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推荐度:
《目送》读后感
推荐度:
《目送》读后感
推荐度:
《目送》读后感
推荐度:
《目送》读后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目送》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1
最近,看到龙应台的《目送》,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这是一本让全世界关注和喜爱的书籍,在文学的殿堂里龙应台有着不一样的见解,让我们看到了对于教育和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关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段“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黄;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遂,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了,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透过龙应台的文字,仿佛看见了一个孩子渴望自由和独立以及对母亲付出的爱的拒绝和疏离,而他的母亲虽然理解孩子,内心却很失落与无奈。
我们很多次用背影让身后爱你的人目送,越送越远,直至消失。上学时,父母开着车送我去学校。到了校门口,我关上车门,头也不回地径直走进学校,却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离去,他们是否也会失落和无奈,我想是会的吧。天底下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一样的。我很惭愧,心里暗暗下决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学校时,我会回头对他们笑着说:“再见!”我想他们会先是一愣,后面惊喜地笑吧。
有时,回眸一笑,会让你身后爱你的人重获喜悦。
《目送》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目送》的书,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使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本书是龙应台老奶奶写的,她分别以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视角,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阐述在她的认知里最为珍贵的东西——亲情。
《目送》中没有歇斯底里的语气,却在你读每一句时,心灵总是一次次地被滚烫地冲刷,从头至尾,眼眶都是湿润的。那一字一句间隐隐的悔恨和忧伤,仿佛不是龙应台的忧伤,而是我们的父母的忧伤。读得也仿佛不是别人的心情,而是我们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在孩子尚未领悟之前,总是这样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觉这些是天经地义。我小时候爱吃虾,却很讨厌剥麻烦的虾壳。于是每次吃虾我妈总是最忙的那一个,她要帮我剥虾壳,弄得满手酱油也顾不上吃饭,而我还厚脸皮地说:”妈妈,虾没了。“她一个劲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显得相当愉快。
我愿意捧着这样的书,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满魅力的文字,静静地回想起曾经的过往,遥想即将到来的未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目送》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目送》的书,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使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本书是龙应台老奶奶写的,她分别以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视角,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阐述在她的认知里最为珍贵的东西——亲情。
《目送》中没有歇斯底里的语气,却在你读每一句时,心灵总是一次次地被滚烫地冲刷,从头至尾,眼眶都是湿润的。那一字一句间隐隐的悔恨和忧伤,仿佛不是龙应台的忧伤,而是我们的父母的忧伤:读得也仿佛不是别人的心情,而是我们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在孩子尚未领悟之前,总是这样: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觉这些是天经地义?我小时候爱吃虾,却很讨厌剥麻烦的虾壳。于是每次吃虾我妈总是最忙的那一个,她要帮我剥虾壳,弄得满手酱油也顾不上吃饭,而我还厚脸皮地说:”妈妈,虾没了。“她一个劲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显得相当愉快。
我愿意捧着这样的书,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满魅力的文字,静静地回想起曾经的过往,遥想即将到来的未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目送》读后感4
《目送》中扉页上的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这里的我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读后感5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北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北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北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目送》读后感6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
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以前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然后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
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然后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永相随……
《目送》读后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
必追”。这是《目送》这本书中母亲送儿子上飞机时,内心的一段感受。这段让人既心酸又感动的文字,在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丝丝淡淡的忧伤和令人欣慰的感觉。忧伤的是,儿子在登机前,做母亲的多么希望儿子能回头
看望一眼,而留给的却是一个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长大了,不再总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让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让儿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就是《目送》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目送》读后感300字《目送》读后感300字。当我们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儿子到幼儿园读书时,在校门外,儿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头注视着我们离去时的背影,但当儿子长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目送》读后感8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门,消失在火焰中。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
