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第二十三章好词好句摘抄
一、好词摘抄。
1.横七竖八: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
2.默默无言: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
3.一言不发:一句话都不说。
4.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5.暗无天日:形容社会极端黑暗。
6.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7.引人注目:特别引起人注意。
8.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9.不顾一切:不考虑事情的状况和后果。
10.硕大无比:形容极大,没有什么比得过。
11.信以为真:以为某件事是真的,指把假的当作真的。
12.迂回曲折: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常比喻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蝇头小楷:像苍蝇头一般大小的楷体汉字。
14.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15.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16.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17.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兴趣。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白公馆比渣滓洞更牢固和严密,牢房四周是砖墙,墙上空荡荡的不准挂衣物。(P452页)
赏析:通过对比,突出了白公馆守卫的森严,敌人监督的严密,要求的严格。
2.特务这样挂着,大概是希望人们更容易看清他们大老板的相貌,但是这样一来,镜框上面的玻璃,恰像一面镜子,在暗黑的巷道深处,明亮地反射着外面的阳光,而在反射阳光的同时,也把远处出现的,甚至躲在走廊下面院坝里的特务的行踪,全都暴露在玻璃上。(P453页)
赏析:写出了敌人的自作聪明反而弄巧成拙,帮了共产党的忙,反映了共产党机警、聪慧,善于利用一切条件来斗争的特点。
3.人们多已进入梦境,不管牢房外边阵阵传来皮靴的响动,不管高墙外边荷枪巡逻的警卫,不管夜里多黑,多阴森。这时候,在这间牢房里,只有胡浩和另一个人还没有躺下,他们靠在灯光照不见的角落里喁喁谈话……(P454页)
赏析:连用3个“不管”写出了牢房的守卫森严和阴森,突出了胡浩他们的勇敢、坚强,无所畏惧。
4.可是一回到牢房,就闭着眼,一动不动地坐着,活像一尊泥塑木雕的怪物。(P457页)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华子良比作一尊泥塑木雕的怪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华子良怪异、孤僻、呆滞的特点。
5.“哦!太好了。”刘思扬差点叫出声来。(P458页)
赏析:语言描写,写出了刘思扬知道白公馆里有一个公开的图书馆的惊讶、激动和兴奋。
6.刘思扬发觉自己的心扑通通地直跳,如同去参加一项冒险活动似的,情绪紧张起来。(P458页)
赏析:心理描写,写出了刘思扬的激动、紧张和兴奋。
7.到处是灰尘,蜘蛛网,仿佛他们不是进入一间图书馆,而是进入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满目破旧的书刊废纸,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书架大而且多,塞满了房间,叫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书架之间,只留着勉强能过人的通道。通道的地板上,也堆满发黄的陈旧杂志。借书的人,只能置身在书架的挤压之下,站在废纸丛中,勉强寻找自己需要的书。偏偏这些书籍都没有编号和分类,堆在一起,被尘埃盖着,一取书,那厚厚的灰尘就飞扬起来,变得满屋烟尘,灰雾蒙蒙。(P459页)
赏析:环境描写,写出了图书馆杂乱无章、缺乏管理、荒废已久的特点。
8.回到阳光底下,刘思扬深深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像从一场沉闷的恶梦中醒来一抨,他简直不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可怕的图书馆。(P460页)
赏析:心理描写,突出了图书馆环境的恶劣,让人恐惧。
9.刘思扬翻开《哲学辞典》,愉快地读着那些许久未曾读到的东西,他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之感,就像和多年不见的朋友,在患难中重逢似的。(P461页)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哲学辞典》比作多年不见的朋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思扬对书本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10.下楼来不到两天,他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那么多新的事情,真的,就像个才上战场的新战士,他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得眼花缭乱,心潮激荡,不能控制自己了。(P463-464页)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刘思扬比作才上战场的新战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刘思扬看见和知道难么多新事物的激动和兴奋。
11.一块地板被胡浩的指尖撬了起来。那块地板竟像奇迹般无声地服从着胡浩的动作。胡浩把手伸进地板的缝隙,摸出一叠纸,取了几页,又把那叠纸放还到地板底下。然后,重新盖好地板。(P464页)
赏析:动作描写,写出了胡浩动作的迅速和熟练,暗示着他做这一切绝非偶然,而是长期养成的习惯。
12.。“思扬同志。”刘思扬抬头看见了一对责难他的眼睛。不应该这样毫无必要地,招引敌人的注意。任何时候,任何细小的麻痹轻敌,都会带来血的教训!”老袁冷冷地说:“这不是勇敢。这和蔑视敌人的英雄气概毫无共同之处。” (467页)
赏析:语言描写,写出了老袁的小心谨慎、细致、考虑周全、坚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