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楼梦》读后感

【精】《红楼梦》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

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国内至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巨作,我仔细阅读一番后,果然名不虚传。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当时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和封建制度下人物的悲惨命运。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了上至朝廷下至市井的人情世故和社会风俗,并运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写贵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游戏、读书与社交,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部《红楼梦》,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缩影。看似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贾府,实则矛盾重重:家族统治者和叛逆青年之间的矛盾,主仆之间的矛盾,上层奴仆和下层奴仆之间的矛盾,统治者间不同派系的矛盾,嫡庶之间的矛盾……在全书中,贾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全书中所有矛盾的集中爆发点。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薛宝钗藏愚守拙,王熙凤机关算尽,李纨如“死灰槁木”一般,迎春是“有气的死人”,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每个人物都深入人心,令人回味。而这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衔玉而生,聪明灵秀,是贾家寄予厚望的人物。他的思想叛逆而前卫。在他心中,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人只有善恶美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蔑视假道学的夫子,不相信男尊女卑。他爱惜女孩子,认为女儿家都是水做的骨肉,清新可人,是钟灵毓秀所在。后来,贾府遭遇了一系列变故,历经革职抄家,祖母和元春逝世,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妙玉遭劫……特别是被偷梁换柱与宝钗结婚致使黛玉魂归离恨天,使贾宝玉遭到了极大的精神重创。生离死别,物是人非,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使他恍如身处水中月镜中花,时而癫狂,时而痴呆,时而清醒异常。在顿悟了一切后,贾宝玉最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悬崖撒手”而去。

林黛玉同样是一个优美的女性。她楚楚可怜,多才多艺,多愁善感,充满诗情画意。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敏感小性,不懂人情世故。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做最真实的自我。她执着于爱情,却又压抑着自己。在封建社会传统道德的打压下,贾宝玉娶了端庄大方的薛宝钗,成就了“金玉良缘”。而她却苦恋无果,最终泪尽而逝。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随着一纸抄家皇令的下达,赫赫扬扬的百年荣宁二府顷刻间大厦将倾。那些如水般清纯的女性也惨遭厄运。黛玉泪尽而逝,宝钗独守空房,惜春落发为尼……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合上书页,书香犹在手中。走进红楼,感知一曲悲歌一段梦。

红楼梦》读后感2

只读了这第一遍,不能领略太多,暂且初步了解人物情节,至于其中人情世故,还须多读几遍,亲自经历,方能理解。

就我目前的阅历来说,不配评价这本书好与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只能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书中人物的喜恶。

我最喜欢的几个人物:王熙凤,薛宝钗,袭人,平儿

都说王熙凤心狠贪财,但我觉得她终究没做什么恶事,只逼死尤二姐算是一桩,但也是为了自保。贾府花钱如流水,人心散漫,幸得王熙凤持家有道,勉强维持了贾府的风光,平日里能说会道,给贾母带去不少欢乐,在孝敬老人方面,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她出于什么目的,始终她是做到了。她对待下人严苛,不怒自威,如若不然,下人奴才不服,阳奉阴违,贾府只怕更快衰败。人情练达,情商极高,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心计,实则人中楚乔。可惜的是不识字,才情上没有作为,但人格魅力足以弥补。只是为人要强,不知收敛,少了些对丈夫的温婉。遗憾的是她的结局不好,令人惋惜,可恨贾琏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凤姐和平儿这娇妻美妾,多少人羡慕不来,还去招惹破鞋,凤姐垂危,他丝毫没有怜悯疼爱之心,读起来有些心痛不甘。

