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追问》读后感

故乡读后感

推荐度:

哈姆雷特读后感

推荐度:

围城读后感

推荐度:

文章读后感

推荐度:

《背影》读后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追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问》读后感 篇1

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作者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和极大的精力、浓烈的感情对这些多被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的群体一一进行解剖。面对这些曾经的"成功人士",作者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也不是肤浅廉价的翻案猎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们的人生悲剧一一罗列,录以备忘,用心良苦。

时间不可以从来,但过往可以回忆;人生不可以复制,但教训可以总结。《追问》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如此众多的人就此身败名裂,如此众多的人就此归零黯淡,曾经的"能人"、行业的"标杆"如此下场,为什么?我们决不能停留在作为谈资或冷眼旁观的层面上。我认为《追问》以纪检人独特的视角、勇气、责任,更以其切合当下社会重大命题的独特文本价值向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以警醒,警醒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正三观,守底线"。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素养,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一个无愧与党、无愧与人民、无愧与时代的人。

追问》读后感 篇2

追问》中的贪腐官员,都曾经主政一方,很多人亦是政绩赫赫,他们也曾经谨慎言行,不曾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但是诱惑就像伊甸园的禁果,一旦打开缝隙,往往如崩溃的堤坝,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一个官员只要放纵了自己一次行为,很多都一发不可收拾。这也是贪官贪的过程中的破窗效应,值得任上任下,墙里墙外所有官员的深思。

贪腐和清廉,勤政和懒政特别像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而懒政的官员清廉无为,贪腐而又勤政的官员治理有方。这往往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冲击,许多老百姓常无奈地想,能给老百姓办点实事,贪点就贪点吧,总比懒政而又贪腐的官员强百倍。

生活腐化还是贪腐官员的另一层外衣。《追问》中的官员多和女性有纠葛,这也是近年反腐的共性问题,近年反腐中出现了小三反腐和小偷反腐的两个奇葩的现象。当一个官员政治信仰丧失以后,放起来政治底线,精神信仰也随之坍塌,道德底线亦不复存在。纸醉金迷和醉生梦死虽有些夸张,但家外有家的情况已成为贪腐官员的标配,许多官员三妻四妾,多个私生子女的事情也数见不鲜。

贪官往往过着两面人生,人前扮人,人后扮鬼。一个官员贪腐以后,常常有一种危机感,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及时行乐又成为官员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追问》中的许多贪腐官员都表现出这种特征,他们一面高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面问道大师,寻求庇护。《追问》中提到一位大师给某位官员开的药方是在小卧室悬挂群女裸像,并让官员广纳情人,以抑过盛的阳气,荒谬地不在于大师的良方,而在于官员虔诚地相信和践行。而公开场合的官员往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副人民公仆的形象,并且常常声色严厉地抨击不作为官员的丑恶行径。

追问》是直面贪腐官员内心的力作,当这些身处高墙,卸下荣耀与疲惫的外衣之后,往往能够心平气和地区回味和剖析自己的从政经历和贪腐历程。真实而又直抵内心,每个故事背后都是见刃不见血的教训。每个官员失去自由之后,在对自己人生经历回顾时,都有无限唏嘘感慨,每次诉说也是对自己一次又一次无情地鞭笞和拷问,只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追问》读后感 篇3

拿起书,我望着它。扉页上印着烁大的五个字“生命的追问”。我对书中这样两句话仍记忆犹新:“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这是一个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面对命运的人。

她是山东济南人,5岁时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却凭着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资料和著作。她还自学了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主人公——张海迪。 在书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痛苦和作为一个作家发自内心的激情。整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残疾人对爱的向往,对大自然的追求,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对命运的挑战。 作者总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现苦痛、酸楚、伤心等类字眼。作者描写的是当年随父亲一起流放的那个小山村,村里一群热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朴的乡民。当这群乡村少女围在作者轮椅旁亲昵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铺的公社看电影,听她唱着苏联民歌《红莓花儿开》时,那是一幅何等质朴的画卷,充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令人陶醉呵!

