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1
夜已深,翻开《瓦尔登湖》,重温着这些句子,心中不免再次泛起了涟漪。
梭罗笔下的这个“世外桃源”,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站在朦胧的雾中,令人无比向往、蠢蠢欲动。书中的句子,总能猝不及防地击中我们的内心深处,或引起强烈共鸣,或引发深度思考,或令人深思向往......
读《瓦尔登湖》,我们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处处蕴含着返璞归真的美丽。他记录了观察与体验大自然最真实的模样,为其赋予了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正是梭罗超越众人所拥有的一切所在。反观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质要求的时代,恐怕难以找到如此沉淀,专心体味生活意义的仙露琼浆了,让人们的心灵从沉重的物质中解脱出来,回归瓦尔登湖畔那种恬淡、宁静的状态,呼吸自由的空气,体味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旧梦。
读罢此书,我脑海中隐隐出现了一个头戴草帽、短褐穿结、带月荷锄的人——五柳先生。
梭罗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两人都因厌恶世俗的追名逐利,厌恶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而隐居,都好自然、乐山水、爱流年,梭罗也曾在瓦尔登湖畔“种豆南山下”,两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隐居时间了,梭罗只隐了两年多,而陶渊明却是藏了半辈子。
其实对山水的偏爱不在于隐居时间的长短,时间只是人们想象与虚构的产物罢了,重要的是心。隐居只是一种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尔登”才是最具意义的。
劳动或创造的目的是与大自然或万事万物进行心灵的联系,这个过程才有意义。作者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环游世界,对你而言也并无差异,瓦尔登湖是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是想得而不可得的诗意生活,因为它只会存在于你的心中。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2
这是一个有点像“如果西恩?潘漂流记”中的故事。梭罗认为,以他的经验相结合,证明人们能够活得更简单,而且更安静,而无需放下追求物质发达的人类是高贵的优越位置。湖梭罗完成了自己的深度,“测量”,“瓦尔登湖”这天,梭罗再次成为人们礼貌出行的生活。
现代生活的人几乎任意的便利,建筑水泥高楼,水泥路,没有灰尘,而地下水污染,臭氧空洞在南极上空的天空,和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酸雨侵蚀的背面。我们征服,并在同一时刻改造自然,并给了自己种植的生态陷阱,导致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在回归自然的挫折带来的便利。当奴役我们的祖先,自然,敬畏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崇拜,也是我们的孩子和孙子,但反过来,撕裂,奴役,和自然的统治。读“瓦尔登湖”,让受污染的水安静心脏凉一点,多了几分沉稳和无忧无虑,减少冲动,其实不是时髦,而是一种必然。
豆类和住房建设,烤面包,并享受城市最礼貌的人,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方便和先进的城市生活的这天,还有那些谁渴望呢?在越来越紧张,收缩自然环境这天的土地上,人们能够有这样的梦想在哪里做呢?
看完后,我不能完全明白梭罗的行为,他的书有关的思想和行动不能去更多的认可。在夏天的夜晚多年后,我在海湾走在沙滩上,突然你应对自然公园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我意识到,梭罗和他的著作“秋登湖”与被列入的富人和隐士有巨大的相同之处。
最后,我明白了:无论多么卑微你的生活,你必须要显露在脸上,不好逃避。即使你是十分差的,而且你的生活的热爱。即使在逆境,你仍然也有快乐和幸福,骄傲的时刻。
梭罗所看见的人民,那里的生活就像是在宫殿一样,很幸福的生活,并乐意这样做平静和安宁。
《瓦尔登湖》读后感3
这是一个有点像“如果西恩潘漂流记”中的故事。梭罗认为,以他的经验相结合,证明人们可以活得更简单,而且更安静,而无需放弃追求物质发达的人类是高贵的优越位置。湖梭罗完成了自己的深度,“测量”,“瓦尔登湖”今天,梭罗再次成为人们文明出行的生活。
现代生活的人几乎任意的便利,建筑水泥高楼,水泥路,没有灰尘,而地下水污染,臭氧空洞在南极上空的天空,和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酸雨侵蚀的背面。我们征服,并在同一时间改造自然,并给了自己种植的生态陷阱,导致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在回归自然的挫折带来的便利。当奴役我们的祖先,自然,敬畏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崇拜,也是我们的孩子和孙子,但反过来,撕裂,奴役,和自然的统治。读“瓦尔登湖”,让受污染的水安静心脏凉一点,多了几分沉稳和无忧无虑,减少冲动,其实不是时髦,而是一种必然。
豆类和住房建设,烤面包,并享受城市最文明的人,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方便和先进的城市生活的今天,还有那些谁渴望呢?在越来越紧张,收缩自然环境今天的土地上,人们可以有这样的梦想在哪里做呢?