薛宝钗识大体,通才情,善解人意,她的性格我觉得是大多数人喜欢的,我也很喜欢宝钗。她的性格容貌才情近乎完美,我只觉得有一丝欠缺,我想应该是她没有热烈地爱过一个人的缘故吧。她为人随和,与人为善,周围的人对她评价都好,我开始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她,反而有些讨厌林黛玉那样任性。后来的感觉有些改变,倒不是我的想法变了,黛玉的任性依然很讨厌,但是黛玉变得柔和些了,加上她的才情出众,寄人篱下的身世可怜,如果不是父母双亡,她本来就是可以任性的大小姐,想到这里反而对黛玉的感觉又好了些。而宝钗时时为他人着想,反而把自己的性格压抑住了,从没表现出对谁的爱,也从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恨,她像清水一般,使人清澈却又感到平淡。

袭人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丫头,在内照料宝玉起居,时常规劝,样貌虽不如晴雯出众,但却比她可爱温婉,可怜是奴婢身,如生在富贵家,我想她的才情心胸应该不逊于宝钗,且对宝玉有情,更加是可爱的了。虽说最后的结果并非初愿,也算是结局比较好的了。

平儿对主忠心,有凤姐的心计,又有凤姐不俱备的恻隐之心,为人处世大方得体,有张有驰,是凤姐的得力干将,我想如果给她凤姐的权力,亦可独当一面。

书中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人物,我也非常喜欢,邢岫烟便是一位,不多说。

至于那些比较讨厌的,不说了。

红楼梦》读后感3

想必《红楼梦》大家都看过吧!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富贵人家曹雪芹的著作,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等。在四大名著中,它就是“大哥”有人说,曹雪芹写出这本书,就是要来诉说自己的身世,确实,书中的贾府也就是当时社会中曹雪芹的家,因为曹雪芹跟林黛玉的身世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如果色彩斑澜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顶峰,俯视万物。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儒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执,被执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颗颗被泯灭的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一张张被抹杀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在我看来,第七十回为最妙,主要为我们叙述了“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尔填柳絮词”。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必属丫头们与众人放风筝的事,没过多长时间,众人们的风筝都纷纷飞上了蓝天,可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总是放不起来,宝玉急得直出汗,遭到众人的取笑,可他更气更急了,气得将风筝恨地掷在地上,对众人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段趣味十足的语句中,我感受到了宝玉的天真,率直,纯洁的性格特点,后来宝玉经过那泼辣能干的探春的指点儿,换了顶线儿,美人越飞越高,直至不见踪影。次要的内容便是宝玉与众人结社赋诗。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飞燕舞,在这美好的季节,少不了组织一项活动,宝玉将散了一年多的诗社重新组织起来,请众人写诗......

这本经典文学著作深刻地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朝庭,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考试,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一个婉转动听的故事讲述了当时老百姓惨不忍睹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作者的远大抱负。令人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内容真实,《红楼梦》才得以一代代流传至今。

红楼梦》读后感4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文字的渴望。人总有那么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受益终生。

红楼梦》读后感5

掩卷沉思,不觉一丝悲凉在心头,为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物。结海棠社,作菊花诗,葬下花的灵魂,躺在石头面上,作着红楼梦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八月十五夜,聚坐高台,你我二人独立廊外,静赏那寒塘冷月,鹤影花魂。天上月色正浓,台上鼓声不断,一支绿叶显现贾家难。月下影还倾,暗藏聆听,惟懂我意。

黛玉一生清苦,不容这八月十五分外明下的热闹。留下一丝清风,随着湘云听那笛声而去。花随风落,水听影动。花好月圆?明月如此圆,天空好似一幅重水墨画,灰黑相间,映得人间树影沙沙。风吹阵阵,柳絮已不飞,空中撑起纷纷花魂。伸手,躺入它的怀中,放手,进入它的世界。笛声幽幽传来,衬着十五的月,寒了凸碧的塘。蒙蒙然,好似一场千年大戏的开始,呜咽,难以诉说这故事的情怀与意志。二人独立高台之上,对面是一枚古典的明月冉冉升起。文雅似娇花照水,举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黛玉与湘云压韵、作诗。斑斑驳驳的树影在颤动,点点轻花打在水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怎样的意境?是怎样的情谊?花魂鸟魂,梦魂心魂,随着那流逝的月,不变的历史而去。用文雅的新辞在厚重中吟唱,又有谁呢?明月高悬,终究逃不过落下的一刻。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嫩花经不住风的摆弄,纷纷飘落下来,洒落一地,惊醒了沉溺在书中的宝玉。宝玉是个护花之人,见眼前此景,不忍花儿就此了却此生,将她撒入水中漂流干净。黛玉走到这里,见他如此护花,便带它一起入土。他掘土,她撒花,他看着花,看着她,心里是什么感觉,傻傻的他不知道吗?“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即使深埋细土,风流清韵不变,清高无争仍在,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今一切似乎和那葬花陨落。“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到最后又剩下谁,又剩下怎样的故事?