这不仅深深地打动着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们的纯洁善良,她们的热情开朗,在作者笔下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她们是一群快乐天使,带走无穷的忧愁和病痛,与她们共享欢乐与青春,不仅给作者以无穷的生命力量,也传递给我们健康的珍贵和生活的乐观。 我感叹于作者的坚韧,更感叹于她的博爱和惊人的毅力。我从她的脸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给她的印记:我从她呈献给我们的这本厚重的书本中,分明看见了她用激情热流融化了自己心灵的痛苦后,以文字的永恒魅力所展示出来的她的心灵美丽;我从她那没有知觉的躯体中,分明看到了那钢铁般的“保尔·柯察金”;我从她那坚强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见了生命的追问在大放异彩。生命是什么?是拼搏,是奉献!

我若是船,那么她就是帆,她永远鼓动着我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即使有狂风巨浪,浓雾弥漫,我不怕,因为我有帆,有了她,我想自己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

追问》读后感 篇4

《无尽的追问》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讲述自己从事核物理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的一本书。他用平实而睿智的文字,讲述了自己一生中求学、从事科学研究和做人的故事。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个坚强生命的奋斗历程,是几十年来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

王爷爷未满四岁就失去了父亲,小学五年级时母亲逝世,但他自觉努力,成绩优秀,18岁考进清华,23岁留学德国,29岁担任浙大教授,48岁当选院士,一直在科研战线上奋斗到老。

在德国,有人劝王爷爷:“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研究条件,何必回国呢?”可是王爷爷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祖国困难,我更要回国服务。

正当王爷爷取得了一个个的科研成果,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也能造出原子弹、氢弹来,他隐姓化名,默默地在戈壁滩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了17年。

感悟与明晰: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

梦想,一个人怎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便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梦想,生活则平淡如水;没有梦想,便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在这本书里,我体会到了王爷爷所讲述成就梦想的艰辛和磨砺,他的梦想从不可能到完全实现,一波三折,不断跨越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极限,这些故事令我感动。

女航天员刘洋姐姐说:“梦想有多远,探索的足迹就有多远。”我们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梦想的中国成为现实,我们准备好了!我会认真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长成国家的栋梁,将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将成为中国梦的兑现者,让中国梦这个词更有质感。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美好的梦想,让我们的梦想尽情飞翔,让它带领我们走向成功,走向完美。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繁华!让梦想照耀中国,闪亮世界!

追问》读后感 篇5

一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为了当市委一把手,筹措经费买官,让妻子提前退休到昆明开茶社,一壶茶卖到上千元,干部和老板络绎不绝;在茶社基础上筹建私人会所,投资钓饵一出手,轻松筹到1000余万投资款。

一位国企党委书记,办公室几乎占了半层楼,每天上班路上,秘书接到司机指令,掐着时间通知餐厅把早饭送上来。领导喜欢吃北方红肠,餐厅负责人专程在东北联系一家高级私人作坊,定制供应精品红肠。午餐也是餐厅送到办公室,配有海虾仁、鲍鱼仔、海参等“家常菜”。

一位金融界正部级高官向女明星情人表白,在酒店顶层定了超过600平米的总统套房,伴着现场弦乐四重奏表演,9个服务生奉献顶级意大利餐和超过10万一瓶的葡萄酒,饭后是12名白衣少女组成的圣女合唱团献唱,一个美容师和三个水疗师奉献的私人水疗和美容。

这是一位基层纪委书记兼作家,在甄选了633个中纪委和省纪委案例、28个地厅级及以上干部违法违纪案例、与13人进行面对面长谈、获得数十万字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选定8个典型案例,形成的一本自述体纪实文学。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以访谈对象第一人称来讲述的。他们讲述的内容中,包括大量的让我们瞠目结舌的违法违纪事实,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平行世界。

追问》读后感 篇6

在读了《追问》的一个个案例后,我才发现,每个主人公都像祁同伟一样有一大套说辞,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经历讲出了一把荡气回肠的辛酸泪。一套套荒诞的人生逻辑,当由本人来讲述时,却纠结混乱成一团迷雾,激愤着你的常情,颠覆着你的常识,涂改着你的常理。

一位业绩斐然的交通副厅长,讲述着自己从处长到副厅长期间的辛苦付出和取得的业绩,“我是先有蜚声的业绩,然后才被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等部委办的一些综合运输研究院所,上海、西安等地的交通大学,纷纷聘我任兼职研究员和客座教授”,“我主要负责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的规划和利用外资工作。多少年过去了,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工作场景还历历在目”,“我一次次跑北京,到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工作和对接项目,经我手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全部总量突破了1000亿元”……而在厅长退休后,他没有如预料的那样接替厅长位置,从此工作热情一落千丈。他从此专注于打高尔夫球,跟四海的商人交朋友,出事时检察院从办公室搜到13张会员卡,全国各地的都有,卡里的会费加起来200多万。