《目送》读后感9
读《目送》有感读了《目送》的第一篇,我就情不自禁地继续看下去,作者能把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描绘的感人肺腑。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
第一篇叫《目送》的文章让我最记忆深刻。作者的儿子第一天上小学进教室和出国上大学的两个情景,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却一次次与儿子疏远。作者记得她也总是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父亲生命结束。
也许,每一个父母都会经历孩子长大疏远他们这个事实,经历自己的父母离开人世。可又有几人会把这样刻苦铭心的事记录下来,用感情记录下来。一般情况下我们看一篇文章,主要看故事内容,新颖的题材才会吸引我们,让我们喜欢。可这本书,只有朴实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平滑的叙述,也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读物,赢的就是真情与文字功底。
我们之所以要读课外书和学习课文,不仅仅是看故事,更要学习,学习语文知识,学习思想内容,学习审美。这样你才没白学。
《目送》读后感10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却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渐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目送》读后感11
我尚未为人父母,无法了解与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测,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触,看着我成长,且喜且忧,无法茁壮成长的小雏鹰总有一天会独自飞翔,却无力抗拒我的成长。
小时候,父母是子女最亲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阳光下,星光里,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时候,我以为一辈子大概都是这样了,以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变的缘分。
每每谈及我的小学时代,我妈妈总会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学,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节课。爸爸最会烧面条,只要我说想吃面条了,爸爸就会一大早去买新鲜食材,等我起床,已经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等我了。一样的配料,一样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腻。我家在镇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小时候常常会觉得,世界大概就这么大了吧。
高考之后,我来到了上海求学,毕业以后,也选择了继续留下。工作了就没有寒暑假了,能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日子越来越少。聚少离多,父母不再是一个眼神一碗面条,而是电话那头的声音和时不时的牵挂。与父母的联系像蒸发的水汽一般,从可以触摸的材质变为了无形和抽象的存在。
《目送》读后感12
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儿子的背影在母亲眼中渐渐变大,母亲一生都是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没有任何声音,不需两人对话,用那凝望的眼神传递对孩子的关心与不舍。
母亲是过来人,知道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许许多多的磨难与坎坷在等着孩子去面对,母亲是多么不舍与不忍,但事实是残酷的,母亲是无法替代孩子走完这一生旅程。
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满活力的,让孩子去闯闯吧!让他学会克服,让他学会坚持。只有人生中历练过,今后的日子才更加容易。
有些母亲曾几度想替儿子分担,让儿子轻松点儿,那么你这母亲就当的有些不称职了,你是否想过?你是否往坏处想过?人都会生老病死的,假如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么办?以前是你替他分担,如今他失去了你,没有人替他分担了,他怎么办,碰到困难就缩。如果真是这样,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啊!
让你的孩子去青春岁月里迷茫吧!跌倒吧!让他去冲动,让他去义无反顾,让他担起所有的痛苦,体会一下,人生旅途的艰辛吧!
《目送》读后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这本书中母亲送儿子上飞机时,内心的一段感受。这段让人既心酸又感动的文字,在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丝丝淡淡的忧伤和令人欣慰的感觉。忧伤的是,儿子在登机前,做母亲的多么希望儿子能回头看望一眼,而留给的却是一个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长大了,不再总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让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让儿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就是《目送》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当我们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儿子到幼儿园读书时,在校门外,儿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头注视着我们离去时的背影,但当儿子长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目送》读后感1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销售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我认为是该书的精神所在,书中描述的龙应台与父母、与孩子,一起与朋友经历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从这句话里找到答案。因领悟到目送的必然,她在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上、与周边朋友相处上、看待生与死、周游世界时,都能用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思维,更加柔和的方式,来面对。
通过龙应台的人生感悟,我们多少能预测未来的我们,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时候,往往能更加坦然、更加坚强、更加乐观的面对身边的一切。因为可能预测未来,所以更加淡定,更加懂得珍惜。
猛然让我想起“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我们可以用站在人生尽头的视角,来纵观一生时,又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目送,站在人生的尽头,扭过头来,看看这一路。
《目送》读后感15
有时候,父母莫名地会打个电话过来,却没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有时候,他们会突然想到我几天前说过的一句话,继续深究一下。有时候,我会觉得背井离乡很苦,希望回家发展,他们却鼓励我不要放弃。我知道他们在想念我,却无法定义出他们想念的形状。
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说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很感动,就与妈妈分享。妈妈对我说,她去年也在网上看到过这篇文章。我说我很感动。妈妈说,一代传一代,都是这样的,没什么应该特别感动的。
妈妈的淡定和从容出乎我的意料。大概,亲身目睹了孩子的长大和离开,才能真正体会“目送”中的深意。当我还陷在目送的伤情中时,妈妈已然明白了“不必追”的境界。父母子女一场,永远亲密无间是不可实现的目标,孩子的成长,总是意味着不可抗拒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