袭人来叫他,那一声,不知是惊了他,还是惊了她。他笑着离开,她黯然失色。果真,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若说没奇缘,这一辈子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怎么样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若干眼泪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6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电视中一阵凄婉的吟唱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好奇的去看看屏幕下古朴的字体显示出的一行行文字。这些吟咏的片段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以及对文学的喜爱把家里的书柜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一个隐蔽的角落发现了落满灰尘的你——《红楼梦

红楼梦》像是每个文科生的至宝,又像是高不可越的铁墙,只能让人望书兴叹。

但是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却千辛万苦找到你,并钻进了深深的大坑,从此开始了与这本书爱恨难分的`纠缠史。

无数个夜晚,我盯着这本厚书一动不动的读上几个小时,一边被这个可怕的古文,文白混合的小说体折腾得欲哭无泪,一遍又难耐好奇心的往下翻译去。

读了一遍又一遍,又听了两遍评书和详细讲解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本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本小说仅仅是讲述宝玉和黛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其实这本书包含的深刻含义有很多。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已经被抄家了,他在一个连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漫多情、天真自由、锦衣玉食的“宝玉”。他懂得了很多,并把这些隐藏在书里,讲述了一个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只是宝玉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在今日不足为奇,但在那个充满封建礼教的时代却是“疯话”。在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在“三从四德”里,甚至被剥夺拥有个性的权利。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却有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女子,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秦雯的勇毅、凤姐的泼辣,都那样直扑而来,直教人惊叹。这样一对比,除了宝玉,男子反而一个个懦弱胆怯,只会读一点死书,糟蹋女人。有这么开放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很少有的作品。

在这个家族衰败的过程中,很明显看出家族里的繁华与凄凉,这样明显的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万分。《红楼梦》这本书有段时间是被禁的,一开始我还不明白,这么好的书怎么会被禁呢?后来才慢慢发现,书中很多细节描写都在暗示朝廷的腐败与无能。包括凤姐偷偷放高利贷,薛蟠打死人后竟跟“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官府审案只称是“暴病身亡”,给点银子就完事了,可见薛家怎么能不败落?

读一本《红楼梦》,永远读不完的是深切的内涵与灵魂,你让我看清世间的真、善、美、恶。次次读,次次悟,正是《红楼梦》,你不朽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7

花了四十小时看完。从第八十一回到九十回这十章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文笔和其他的章节风格迥异,但第九十回后貌似又变得正常了点。近代很多学者专家认为,红楼梦最后四十回并非高鹗所续,他只是参与了整理而已。但最后四十回写的不尽人意大多数读者都把矛头指向高鹗,骂他的”续写”是狗尾续貂,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张爱玲,甚至”附骨之疽”,”死有余辜”这类字眼都用上了……