看完后,我不能完全明白梭罗的行为,他的书有关的思想和行动不能去更多的认可。在夏天的夜晚多年后,我在海湾走在沙滩上,突然你面对自然公园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我意识到,梭罗和他的著作“秋登湖”与被列入的富人和隐士有巨大的相同之处。
最后,我明白了:无论多么卑微你的生活,你一定要显露在脸上,不要逃避。即使你是非常差的,而且你的生活的热爱。即使在逆境,你仍然也有快乐和幸福,骄傲的时刻。
梭罗所看见的人民,那里的生活就像是在宫殿一样,很幸福的生活,并乐意这样做平静和安宁。
《瓦尔登湖》读后感4
第一次读梭罗,读的是这本《瓦尔登湖》,大概是因为我怀有一期一会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报李之下,每一次的窥探都有所得,于是才有了今天这番心情的铺陈:他实在是有几分陶潜的味道,两者贯通中西方的深涧得以共鸣,采菊人生东篱之下,可曾撷得一抹馥郁?
我开始探索他,同时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终于找到我所应该做的:平和。这个世界太浮躁了,当灯红酒绿铺满城市的重心,边缘的阴暗角落反而有几分风骨,我们应当清醒一点——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纵观过去,各路观点交锋不止,我们读书然后晒在社交媒体上,但是书的骨髓却未必吸收;我们去健身然后在网上发图,但我们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想过跳出来,主流的价值观从来不是附和,而是内心的真正认同。
我们是否也能在被装点地越来越花哨复杂的生活中,还原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都受到了浮躁的影响,而这时平和就显得尤其可贵。我们读书,只为了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梭罗写书,或许也没有带着什么去改变谁的意愿,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而我恰好在合适的年纪看到了,了解了。于是我读出来几株孤菊的清矜,从方方面面教我们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我们在求学生涯中最忌讳的两种情况都得到了解决:荒废学业者他帮助你找到乐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诉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时间,隔着语言和文字的差异,我还是受到了他的教诲,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瓦尔登湖》读后感5
没想到在我的人生里能认认真真读完的一本文学作品不是四大名著之一,也不是唐诗三百首,是孩子留在家里的一本书,起先对它并不感兴趣,所以让它在家的一个抽屉里面沉睡了快一年之久,后来出于好奇翻开看了几页慢慢的就对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这本书让我感悟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纵观现在浮躁的社会,原生态严重破坏,环保意识是靠强制的时代里,能在静静的时间里翻阅它和160年前的梭罗一起感受他所写的一切原生态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的故事,读着读着它会感染你的灵魂,好像把你的灵魂在瓦尔登湖里一点一点地慢慢清洗慢慢清洗……
限于人生阅力和学识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的书我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对我来说很难读,尤其是浮躁的时侯是跟本看不进去的。不过,一旦沉静的心读这本书,必获益匪浅。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梭罗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他很赞赏道家思想,这也与古人相似。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相似,都是为了寻找遗失的纯净美好。不同之处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超然。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另一个国度重视了,是不是每个文明都是需要一个用以升华的场所来凸现实呢?
