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推荐度:
推荐度:
人际沟通技巧读后感
推荐度: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读后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本以为又是一部枯燥乏味、理论深奥的专业性极强的书籍,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一本不经意间就阅读完的有趣的书籍,更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觉得这本书略显得薄了点,还可以写的更长点。
非暴力沟通令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它的对立面——暴力沟通。但在很多人看来暴力和沟通本就是一对反义词。正如两位面红耳赤之人,最常见的方式不是针锋相对就是不言一语。这种情况下沟通显然很难,甚至沟通已经结束。但是不是没有面红耳赤或没有反对之声就没有暴力沟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书中所说,大多数的暴力沟通并不一定需要诉诸武力,它有另外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表现形式。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触碰沟通中的雷区,就会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让我们沟通陷入困境的原因,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诸如道德评判、逃避责任、进行比较、强人所难等,虽说熟悉,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却一次次的滑入其中而不知,最终导致沟通的失败。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让沟通使得彼此情意相通。
以道德批判为例。大多是识人易而察己难,我们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道德绑架一词,人们既能明显感受到其害之苦,但又在生活中以此伤害他人。自己在乎细节,如朋友不是过分的在乎,那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一位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那他就是缺乏爱心之人……这些问题就这样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沟通语言之中,当我们还在沉醉于一片“为你好”的表述之中时,殊不知对方心理早已抵触不满。
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但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当二者混为一谈时,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指责之声,逆反心理由此而产生。很多家长不就是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中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如果没有学习而是在看电视,那就会被视为懒惰或是没有上进心的人。试想在这样的沟通情景中,孩子听到的只能是评论,即使他听从父母的话关掉电视前去学习,内心也是带有极大的怨气。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如实的说出观察结果,而不带有感情倾向的评论,将会更有利于彼此的沟通。正如面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你可以说,放学后你已经看了1个小时的电视,长期这样我担心的你的视力和成绩都会下降,我担心你会因此而不开心。陈述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对方的需要,不给对方压力进行沟通,才会令人更易接受。
那些被忽略的容易导致沟通出问题的细节,在本书中都较为详细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达。人心总是敏感的,希望阅读完本书后,自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走出沟通中的误区,让沟通真正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而不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寒冬腊月中聆听最美的“春天”。这是最冷的一个周四,也是最暖的一个周四。纷纷扬扬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来,白茫茫一片,学校昨天已宣布停课,儿子还在睡梦中,看着身边安安静静酣睡的小人儿,忍不住俯首亲了亲他红扑扑的小脸蛋,许是扰了他的美梦,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窝扫了一下自己脸颊,又安静的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轻轻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对话。
“妈妈,我不想长大!”坐在被窝里,儿子靠着我说。
“长大了多好啊,可以学到很多本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为儿子怀念幼儿园的无忧无虑,开始为期末的复习焦虑。
“妈妈,我长大了你是不是就变老了?”儿子坐起身,扭头看着我的脸,期盼的问。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头回答。
“虽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还是不想长大。”儿子对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着最开始赌气的样子,我不明他气什么?
“你是在担心妈妈变老吗?”我试探着问他。
“妈妈,你的妈妈在哪?”儿子问的我有些心酸,我是远嫁,一年半载回娘家一次,儿子从小爷爷奶奶带带,对外公外婆没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后儿子又说:“妈妈,我觉得你好可怜啊,你都不能跟你妈妈一起!”
我这才明白,儿子不想长大,是怕长大了就要与我分开。我安慰他说:“没事,你长大了就不需要妈妈照顾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儿子摆摆手,着急地说:“不是的,不是的!妈妈,我是想到你没有妈妈照顾好可怜,我怕我长大了离开了你,你就更可怜了。”儿子的话似一股暖暖的气流,氤氲我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一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打断儿子,实际是中途我确实有强制中终止话题的打算,因为我儿子经常会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变老!”、“妈妈,我不想老死!”之类的话。小小的年纪,小小的脑瓜,装的东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他奶奶每次听到他说“老啊、死啊”之类的也是很忌讳,所以我们每次都没有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用斥责或转移话题终止。
《非暴力沟通》第七章中,告诉我们要用全身心倾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也许正是因为我放下对儿子“这个问题太没意义”的主观判断,才让我在寒冬腊月中聆听到最美的“春天”。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让我想到我们读的第一本书中所说的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1、描述你所看到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就像一个升级版的方法,适用于家庭和人际交往。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充分表达感激,当别人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不要让我们的赞扬成为实现某个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感悟书中的内容,让自己变得更好。
关于惩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孩子的淘气而对她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有的时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强,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后常常后悔自责,事后看着她熟睡的样子如此酣甜,就像个天使,真后悔当初去体罚她。有时女儿没有照我的话去做,我会对她说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家伙过一会主动过来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气。
这一点真要好好向她学习,想想自己很少会在有怨气的时候主动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说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们往往会在惩罚的时候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失败,导致深省自责,惩罚不仅会疏远彼此的关系还会适得其反,的确要慎用。
历时一周,将这本不深奥,不长,能够指导实践沟通的书看完了。
一直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一直在想我真的会沟通吗?