特地去看了老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结局,对比本书的结局,我觉得电视剧的结局更好。被抄家后,贾府便死的死,抓的抓,卖的卖:王熙凤病逝于囚牢中,死后被草席裹尸拖去葬于荒郊野外;宝玉被贾芸救出牢狱,提着当年黛玉送的琉璃灯,碰到被卖作娼妓的史湘云,当载着湘云的船要驶离岸边时,她撕心裂肺喊:二哥哥救救我,但宝玉除了痛哭流涕之外却也无能为力。惜春出了家,凤姐之女巧儿也被卖于青楼,幸得刘姥姥倾家荡产才将她救出。最后琉璃灯碎,宝玉目送押着忘恩负义之人贾雨村的队伍消失于茫茫雪地,经历这些大起大落的他才了悟”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随后遁入空门。至此,每人都有了各自的结局。最后一幕雪地上的人渐渐消失的戏,真是点睛之笔!真将这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点得透彻了。

而本书的结局似乎太过平淡:贾府被抄家,后又被特赦;宝玉因癞头和尚还玉后,才看破红尘跟了和尚一去不返;王熙凤在家中病逝;湘云觅得如意郎君却不久便守活寡……虽说大多数人物命运都以悲剧收场,但总感觉差点火候,没有大起大落让人彻悟之感。

红楼梦包罗万象,被称作中国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从诗词歌赋到民间习俗,从建筑工程到医疗用药,以及食物,服饰,礼仪等等事无巨细,囊括无遗,给历史研究贡献了不少宝贵的参考资料。作品本身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看现在不论哪一部制作精良的古装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红楼梦的影子。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红楼梦,在中华文化遗产上该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

很多人认为没有曹雪芹写结局的红楼梦是一大遗憾。我倒觉得未必,曹公自言:事若求全何所乐。如同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因为断臂,美却得到升华。红楼梦未完,却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所以有时啊,缺憾,倒不失为另一种美、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红楼梦》读后感8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到其妙处所在。

《红梦楼》以贾、史、王、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的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了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 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机其真实地,生动的描写了十八世纪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回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歌,歌赋,音乐等各类的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毛,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养出来的。从而是她在十二金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的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的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他写的“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的研究,有法国评论家陈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西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是一本韵味悠然的书,是一本让人懂得不断反思的书。

红楼梦》读后感9

走进红楼深处,感触到的是那一段段凄美的女儿梦;走进大观园里,看到的是一群风姿绰约的女儿花。她们抱屈.纯洁.美丽却也隐藏悲婉.孤寂.凄清。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她是林黛玉,一个似水一般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一举一动,美得好像天仙。“两弯似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轻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举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林黛玉,是那个为情而泪,为情而死的痴情女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她的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她的痴。她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但她葬花的那一刻,她的情也跟着那花瓣一同埋入深土了……他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凄美……

她是薛宝钗,一个不见豪华,惟觉浓艳的女子。她也是垂青爱情的,但她垂青的早已不是一份单纯的爱情了。她宛如一朵牡丹花“任是无情亦动听”她和许多红楼女子相同梦求着一段金玉姻缘,她尽力压抑自己,在外人面前,她宽恕隐忍善解人意,却不料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她的终身终究是悲痛的,“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她的终身,终究是不幸的。她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哀情……

她是史湘云,一个刚强而又阳光的女孩。可是她看似阳光的背面,却是哀痛的,她自小无父无母,由叔婶养大,在这样的家庭布景下,她却仍然阳光旷达,达观开畅。“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原宜借寸晷。”但就在这样的性情下,仍然无法阻挠她命运里的悲痛,她虽嫁了个如意郎君,却不料命运仍是一部凄惨剧。她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悲情……

她是王熙凤,一个强势而美丽的减少,对位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对老公贾璉却也是柔情的。她本该在柔情中美好,哪曾想又是一段荒谬的婚姻。老公的花心让她的强势再次迸发,终究却也落个凄惨人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在刚烈中生计,却也在刚烈中死去。他的女儿梦,留下的仅仅一段悲催……

梦回红楼万声叹气。读《红楼梦》让我看到了那光鲜亮丽的是一段悲情,那一个个女儿梦里,让我看到了一声声叹气。

红楼女儿梦、女儿情、女儿心,谁人能解?