“我的桌子上常年积压着一大堆文件,我能不看就不看,能不表态就不表态,能不批示,绝不划拉一个字。……我出事后,办案人员发现我桌上仍有四十几份文件未签批,有的甚至是下属单位两年前作为急件送来的。甚至对分管处室人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建议的文件,也被我压着不批。我的心态是,既然我都没有得到提拔,我的下属有什么资格邀功领赏当先进?没那好事。所以,我分管的下属单位,后来再也没有出过先进,没有提拔过干部。”

追问》读后感 篇7

《生命的追问》是由残疾人作家张海迪写的,共分五辑。

这本书首先讲了张海迪的童年,讲她小时侯做的各种事情,比如她跟楼上的男孩谈话等。

后来,张海迪得病了,为了给她治病,她的爸爸妈妈带她去了好多地方,张海迪接受了很多痛苦的治疗,可她却一点也没哭,她坚强地面对一切。但是,当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治愈、再也无法站起来的时候,却痛苦地哭了,无声无息地哭了。

她又回到了自己原来居住的城市。之后,经常有女同学到她家里来玩,大家一起聊天、做手工、谈学习,十分友善。

后来,张海迪搬到了农村,家里没有了电灯。父母和妹妹去外面干活,而她只好留下来。开始,大家还不太适应。但几天后,一切就回复平常,好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因为张海迪一家是从城里来的,有文化,所以村民们十分敬重他们。一些村里的村民天天推着轮椅陪她走街穿巷,跟她聊聊天,说说话。在这些话题之中,他们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文化与贫穷,因为她所住的尚楼村是一个贫困的地方。

后来,张海迪认识的乡亲越来越多,她又和一个叫月明的小姑娘认识了。张海迪带着月明去了好多地方,让她见了大世面,并让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之后,张海迪又参加了比赛,去了美国、日本,认识了好多朋友,学习了好多语言,并在日本认识了善良的弗卡次夫妇。

1995年,她参加了联合国妇女大会,跟别国的妇女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残缺也是一种美;张海迪用自己的坚毅和善良,写意着她的灿烂人生。

追问》读后感 篇8

5月7日上午,由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丁捷反腐纪实文学《追问》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副社长崔宪涛,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章剑华,省社科联原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省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省评协主席汪政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的专家王君、蔡锐华、刘大先、丛治辰,以及省内专家学者鲁敏、王振羽、李静、姜建、丁晓原等受邀参加研讨。

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刘旭东主持了研讨会

与会领导专家结合当前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对《追问》进行了各自的评价和解读。章剑华认为该部作品在处理纪实与虚构、自述与追问、暴露与哲思三组关系方面有突破,通过非虚构情节深刻地反映复杂的人性蜕变。张颢瀚高度评价《追问》,认为《追问》是对转型社会的深刻“追问”,是将负能量转变成正能量。刘大先、丛治辰、鲁敏、王振羽、丁晓原、姜建、李静、张红军、程建平、汪政等专家从不同的领域对作品进行了各自的诠释。

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准,畅所欲言的学术理论探讨。与会领导专家一致认为《追问》不仅仅是一部反腐纪实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其文学性也非常突出,是“非虚构文学”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追问》的作者丁捷是江苏南通人,现为江苏省省属某文化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要著有长篇小说《亢奋》《依偎》以及大散文《约定》、纪实文学《追问》等19部作品。作品曾获亚洲青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合作)、中国当代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国际国内奖项。

追问》是丁捷的新作,得到了著名作家二月河的推荐,有关领导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作自今年4月初出版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零售已突破50万册,跻身全国图书界多个权威畅销榜前10强,有千家媒体进行了宣传与报道,目前的在线阅读量超过了234万人。

追问》读后感 篇9

《无尽的追问》是中国大科学家王淦昌写给我们少儿看的书。

王爷爷未满四岁就失去了父亲,小学五年级时母亲逝世,但他自觉努力,从来不吃零食,坚持晨练,成绩一直优秀,18岁就考进了清华,23岁留学德国,29岁担任浙大教授,48岁当选院士,一直在科研战线上奋斗到死。

如果不是他从小打下全面发展的好基础,他不可能取得那么多的成绩,他也不可能活到了90岁的高龄,他也不可能有工作到老的精力。

在德国,有人劝王爷爷:“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研究条件,何必回国呢?”可是王爷爷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祖国困难,我更要回国服务。

正当王爷爷取得了一个个的科研成果,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也能造出、氢弹来,他隐姓化名,默默地在内地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了17年。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问我:你长大了当解放军吗?我说当解放军有危险、苦,我不当。爷爷说我没有爱国心,那时想不通,现在书看多了,才明白:从小就要爱国家,爱人民,长大才能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孩子!

