当希礼去参加战争的时候,在家里是思嘉一路陪伴她走过来的。她害怕的时候依赖思嘉,她生孩子的时候是思嘉不顾一切的拼尽全力保全了他们母子,在亚特兰大要攻陷的时候,她没有把媚兰留在亚特兰大,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她们一同回来陶乐,回来陶乐,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她不辞辛劳的努力干活也不愿意让媚兰干活。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媚兰第一次对希礼发脾气也要维护思嘉,她要去亚特兰大,第一她觉得思嘉马上要生孩子她需要他们,第二,她也很思念家乡,亚特兰大是媚兰的家乡。第三,去亚特兰大也是最好的选择,希礼的工作解决了,她也可以在亚特兰大重新租个房子,可以组建一家三口的自己的家,而且离亲人很近。
在慧儿和苏纶结婚后她们就去了亚特兰大。
媚兰租的房子就在思嘉的房子后面,很小的院子,但每天人来人往的很热闹,那里的人都喜欢媚兰。似乎因为媚兰的回来,亚特兰大也恢复了活力一样。
希礼和另一个帮助思嘉照顾两个木厂,生意一天不如一天,顾客也被同行抢去了很多,不赚钱不说,还一直亏损。希礼实在不是做生意的料。思嘉心急如焚,可苦于马上要生孩子,实在不便外出。
思嘉想到以后无论如何也不会要孩子了,生意比孩子重要的多。
《飘》读后感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读的书确实不多,尤其是名著、世界名著。在学校时,匆匆地读《茶花女》、《红与黑》等,也许是由于文学素养的浅薄,或是世界观的差异,它们并没有带给我多大的震撼。暑假时,友人推荐我读一下《飘》,当时还记得她很神秘,开玩笑地说了声:“读完了,你会改变你的择偶观呦!”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它,很惭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书速度,却也不敢恭维自己看得有多精。读完后,心里有股淡淡的惆怅感觉,朦胧中,总觉得自己身上依稀有思嘉的身影。读完《飘》,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更唤起我对过去的懊悔。同时,对书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爱情,我也感触颇多。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十六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飘》中女主人公思嘉·奥哈拉并不是传统观念的好女人,她有着迷人的外貌、聪慧的头脑、坚强的内心、果敢的行为。同时,她也骄傲、贪婪、虚荣、追求实际,甚至曾经有过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她毅然将经济需求放在首位。如果说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于瑞德,因为我也同样的崇高自由,他的豪放不羁,他的现实,他的勇敢,都传神地说明了他在乱世社会中成长的一个人才,是在乱世生存与发展的强者,强者应适应任何一个社会,这也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经济社会中对精神的取舍,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是适应还是回避?思索过后,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启发!
谈到友情,虽然在《飘》中,作者并没有极力去描写友情,但媚兰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仍然是让我羡慕不已。记得桑费有句话:“朋友有三种:爱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忘记你的朋友。”我想媚兰就是那种爱思嘉的朋友。她对思嘉感恩、感激,甚至为了她可以去死,她的真心在临死前终于让思嘉明白她是她唯一的真正朋友。在人的一生当中,谁能没有朋友?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便成了人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对待朋友,最好也是最真的办法——那就是真心!
读完了整本书,我也摘出了最喜爱的两句话: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警告贪慕虚荣的人。
“我向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他们黏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一模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一一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一遍匆匆的略读,并不能体味多少真谛,也许,等我再读几遍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