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鲁思·贝本梅尔
我想“沟通”是:能够诚实的表达自己,关切的倾听他人,这中间都不带有任何的批评与指责,只是陈述,双方不停地进行肯定与否定,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
卢森堡博士的这本书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先从“诚实的表达自己”开始,通过具体的请求和情感表达来进行对话。
我想,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即便我母亲如今在我遇到事情时对我说“没关系,你很优秀。”我依然感到沮丧、挫败、以及对母亲这句话的不信任,甚至变得越来越不想跟她说话。一直觉得是她不理解我,而今天才明白,是因为我自己都没有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她提出具体如何做的请求,她又怎么知道怎么做才能让我满意呢?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体贴与倾听并不是真的体贴和真的在听。
沟通,从诚实的表达自己开始。
书中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好好爱自己,这真的很重要!
记得去年有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线上的时间管理践行社群,每天有五项打卡项目,我要求自己必须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练字一小段,还要百词斩背单词,还有其他一些要学的课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满满当当,感觉做完这件事永远有下一件事在等着我!连女儿都说:“妈妈,你怎么每天忙的一点娱乐的时间都没有?!”
说实在话,看着自己好像每天都过的很充实,但其实忙忙碌碌下来,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我的内心依然很焦虑很迷茫,总觉得这个是我应该要做的,那个也是我必须去做的,结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还看不到成果!静下心来,我好好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这么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多听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我发现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选择不做,做了也没有太大意义,有些也不是我的爱好,会让我觉得很有压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终决定退出坚持了三个多月的践行社群,平常只保留了两三项自己喜欢的来做。
说真的,退出后我觉得自己松了一大口气,当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当成任务来完成时,我发现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于其中,比如运动,比如阅读,偶尔写写自己的心情日记。
好好爱自己!不苛求,少自责,用心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动根据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我们想过的生活,生活终将越来越美好!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这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
主要表现为:
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进行比较:回避责任!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酒鬼。(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
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为他跑到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为)
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让我这样做。(上级的命令)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同伴压力)
为什么要停别人的职?因为你违规了,根据规定,我必须这么做。(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
为什么必须做讨厌的工作?因为我是一个父亲,要养家。(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年龄角色)
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无法控制的冲动)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应当”想法:有些行为应当奖励,另一些行为应当被惩罚。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看过这一部分内容之前,我曾经无数次的跟自己讲过,我有多少多少问题,遇到棘手问题我都处理不好,我总是爱钻牛角尖,我处理不好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真实,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几乎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把我的烦恼,忧郁等一些的负面情绪,带到了家庭中去,带到了工作中去,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看过这部分以后,我豁然开朗,仿佛有太阳的光芒穿过了乌云照到我心里来了。我理解了我的不完美,我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的存在,我尊重、爱护我自己。但我面对挫折、面对遗憾时,我可以把这当做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我专注于我的需要,爱惜自己。以前,我跟我爱人交流时,总是争锋相对,我们总是在指责对方的我们自己认为的不足,几乎每一次交流都是不愉快的的收场。现在,我会去体会他的想法和体会他的想法后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我可以从体会中学到什么,很不错的感受,现在我们可以沟通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当然,不能否认,还是会在一些问题上(比如孩子教育)有一些争执,但是好很多了。以前会认为这种行为叫做妥协,不,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这是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再说一下关于生气的理解。面对一件我不能认同,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通常我会很愤怒,生气,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比如,这次孩子的周考很差,他爸爸已经很愤怒了,险些失去理智。因为孩子开学前两周还可以,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同寝室的孩子影响,注意力放在了打扮自己(这是我的猜想,孩子没有认同)上,不想做复习,整理。读后感·班主任也说的很严重,他的状态很浮躁,对老师的批评嗤之以鼻,一副很不在乎的样子,对老师的批评很不礼貌。按照我以前,我肯定会大喊大叫,拿出一大堆我认为对孩子好的道理来,最终换取的是孩子对抗,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我想了想,还是选择体会孩子的感受,体会老师的感受,体会我自己的感受。很奇怪,我的心里很平静。
晚上,孩子做完作业,我尝试着运用倾听的方法,然后去和孩子一起分析整件事情,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首先,是成绩的下降;然后,是面对下降的成绩的我们的感受。我们着重交流了一下第二方面,听听他生气的地方,感受一下我们和老师生气的地方。最后再谈他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不能很有把握的说,对孩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作用,但是,我观察到,至少他也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情和我交流的。关于改进学习的方法,我们有了一些一致的想法。
学的还是肤浅,多多学习,反复练习,功夫为王!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这一章节,给我的思考比较多。尤其对“惩罚”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惩罚有多种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阐述了体罚、指责和否定。先聊聊“体罚”。对于体罚,我相信许多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认为体罚是需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而有些人却十分反对体罚,认为通过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先来想想看,体罚有时候是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时候通过体罚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事,孩子当下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当我们在运用体罚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并产生效果时,我们是否也在侧面告诉孩子,暴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说到惩罚的局限性,书中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到我们。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回到了我们刚讨论的内容,当我们惩罚孩子,孩子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才去做的。
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习。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在最近自己身上发生的电信诈骗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自责、恼怒、恐惧,责备自己怎么这么愚蠢,怎么这么单纯。在责备自己愚蠢和单纯,我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现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而会轻易相信别人呢?我想在我的潜意识里信任和诚信非常重要,所以经常为了满足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呀。分享读完书以后几点收获: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使我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能倾听各自的心声,也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提出请求,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