能源危机将关系到人类的存亡,80多岁的王爷爷还提出激光引发氘核的思想,用海水里取之不尽的氘和氢为燃料,想得多深,想得多远啊!

我喜欢读名人传记,更喜欢读本人的传记,因为他更真实感人!

追问》读后感 篇10

“面对生活,我想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这是张海迪在书中的一句话,表现了她乐观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

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从书中,我明白了:人总有一天会老去,谁也无法抗拒。但是,正因为生命有限,所以才显得更为重要;正因为生命有限,所以更应该不懈努力。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我们都不能自暴自弃,要做生活的强者,用汗水与努力和时间赛跑,让自己的生命更为灿烂。

我6岁开始在妈妈的陪伴下开始学习钢琴,一开始看着五线谱上的一个个“小蝌蚪”很是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1小时左右的练琴时间让我渐渐厌烦起来,特别是冬天双手触碰冰冷的琴键让人难以忍受。我哭过,跟妈妈发过脾气,想放弃。在妈妈的一次次鼓励下5级、8级、10级,我咬咬牙坚持了下来。6年的坚持不懈当中有汗水,有哭泣,有喜悦,有收获。闲暇之余弹一弹自己爱听的歌曲,边弹边唱,那不愧为一种享受。

让我们每个人都像张海迪一样:把我住自己生命,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让自己的生命绚烂多彩!

追问》读后感 篇11

在这样的雨后凉爽的风中读书再惬意不过了。前两天,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传记类的书——《生命的追问》,作者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书才草草看了一遍,便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写了张海迪对往日的回忆,以及在平时悟出的人生道理。从字里行间,我随着作者的步伐,一起开心,一起痛苦,一起思考……从书中,我认识了张海迪——一位乐观向上、坚强不屈、迎难而上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更加敬佩张海迪了。她十岁时已做了三次大手术,可想而知,她小时候经受了多少磨难和痛苦!但她却一边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边以惊人的恒心坚持学习,她自学了中学、大学的课程,她博览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书籍,她做过修理工、教师、医生……她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奋斗史!我想,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有条件坐在教室里接受良好的课堂教育,可又有几个人能像张海迪那样做出这么出色的业绩的呢?

看完这本书,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读了书中《我的乡村小姐妹》一文,我被那群善良、清纯、质朴的姐妹打动。她们不像牡丹那样雍荣华贵,也不像梅花那样香色俱佳。她们像那兰花,土生土长,古朴淡雅;她们更像那生长在泥土气息中的朵朵小野花,虽然不起眼,但却不缺神韵和气质。那是一种不争艳、不争香的美,平平淡淡,却又别具一格,正是我最为欣赏的。所以有人说,钻石的光彩不一定美丽,但纯净的池水因为有纯净的心肯定是美丽的!

我想,学习张海迪不光要学习她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她那爱真、爱善、爱美的心。

追问》读后感 篇12

障碍有时成为真正的屏障,成为一张无处不在的网,只有精神的解放,才能挣脱这张网,获得自由。”这是张海迪在《生命的追问》中说的话。短短几行字,便将她不向命运低头、追求美好生活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海迪自五岁患病,此后的一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可是,她从不灰心,她坚信:“即使被痛苦的磨盘压碎躯壳,也会留下灵魂闪闪发光!”