《瓦尔登湖》读后感6
步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往日的新鲜空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尾气、工厂的废气。有的时候,我真想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呼吸着我们本应该拥有的新鲜空气,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寒假里,美国著名作家罗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树的沙沙声,鸟儿快乐的歌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满足了我的想法,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梭罗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隐居森林的生活变得朴实而又充实。在瓦尔登湖畔,梭声,风拂过的响声,甚至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也有声音;一边钓鱼一边思考……
这本书使我非常受益:一个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子,梭罗用28美元盖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决不了温饱,梭罗每周用少量时间种植农作物,既填饱肚子有补贴家用。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获得。人类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一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变化。食物只要填饱肚子,房子只要让人栖息。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有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了,他为了更舒适地生活,换一栋别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却了身边美好的事物,这不是因小失大吗?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天天守着它,为它工作,金钱不成了他的累赘了吗?这些人在社会中占了大多数,他们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还想要。他们一辈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种种劳苦与不幸之中,他死后,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抛开这些名利,脱去这些华丽的外衣,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无忧无虑,尽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无知的人们,快点觉醒吧!你现在做的,就是自掘坟墓,抛开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找到最真实自己,让城市不在被继续污染,使它变得干净而又美好。让自己丢掉种种负担,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尔登湖》读后感7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瓦尔登湖》读后感8
随感其一今日初次拜读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时间所限只阅读了经济篇的前一部分,作了一些摘录。读来对于梭罗的初步印象是:一个超然物外,对于物质生活无所贪念,有点类似于陶渊明和阮籍的感觉。同时又是一个有些”猖狂“的人,很高傲、自信,又放荡不羁,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于与世俗作对。同时又可以很纯粹,真诚。
“我的邻居视为好的那些东西,我灵魂深处却相信大部分是坏的,要是我还对什么事感到后悔,那大概就是我的循规蹈矩了。是什么魔鬼迷住我的心窍,让我的行为这么规矩?老年人,你可能会说出你能够说出来的最聪明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年了,也有过某种荣誉,可我却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我不去遵循你所说的那一套。一代人放弃另一代人的事业,就像离开搁浅的船一样。”
“我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活了约莫三十年,还从未听到过我的长辈给我哪怕是只言片语有价值的或诚恳的忠告。他们从未告诉过我什么东西,也许无法告诉我什么中肯的东西。面前摆着的是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在很大程度上未曾体验过的实验;尽管老一辈人对此有过切身的体验,但于我并无助益。要是我拥有什么我自认为有价值的经验的话,那我确信我的前辈导师们对此连提也没有提过。”
上面两段里,梭罗认为老一辈人的经验对于我们后辈来说并无多大裨益,甚至是无用的。似乎有些绝对了。
确实,长辈也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年华老去,只是徒增了几道皱纹罢了,素质和思想觉悟并未有所进步,却倚老卖老,对年轻人指责呵斥,用自认为正确的经验强加给年轻人,近乎专制地统领着下一辈的人生。
但我也觉得或许不能这么绝对,因为还是有很多长者、前辈的修为远高于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孔子、孟子的话就没有一点道理和指导意义吗?也许我们需要的是辨别正确与否的能力,并在人生阅历的增长中去选择和确立人生的信条,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己所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9
梭罗说,人舍弃越多就越富有。居无定所,就会享受每一个地方的好时光,让自己变成富人,思想中获得一片自然风景,每年再看也就会都有此收获。就如诗人离开田庄,他享用了其中的精髓,把田庄写进诗篇,只把空壳留给了农场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自然风景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喜爱的就会感觉到凄美,不喜爱的就会感觉到寒冷。梭罗告诫人们,尽量远离约束,活得自如才好,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更多的土地上、房屋里。田地,少而勤,呵护在心,自然会得到很多乐趣。
梭罗来到林间居住,像报晓的晨鸡,来唤醒邻人。生而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才是最好的,希望人们多去亲近自然的、有思想的东西,感受自然而然,享受自然而然的诗篇。梭罗居住在林间湖边,享受到了开阔的世界,享受到了幸福的时刻。他对此的描述,给人带来清新之感,世界是如此辽阔,思想是如此深邃。大多数人却如井底之蛙,一生也没有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真实的世界,只顾随波逐流,任世俗的物欲横流过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思想的一切淹没,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人居于时空之中,宇宙万物之间,所占不过一隅之地,像自然一样简约纯洁,思想如世界一样丰盈饱满,充满神秘的不可知。人居于某处,人又为何而生?