2、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大碍,却时常会戳中对方的痛处,引起别人的痛苦。
3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可我们对他人的爱,其中包括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论往往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人,举个例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难得作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实际上学生也就是评价者不愿意做作业而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并不是“老师太过分了”),或者是强人所难(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等)。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学习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个例子:
有个人有时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他是一个懒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所以在说明自己观察后的看法时,可以加上“我觉得”,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所依据。
4、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骤是表达感受。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白评价≠感受,举个例子,全职主妇对自己先生的评价“我的先生像一堵墙”,这样一说先生可能会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如果太太能够这样表达“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够抽空多陪我说说话”,这样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5、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越具体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个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说说话”,同时,为了明确是否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反过来去询问对方的感受,心情,倾听对方的需求。
6、倾听别人时,我们也需要给他人反馈,明确我们已经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或是将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达,有两种方式:谈话的气氛会变得轻松;对方停止了谈话。
我们也会有痛苦得无法倾听别人的时候,此时有三种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声地提出请求;当对方的情绪和你一样,都比较激动时,换一个环境,冷静下来之后再重新回到对话中。
我们之所以会生气,会愤怒,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他人愤怒,容易使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惩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将“因为愤怒而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比惩罚”这样的想法转换为思考“我们自身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愤怒了呢?”
充分表达愤怒的几个步骤:
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8、进行自我评价时,我们容易由于自责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求的可悲表达,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明白自身需求,学会充分体会内心的渴望,寻求方法去满足自身需求,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样的负面情绪。
非暴力沟通使问我们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会使内心变得平和。
9、表达感激的时候,有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一同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过分谦虚。
附录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应该是全书最精华的总结啦,顺便粘贴过来: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沟通是一门表达和倾听的艺术,与非暴力沟通所对立的是爱心缺失的”暴力沟通”,这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出于自义心的道德评判,出于虚荣心的比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责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强人所难,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而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使我们心存爱意,增进关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沟通具备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我尝试将四方面展开,首先是观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纯粹的观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灵,而不带评论的观察也被称为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自身和对方感受,在此我们要避免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正确地体会和传达感受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表达感受时:比如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很多被动的词语其实也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们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这样的模糊词汇,每个人对好坏的标准不一,这很难让对方明白我们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来跟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流畅。
真实的表达感受,常常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弱点暴露给对方,这是一种积极的示弱,当然这并不是在说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质的缺乏,而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是培养亲密感的关键。
第三点是需要,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好像也导致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感受,但我们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们产生感受的起因。我们需要勇敢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因此我们常常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常常藏在对他人的指责,评判和评论中,而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方的申辩和攻击。人际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当跨过的门槛是我们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确的旧观念,这是我们所当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点是请求,和描述感受有些类似之处,我们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则倾听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点主要是围绕当我们是一个表达者展开,那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呢?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要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还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当我们做一个倾听者时,我们还需要评估自己的状态是否合宜,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此时我们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断说话者,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是被人当作负担。如何礼貌地打断?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第一是尽量提醒别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以这两点为基础,打断的方式应该都可以。