打开《生命的追问》,读着读着便笑了起来。书中的女孩是多么淘气呀!她整天爬顶楼,撵公鸡,还把姐姐捉的蝴蝶放飞在秋风里。书中的女孩又是多么浪漫呀!她吹口哨,唱苏联歌曲,并幻想去跳芭蕾舞;她还教乡村小学里的孩子们“唱大刀打鬼子”......张海迪的书让我眼前一亮,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围着白衣兜的小女孩在整洁的隔离室里赶公鸡,又仿佛看见一个长发飘飘的少女坐在轮椅上,如饥似渴的汲取着书中的甘露。

《生命的追问》是张海迪对生命的回忆,同时也是她对生命的诠释。从书中,我明白了,谁也无法拒抗衰老,谁也无法逃避死亡,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爱生命。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我们都不能自暴自弃,要做生活的.强者,让生命更加灿烂。

时间永不停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它的前进的步伐。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人恐惧了,他们感叹人生的短暂,便一味享乐;有人无知地用荒唐的举动为人生草草的画了个句号;还有人却抓住了时间的尾羽,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去与时间竞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如张海迪所说:“我们应该做与时间竞赛的人,在时间之剑射入黑洞之前,无论经历过多少痛苦,我都是幸运的,因为我曾飞翔在时间之中。”

朋友们,让我们向张海迪学习,抓住时间的尾羽,珍爱生命,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让我们坚强地面对生活,让心灵飞得更高、更远吧!

追问》读后感 篇13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 《生命的追问》 。拿起这本书,我看到封面上五个红色的大字十分显眼—生命的追问,右下角有一个大眼睛,戴眼镜,长发飘飘,面带笑容的女子,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和主人公——张海迪。她是一个勇敢坚强的面对挫折,面对命运的人。

张海迪是山东济南人, 5 岁的时候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凭着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资料和着作。她还自学了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 柯察金”。

这本书中有几个句子使我深受感动 “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多美啊!”“即使被痛苦的磨盘碾碎躯壳,还会留下灵魂闪闪发光!”“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从这些句子中,我感受到了一个残疾人对爱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对命运的挑战。

双腿残疾的她,用她惊人的毅力,自学了那么多连正常人都无法学会的东西,她的坚持不懈,她顽强的意志,让我敬佩。身残志坚的她,没有对命运屈服,她乐观面对生活,以快乐的心态,笑着度过每一天。难以想象,如果我的双腿残疾了,我应该怎样坚持不懈的学习,怎样笑着面对生活。作为身体健全的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学习。我们还跟同学比吃比穿,上课不认真,作业不细心,学习不努力,厌倦生活,我们和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相差太远了!从此以后,我要把“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让它激励我,不怕困难,珍惜现在的一分一秒,以快乐的心态度过每一天,好好学习,让张海迪成为我心中的榜样!

合上书,我看到在一片茂盛的杨树林里,一棵小杨树的枝头冒出了点点嫩绿,丝丝小芽,这使我又想起了那句话: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追问》读后感 篇14

这是一部感情浓烈思考真切的现实备忘。腐败似乎人人痛恨,但似乎又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关于腐败的案例解读理论阐释科研报告对策方略制度设计人员投入,在目前的中国可谓空前,各种成果更是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但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大家真切地感受则是十八大以来的真反腐,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丁捷的《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有男,有女,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行八作。丁捷以极大的精力浓烈的感情为这些多被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的群体一一解剖认真谛听理性思辨。面对这些曾经的成功人士精英人群,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不是肤浅廉价的翻案猎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们人生归零后的各种引人思索的悲剧色彩,一一罗列,录以备忘。

这是一部没有教条答案悬念丛生开放的病理诊断。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病人的典型案例。但对这样的一群中国病人,如何做出权威诊断,提供灵丹妙药?作者没有坠入这样的全知全能的虚妄陷阱,他以文学的前程作家的担当提供文本,启人思考,放平姿态,倾听而不盲从,理解而非曲解,各种诊断也都力避千篇一律大而无当。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可以复制雷同的人生。丁捷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除了《追问》的主体部分,它的亲历、印象、尾声或在卷首,或在文尾,切不可当做闲笔而等闲视之,它们与整部书浑然一体,都是应该注意到的不可错过的文字。

如此众多的人生就此名裂身败,如此众多的人生就此归零黯淡,怎能一言以蔽之一纸判决一进囹圄,就万事大吉归于沉寂?《追问》以其勇气敏感更以其切合当下社会重大命题的独特文本价值,成为人们热烈争议的一部纪实力作。

追问》读后感 篇15

相信每一个看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都知道保尔·科察金这一刚毅坚强的英雄人物,他在病床上克服重重困难写下《暴风雨后诞生的》。那么你知道那个被人们称作现实版的“保尔·科察金”的人吗?没错,她就是张海迪