红楼梦》读后感10

一本红楼梦,一部旷世奇书,使多少痴情儿女因情而醉,因多少断肠人因感而伤。一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一对痴情儿女的悲欢离合。在这“假来真去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轻轻切切,皆使我步入红楼。

红楼的夜,皆融在了阑珊的灯火里,一轮醉月在冷凝出悬吟,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溶溶的明月在淡淡的晚风中亦真亦幻,我却一眼望到了潇湘馆,望到了那细细的龙吟,森森的凤尾;望到了它那“一带粉坦,里面数楹修舍。”通过窗棂,我望见了黛玉,她这时散着发,卧在榻上,静静地看着那些诗与纸在盈盈的火光中化为点点灰烬。

最终,纤弱的手将一对儿旧帕也送入了火里,她的手颤抖着,深切的眸子里平静地倒映着火光,随后便将眼里蒸得水汽朦胧。她终是闭上了眼,嘴里念着:“宝玉,你好……你好……”终是静声,那位女子,如烟花,芳华刹那。

黛玉,你在那人生的最后几瞬时,在想些什么?

尘世里的初相见,他是贾府的嫡孙,你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无忧无虑像一尾活泼的鱼,你心灰意冷像一头受惊的鹿。你们的相遇,像紫藤花与风的相见。紫藤花开,轻轻地放着香,随后一阵风来,吹过了花的心,也沾了一身花的香气。

你们也曾书生意气去,挥斥方遒;也曾嬉戏欢笑,温言软语。是他让你从葬花的伤中走出,将贾府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他也曾在挨打之后送你一双旧手帕,你机敏聪慧,又怎会不知他的情意。你们男欢女爱,他不读,不考,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与你骨子里都有一种叛逆。

你在贾府极端奢侈的生活中感到了一种不安,但你与他得这一生,只有那半生的缘分,你们彼此心心相印,是一对诗人,也是一对知己,你们追寻自由恋爱,你对他的爱冰洁透明,爱得一尘不染,但你们的爱在那个封建的时代终究是一场悲剧。

黛玉,你悔否?我想你不悔。你在最美的时光与他相遇,周身越是污秽不堪,他便越发得晶莹剔透,只不过明媚姣好的日子逐渐被封建的矛戳得千疮百孔。

丁立梅曾说:“最好的爱情,原不是长厢厮守,而是爱而不得,怅然相望,无法牵手。是把彼此嵌进灵魂里,用一辈子去想、去念、去追忆。”这样的爱情很遗憾、很凄美,却也因此变得恒久,永生永世占据心头,开出一簇不败的相思花。

所以宝玉在知黛玉死后,一身僧袍离开了家,削发为僧,了却尘缘,重振家业,最后和一僧一道出走。

爱像水墨青花,尘缘相误,流年偷换,谁是谁的劫,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君生我亦生,君去我心亦归去。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因此,它所蕴含的道理也是十分深刻的。我一直没有机会读到原著,在20xx年,我终于有机会读到了原著。

红楼梦》这本书是老师很早以前就要求我们阅读的,但当时因为年纪很小读不懂,也觉得《红楼梦》这本书太过于悲凄,便一直没有阅读。而现在,我却深深地爱上了《红楼梦》。翻到任何一个章节,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但我虽然现在能够接受它的悲凉,看到后半部分是时,心,也会为林黛玉揪起来。可以说,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是林黛玉了。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诗词吸引人,有一种凄美,更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泪与悲伤的性格。形容林黛玉,似乎除了凄美、悲凉、悲惨,似乎无他。提到林黛玉,便不得不说和她青梅竹马的贾宝玉。我记得在某个地方看到过,林黛玉是为了报答贾宝玉在天上的一滴水之恩而来到人间,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回报他。恐怕这也是林黛玉何时都会独自垂泪的原因吧。这两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者就是薛宝钗。她是标准的贤妻良母,她和贾宝玉也是众人眼中的“金玉良缘”,却最终没有得到贾宝玉的喜爱。我觉得,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林黛玉有着和薛宝钗不同的魅力:林黛玉是凄凄美美、风流袅娜,而薛宝钗则是鲜艳赴美,完全不同。再加上薛宝钗是拿林黛玉当妹妹……再者,贾宝玉已经被林黛玉吸引住了,即使薛宝钗有再大的魅力,恐怕在这时也夺不到贾宝玉的心了。