每日清晨是自我更新的时候,清晨最有价值,万物醒悟的时辰。清晨,有清醒的头脑,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也是人精神最纯洁的时刻,梭罗关于清晨的描写诗意又富有哲学意味。梭罗提出觉醒便是生活,对清晨的觉醒,那是一种精神,要心怀无限向往,那是生命升华的状态。梭罗提出,让时光升华,才是境界最高的艺术,雕刻品味生活,让思想煜煜生辉。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瓦尔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时候是那段最孤独的时光,距离现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现在我比过去更享受独处的时光,甚至吝啬于告诉别人这样的独处有多么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会被剥夺了一样。但我自认为我的这种爱好是最低层次的,我只是大略体会到了这种快感,尚不足以达到哲学命题,而促使我去探索这样的一个鲜有人问津的话题的正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关于孤寂的论述:我热爱孤单,我从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伙伴。
大体上来说,混迹于人群之间,总比在室内独处来得寂寞。思考着或者工作着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标准,并不是一个人和其同类之间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奋的学生,哪怕伸出剑桥学院人满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里的托钵僧般孤寂。
梭罗在瓦尔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甚至什么都不做,坐在阳光下,坐在湖边,树木中,从正午坐到黄昏,他把这样坐着但思考着的状态当做是全情投入地观察自己,观察自然的良机。他乐此不疲,从未感到是在浪费光阴。他在这段时间实现了灵与肉的分离,有一个灵魂的“我”在肉体的“我”之上观察,这样真切而赤裸裸的观察让他成功地对一切行为和后果都淡然处之。梭罗独居湖畔,过着近乎隐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认为社交过于廉价,我们不得不遵守某套规则,美其名曰礼仪和礼貌,以便能够忍受如此频繁的会面,而不致相互争吵。
我们生活的太拥挤,因袭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绊绊,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尊重,对所有重要而热忱的交往来说,次数再少肯定也是足够的。据此我便无知地以为他是消极避世的,和中国古代大多数隐士一样,因功名不得而愤世嫉俗,逃遁山林。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梭罗说:“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十个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顶多再加上十个脚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丢弃的”。
这本《瓦尔登湖》全面展示了梭罗独自生活在湖边的点点滴滴。他过着极简的"生活,自己盖房子,自己种地,在湖上钓鱼,所求甚少。
不追求物质的他,在本书中记录瓦尔登湖的四季变换,记录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一些思考。
他在冬天听到瓦尔登湖冰面冻裂的声音,那像是低沉的闷雷声。
他观看工人在湖面凿冰,以备夏天使用。
他在湖边的密林里散步游荡,观察蚂蚁打架,聆听鸟儿歌唱。
他能详细准确说出那些动物及植物的名字,是一个博学多知热爱自然的人。
他甚至测量出了瓦尔登湖的准确深度。
他追求着人性的进步,认为物质条件只是服务于这个目标,谁要是把改善物质条件当成人生最终目标,那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也不反对改善物质条件,他反对的是那些被物质所困陷入欲望陷阱的人们。这一点,对现在的人们是一种启发。如果想活得更快乐一点,就要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两厅奔波劳累。也有些人,天天旅游,买得起上万元的包包依然觉得空虚。
梭罗用他在湖边生活告诉大家,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多么豪华的住宅,也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下去。
他不是推崇让大家和他一样隐居生活,他是想告诉人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现在的社会如此的焦虑,大家被生活推着走,着急的想要得到一切,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在书中的那个世界,安静祥和,没有争吵,有的是大自然刚醒的声音和悠然淡定的生活态度。那真的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不过又有谁能完全超脱社会去过这样的生活呢。
我们能做到的大概就是更清醒的活着,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努力在这样的社会下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而不是被欲望的世界迷花了双眼,忘记了自己是谁。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其实读这本书,是被其封面上的宣传文字所吸引,“一本清新的纯美文字书,一本优秀的人生哲理书,一本丰富的人文知识书”这是因为这句话,也正是因为想从此书中获得这些清新的文字,优秀的人生哲理以及人文知识,才选择读这本书。在读此书之前,我先大概了解了一下该书作者梭罗的人生历程及写作背景。对这本书有了更多的了解。
该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作者自己独自一人,幽居于瓦尔登湖畔的人生感悟,也许正是由于四周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干净纯洁,原生态的情景给作者带来的是人性圣洁的体悟。在经济社会,纷扰复杂且污浊的社会中,寻找内心灵魂的一片净土,使灵魂得到寄托找到归宿。
该书中,作者通过对现实环境和生活的感悟讲出了很多具有人生哲理的优美语句,这都让人铭记在心无法忘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我们天性中最优秀的品质,好似水果外皮的粉霜,只有精心加以呵护才能保得住。可是,我们不管是对待自己也好,还是对待别人也好,都缺失如此温情柔意。”“公众舆论只是一个软弱无力的暴君”某些句子看起来,也许对于读者来说只是一闪而过,或许稍加流行一点你胡发现她是被人们忽视的美丽风景。而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宝藏,去体味书中的真谛,吸取营养。从而提升自己。