张海迪,她从小聪明,活泼又可爱,可不幸的是,她却因此遭到上苍的嫉妒,派病魔前去夺走了她对双腿的控制权,使她因为脊髓血管瘤而导致高位截瘫。但是她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并没有就此沉沦,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异于常人的毅力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世佳作,不过在她的作品中,给我感受最多的莫过于她的散文《生命的追问》了。

在《生命的追问》中,字里行间都无不流露出张海迪作为一个胸部以下都没有知觉的残疾人对健康的渴望,对生命的赞美,对激情的追求。

在文中,张海迪从残疾勇士刑天、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德国探险家约享·哈森迈克等虽身患残疾,却依旧能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的人身上总结出来的那句“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决不停止迸放。”使我至令记忆犹新!因为这句话让我不禁想到了残奥会上那些在用生命去拼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他们虽身患残疾,但在一些事情上他们可以做得和一个正常人一样,甚至远超正常人,他们这种用热血与汗水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的精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读《生命的追问》时,我慢慢明白了,我们在遇到挫折、坎坷时,不能总想着让别人来帮你一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只有自强不息的人才能是那个最终得救的人,如果鲁滨孙要是在荒岛上自暴自弃,就此沉沦的话,那他被能重回家乡吗?

在绝境中的人往往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死亡二是生存,而那些死亡的人往住是那些懦弱之人,他们在绝境中放弃了希望,听天由命,而那些生存的人则不同,他们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他们奋力挣扎,即使奄奄一息也决不放弃希望。

所以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那么胜利终将会属于我们,我们终会将困难埋葬!

追问生命,敬畏生命!

追问》读后感 篇16

初识冯友兰先生是因为读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道家的“无为”,这些高深的哲理中慢慢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当看到《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时,毫不犹豫的收入囊中,信手翻开书页,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让我记起戴维.申克《天才的基因》提出的新观点,“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 “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静心想想,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

追问》读后感 篇17

这是一部关于展示贪腐官员心路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实的程度可以令你一次次想象着质问自己,假如你在主人公那个位置上,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我以自己的认知来作出我的答案,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我可以理解那位组织部长,当了十几年优秀的政治老师却郁郁不得志;我可以理解那位浪漫的正部级干部,自古红颜知己常有,而恰恰遇上了自诩为谦谦君子的自己;我可以理解那位交通厅的副厅长多劳者未能多得的失落;我也可以理解那位人到中年的副市长所犯的生活作风问题,等等。这些官员的违纪行为不容置疑,但我能理解他们。

我为什么能理解他们?因为我们来自同一种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崇尚权力。即使到今天,这种文化也未能从青年的身上消失。倘若我把这些故事介绍给我的同学,他们恐怕也都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好,社会环境的作用也罢,总之我们的价值观都较为类似,这种类似让我感到可怕,让我感到反腐败的最大阻力来源于此。促使我产生这种感觉的诱因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自豪没有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党员干部,而是“他们二十年后的我们、我们是二十年前的他们”这种莫名的真实。评价一部作品是否纪实,恐怕最好的标准就是读者的感受了。这一幅幅人性图,折射着贪腐官员,也照射着现实中看客的心。

我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我难道不应该表现出一种慷慨陈词、义正词严的状态吗?那应该就是一个问题,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在弱化,或许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内心分不清对与错,浑浑噩噩。无权时向往着权力,有权时肆无忌惮。法律足够冷酷,但却不能让我们的心灵产生敬畏,战胜侥幸。道德本是治疗心灵的良药,只是我们已经不相信崇高的道德,而是以自己为中心建构着自己的生活。所以尽管法律在惩罚着贪腐,但看客们却少了许多坚定和严辞。

我在大学没事就爱钻自己的内心,良善者有之,肮脏者有之,已经无意中把人性看作两面,所以无论什么人我都能理解,我都愿意尝试去理解,不问对错,只看过程。个人是社会中的人,所有的评价都源于社会,与自身关系不大,因此我对外在的评价不是很在乎,在这个方面,我和那个正部级干部有点类似,这就是自我解放的结果。但所幸,我还有社会责任感,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在我的评价体系里,理性战胜私欲才是人性的伟大,尽管私欲因为天生而正当。因此,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修行是我们应该做的。

伟大的作品都是直击心灵的,唯此才能称为经典!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追问》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追问  追问词条  《追问》读后感词条  
感想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推荐度:《城南旧事》读后感推荐度:《城南旧事》读后感推荐度:《城南旧事》读后感推荐度:《城南旧事》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展开)

感想

 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

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