先撇开这三个人不说,我谈谈自己的感受。书在开头曾说,一个和尚要带她走,以治好她的病。但是最终还是把她送到了贾府。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把林黛玉送到贾府,她也就不会遇到贾宝玉了......我总是想不明白这些问题。但是如果想明白了,你也理解不透——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有人说这本书太凄惨了,根本没有积极向上的姿态。我却不这么认为。《红楼梦》它是一部旷世奇作,它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疯狂,让我们更能感受到文中显而易见的善良:如贾宝玉不忍心伤害任何人等等。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我选择凄这个字。我知道很多人都会选择空字,因为也许作者写这本书是就是想着“空”字去写的。但是在我看来,《红楼梦》就是悲凄与善良。背后的议论与偏见,善良与邪恶,在它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这三位绝对主角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林黛玉。因为她的多愁善感,因为她的苦与泪。很多人都在研究《红楼梦》这本书,正如他们所研究出来的那样——林黛玉的苦,是道不完的;林黛玉的泪,也是流不完的。这本书,也是不会理解完的。

红楼梦》读后感12

读罢《红楼梦》,我对作者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将整个社会缩影在一个大观园里,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感情为线索,打造了一部让人惊叹的巨著。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异常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当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我,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痛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我,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我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感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异常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当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我,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痛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我,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我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我。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现。

红楼梦》读后感13

读完《红楼梦》,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一种酸酸的感觉蔓延在我的心头,正如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以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以贾府的兴衰成败为背景,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赞颂了那些反抗者。

在《红楼梦》中,曹公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塑造的一个人物就是林黛玉,而为了描绘林黛玉的悲剧人生,曹公一开始就把她的身世写得奇绝妙绝,特意想出了一个“还泪”之说,因为林黛玉是带着宿命、宿根而来到人世间的,这也为她的悲剧作了铺垫。一开始了解黛玉,是出自其师贾雨村之口:“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而后又通过王煕凤的口来描述: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老天赐给宝钗是杨贵妃式的妩媚,却赐给黛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也怪不得宝玉取名为“颦颦”了。而黛玉最令人羡慕的就是她自幼聪明清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擅长的就是诗文词赋,在大观园女儿园里无不常常艺压群芳,他人“苦思冥想”,她却是“一探而就。”但她生性孤傲,多悉善感,因为她自幼孤苦伶仃,所以她丝毫不受贾府热闹景象的影响,成天郁郁寡欢,又因体弱多病,只有宝玉和她有着共同的志趣与理想,但是这一爱情又被以贾母为首的封建集团所扼杀,而黛玉的悲剧也就此达到了巅峰。怪不得这位百合似的薄命女说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无尽头,何处有香丘……尔今死去侬假葬,未卜侬身何月丧?侬令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除了林黛玉,薛宝钗也是可悲之人,虽然她容貌美丽、温婉动人、举止贤淑、恪守妇德,但深深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为了保持形象,即使悲痛欲绝,却还安慰别人,说些大义的话,认为这才是妇德,其实她才是可悲的人,她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到最后也麻木着,她的一生都是别人安排的,什么“金玉良缘”,只不过是迷信罢了!而她也从没有想过反抗,更没想得到自由,这么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也是可悲的。

红楼梦》,把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往往动人心弦: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

红楼梦》读后感14

读完《红楼梦》,不是味道,似有少许感受。孰为宁荣二府家破人亡,或为红粉佳人香消玉陨,抑或为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烟销云散?《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异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巨大成就突出体现在杂乱而