作为倾听者,常常还会遇到第三种情况,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或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说错了什么,或许急着纠正回转,或许是引开话题转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我们的表达可能引起了对方的思考,不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是联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从而做出了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反应。此时我们需要耐心等候观察,通过提问来确认对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应。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工具,总的来说它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沟通,一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另一个是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爱是生命的真谛,爱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发动机。在爱的推动下,通过非暴力这样一条管道,爱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导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谈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真的必须不择手段吗?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头和武力,无休止的拼命来对待难关只会激化矛盾,而无法解决问题,这种狼文化所主导的世界丛林法则必然失败,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终死于自己的贪婪和野心。而书中所倡导的是温柔的羊文化,当然它并不意味着温顺听话,任人摆布,它更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怀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以爱为武器,来和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抗衡。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犹记得私下里和一位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您和我们说的话意思和张老师的话意思一样,但是张老师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听进去。”道理是一样的,为何我说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呢?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为何有时候我们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为你好”的话语中,其实是裹藏着“暴力因素”。卢森堡博士认为,以下四个原因会促使我们平时的交流出现暴力,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其中,我发现在平时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我是有在做道德评判和强人所难。比如我比较爱整洁,喜欢把桌面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乱七八糟,我可能会责骂他:“你看你连桌子都不会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这一表达就是我用我的卫生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又例如学生与她爸爸发生矛盾,觉得爸爸总是偏心,满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总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说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实你自己也不好受。没有给予孩子认同,没有疏导好孩子的情绪,而让她不要讨厌他爸爸,其实就有些强人所难。所有的问题终究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关注对象还是在我们自身,而非要沟通的对象——学生,所以我们的沟通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反而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因素”,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觉得老师的“攻击”我,从而第一时间是反驳对抗,从而未能接收到对话中可能真正对他有促进意义的宝藏。
二、转变
好的语言是沟通双方心灵交汇的窗户,而暴力沟通很多时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反而是为双方筑起一道墙。因此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到底如何说,孩子们才会听,也成为我接下来工作重点。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了“怎样交流能避免暴力沟通”,他强调4个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是观察而不评论。第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在接下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会有意识的注意以上四点的内容,调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书桌的事件,其实我是需要孩子们收拾好书桌,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我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批评,之后我会换种表达:“孩子,现在书的放置有些杂乱,老师怕你找资料的时候不好找,时间长了或忘记某资料放置的位置,赶紧收拾一下书桌,也可能腾出更大的空间,写作业,自己舒服一些。”学生听了,也会审视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不便之处,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真正的为他着想,会动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学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具体表达的转变,我的思路有了变化提升,从更多关注自己、心疼自己,过渡到开始重视与我交流的那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过去交流不顺畅时,通常会在心里指责别人:“这人怎么这么难沟通呢?和他(她)说话真累、太劳神!”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琢磨、复盘、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没有暴力沟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吗?我的请求是否是具体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关注、努力理解对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吗?渐渐的换位思考,让我的话语越来越能走入别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对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变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变化,温柔的语言比强势的施压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让语言成为使阳光照进他人心灵的窗户!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人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书中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
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现在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对解决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最后说出请求,明确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生气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将错误归结给他人,这种无谓的发泄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通过对这《非暴力沟通》一书的阅读,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其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平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他通过采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让人们获得爱、和谐与幸福,下面我来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1、非暴力沟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在很多时候我们说的话往往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十有八九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对。如果你从刚开始的谈话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与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展开心扉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
2、批评往往暗含了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获得积极地回应。比如说我觉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变好带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3、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
4、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说“应该”只会使自己更加自责。相反,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受益,比如说比赛获得第二名,很多人都会说我“应该”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从第二名中找到满足自己的点,就不会产生自责的情绪,总有人要第二名,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愤怒其实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就是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7、往往正确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①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②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③体会自己的需要④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生气就是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气干嘛。
我在读书的时候还摘抄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语录,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2、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没好啊。…每当我们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这本书适合老师和父母阅读,在面对小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这需要我们慢慢地学习,也适合处理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