从该书中,我了解到的,不敢说自己体悟到,因为这本身不是知道了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很多的生活积淀来承载。读此书,跟随作者的笔墨,可以寻到作者那篇宁静的心,就像身临其境的感受瓦尔登湖带来的超脱尘世的解脱,和心灵的释放。无所谓有多少优美的语句在其中,透过书所获得的完美洁净的体验这本身才是最珍贵的。当然通过本书学到本多细致入微的描绘手法,对于学习新闻专业的我们来说,自然是锦上添花的事。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在梭罗宁静的《瓦尔登湖》里,我找到三张散乱地放着的椅子,很简陋,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梭罗的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椅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他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游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原有的生活状态。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这么简单。
更有趣的是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后来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妇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瓦尔登湖》曾被誉为“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那时,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最高的权力和更多的金钱。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头,路入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荒种地,春种秋收。他远离尘嚣,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人,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
刚开始读时,这一个个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到枯燥乏味,读了几页我就萌发出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但是我在妈妈的逼迫下,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只觉得越来越深远,越读越绚烂多彩。
而梭罗的这种生活方式只不过是在瓦尔登湖,只身幽居长达两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猎、耕耘、写作,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田园。
他提倡简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粗茶淡饭或节衣缩食,而是想要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孤独创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这真理应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吧。
而这也体现不了,现代生活给人了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们,却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却又给自己埋下了一个生态陷阱,所以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在悠闲中停不住来欣赏美丽的自然,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皈依。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是寂寞、恬静与智慧的结合。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立秋前后,我读了这本书。很薄,只有三百多页,断续看了三天,把其他正在读的书都停下了,很有点迫不及待的味道。
今年夏天,北京几乎就没怎么热过。立秋这几天,一直在下雨,迫使人取消某些户外活动。
昨晚我去五道口,正是雨最大的时候,一群人躲在易初莲花的檐下避雨。人们脸上,大多是焦急、烦躁的表情,也有些人没有什么表情,无聊的翻看着自己买的东西。路上没有什么人,有伞的和没伞的人,都在避雨。虽然我有伞,但雨水还是立刻就把我的裤管打湿到膝盖的位置,鞋也湿透了。我索性就在水里淌着走,引来几个卖水果的人好奇的打量。等我办完了事,正想着要不要也跟大伙一样,找地方躲躲。这时,雨渐渐停了。
大自然,有时就是这么气人。但我心里很清楚,他并非是跟我作对(我人品还没差到这份上),他只不过是按照他的想法行事罢了。
回到梭罗这本书。他跟大自然的关系算是很不错的,但潜水鸟或松鼠有时候还是会愚弄他。或许说愚弄有些过分了,不过是游戏而已。唯心一点说,同样一件事,你看它是愚弄就是愚弄,看它是游戏就是游戏,看它无所谓,它便不存在。
生活简单化,或者说简朴化,是我多年来的想法,并且也是按照这个想法来执行的。虽然很多时候,跟这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但我觉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层面更重要,那么多少就必须要放弃一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或者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角度来说,并非是单纯的自制、节欲,而是心灵的净化使得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自动脱离了视野。“制”、“节”是一种痛苦,“无为”则就没有什么痛苦可言了。一切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
有很多人把美食大餐、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高级车看成是目标,但我没有,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我不需要这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此“乐”非彼“乐”,这世上并非只有那么几种快乐的。
我把快乐,建立在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