又调和的结构,布局上。前奏摆开,进场引线人物,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意思是把真事隐(甄士隐)去,用假语村言(贾雨村言)写出,为闺阁昭传。纵观《石头记》,这石头感染的胭脂味仍是挺浓的,书中众闺阁裙钗个个堪称是女性豪英,须眉男子则个个近乎‘禄蠹国贼’,都是坏男人。曹先生可谓是女权主义第一人,对立男尊女卑,乃至有点重女轻男。他为女儿摇旗呐喊,表扬歌颂,天然生成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残余浊沫罢了。

红楼梦》体现了一种落败的趋势,不管是宦途的、宗族的,仍是爱情的。这在喜聚不喜散、喜好大团圆的中国传统中是不行多见,当然也应是不行或缺的。萧史弄玉、相如文君、张生莺莺等等,俱是文人配佳人,但宝黛钗的三角恋却是以悲惨剧收场。我不得不感谢高鹗,虽然他在许多方面达不到曹雪芹的水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应说是谢世或登仙,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

关于她来说,死是她一切悲惨剧的总结,是她的摆脱,是她的完结。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眠时,看着宝玉人在凡世寻觅出路,不得不说,她是美好的。不是我天然生成残暴看悲惨剧,但不是有这样两句,因祸得福,焉知非福?物极必反,苦尽甘来?

黛玉这大观园里的出水莲,逆和孤僻,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花前痴读西厢豪无避忌,言随心至,一向执着着自己的那份纯真,那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大观园中,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潇湘馆前,哀叹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落得个一缕香魂随风散。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自面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研讨工作一向没有间断过,并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识——红学。同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文人佳人看到了纠缠,革命家看到了排满,谣言家

看到了宫闱秘事……这点我却是信任的,却是那种说现代科技、文明,各式各样,都蕴藏在《红楼梦》中,就实难苟同。原本薄薄的一本书却硬要把大千国际都塞进其间,未免太不沉着了,莫非咱们会因此而获益。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不断、永久地嚼下去!

红楼梦》读后感15

目光碾过那本红楼,显得安然而又沉重。浮尘已在时光中抹去,剩的仅是那存于心底的感受。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红楼梦》中一些人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在以前,我觉得薛宝钗是一个冷酷而又自私的人。可现在想想,她也许比林黛玉更应令人叹惋。

薛宝钗从小就饱读诗书,接受着全面而正统的教育,因而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正是这种教育方式,使她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出大家闺秀的风范,成为一个强者。可是她的人生也因此受到种种限制,甚至连悲喜都不能显露。纵观她全书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那些封建礼教的束缚。能做到这样地步,让人不得不有钦佩之感。

以前最不喜欢薛宝钗陷害林黛玉的一段,但现在想想,做出这样的选择,她也是身不由己的。她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观念应是深深的印在心中。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对于她来说,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去真正的应对。在我看来,她其实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封建的礼教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必须遵守的孝道。就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书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黛玉之下。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正是这些,造就了书中堪称完美的她,即使是林黛玉,也挑不出她的一丝缺陷。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也终归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之一:她是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忍心婉言拒绝?更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虽在一开始便规定了悲剧,但这样的结局,还是会让众人叹惋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  红楼梦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红楼梦》读后感词条  
感想

 《云梦泽》读后感

故乡读后感推荐度:《背影》读后感推荐度:《边城》读后感推荐度:《匆匆》读后感推荐度:《匆匆》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云梦泽》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展开)

感想

 《我最好的朋友》读后感

《我最好的朋友》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最好的朋友》读后感,欢迎...(展开)

感想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读《班主任兵法》有感推荐度:《孙子兵法》读后感推荐度:《孙子兵法》读后感推荐度:《孙子兵法》读后感推荐度:《孙子兵法》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班主任兵法读后感当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