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读后感
推荐度:
《时间简史》读后感
推荐度:
时间简史读后感3000字左右
推荐度:
经营未来读后感
推荐度:
经营未来的读后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1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通用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谈未来的书,不只是去畅想未来,以未来的角度去看当下,人多事情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与解答。跳脱现在,回望更能全面地认识现在。不错,很喜欢的一本书。不过对于计算机取代人,替代人的观点,我对人类还是保佑信心。至于取代的那一部分,不过是上层的游戏,压低下层成本,以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生命基于数据处理,但是是一类“有意义”的数据集合,而这个“意义”是人之不同于计算机的:解释这个世界的故事。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何为“价值”,价值取向,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过是人类的欲望作祟而给计算机的算法,让其满足人类的欲望的工具罢了。计算机满足了人类暂时的欲望,还会有这三个完结后新的值得思考担忧的事情发生。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了解基于已发生的基础上,对于新鲜未知,未曾体验,便不会有认知。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2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解放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相对于WEIRD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3
未来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为未来自然对现在,对过去,对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价值,从此就有了许多预言者,去尽力地预言未来是怎么样的。最后,这些预言者到了现代就发展成一种史学流派,叫未来史学家。
但是这种未来史学家的文章一般都没有人看,因为这些东西要在未来才能应验,无法考证,到了十年之后谁还记得你说的话呀,所以说,许多未来史学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数预判都是错误的,但是他依然没有受到许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作者,他写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欢迎,而且被主流认为是对未来的一种正确见解,那就很奇妙了。那么我们撇开《未来简史》的内容不谈,我今天想说说,为什么未来简史可以大获成功?
首先就是由于这个作者立意新颖,立意新颖这个词啊,是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一开始都会遇到了一个词,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独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脑洞清奇,这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一个脑洞打开的人才能应对脑令人脑洞大开的未来,因为未来发展速度肯定比现在要快,所以,那时的场景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正是有了这种凡是从别的角度去想,有这种精神,才能写出这类特别有先见性和新颖性的好文章,因为未来总体上是无法被预测的,而要从暗雾中找到一道光,这当然不是正面的发现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从一些侧面的角度来综合性的分析,有了这种分析之后,才能透过迷雾看到未来的实质。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变化不变的一些特点。我们现在说未来都是变化的。
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实际上纵观整个宇宙,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是不会变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不变的关键点来写文章,而这些点相当于是看透未来的一只眼睛,因为这些东西可以预见的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的可能,这些原理就相当于一个公设一样支撑起了它结论,假如没有这类公设性的结论,那么这个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根基,未来发生什么事就完全无法被预测,那么最后就相当于是一个人光靠想,想出一个未来图景其实没有一点用处。有了这些不变的东西之后,他才能写出来真正有根据科学性的文章,这就是为什么叫未来史学家不叫未来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善于采用各种新颖的写作手法,新颖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平常人看来,用在一篇平常文章里面可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对未来这种难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种手法,才是让你领会未来是怎样一个图景的正道,就好像这本书里一个特别经典的比喻,或者说类比就是,到现在为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经比饿死的人还多,因恐怖组织而死的人已经比因战争而死的人多。这个类比一出,我们就更容易想象未来和现在会是一种怎样的图景,就更能看清未来世界是一种怎么样趋势。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4
《未来简史》中,雅克·阿塔利从已知的历史和科学角度出发,讲述了一段有关未来50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动荡、居民迁移、工作变迁、以崭新形态出现的市场、恐怖、暴力、气候变化以及宗教影响力的提高都将在其中发挥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将以何种方式颠覆我们的工作、休闲、教育、卫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
为什么我们要去了解过去,为什么我们要去猜测未来,我们又怎么能从过去和未来中度过现在,这可能是本书主要想探讨的问题。人类无论如何发展,其归根到底,都是想要过上自己所认为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幸福呢?怎么去定义生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呢?有的人说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说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这么听起来,感觉幸福是个人体验而非社会进度,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种压力,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增加的。我们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到进一步的吃饱穿暖,再到进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这些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类社会进步。
前文说道,作者在书中认为,那些现今看来丑恶的品行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天获得人们的认同。个人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科技社会的发展下,人类的生活或者生存观念将会有极大的变化,这正说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未来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进行猜测预判,但绝对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5
看完了《未来简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为描述的未来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灭亡,当然这的确也很震撼,不过算不上什么新见识。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一条暗线——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个终极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也造就了人类文明本身。
用书中阴阳的比喻——阳即力量(科学),阴即意义(价值),两者此消彼涨,过去几百年阳占尽了上风,“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未来到底是阴阳失衡还是阴阳转换?马克斯预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资产阶级,缓和了矛盾,书中的预言也是按现在的形势推演,至于未来是否会因为预言而改变?我等鼠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时为人?我觉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够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识,而是从能够反思开始,从我们开始问那三个终极问题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此之前我们的意义是基因内置的——生存和繁衍。我们的行为和其他生物一样,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里的“算法”,饿了就要吃,见到异性就要做,虽然这时也能产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惩恶扬善,但其实都是自然选择和博弈共同产生的”算法”。个体的意义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体力,智力),此时可谓阳盛阴衰。
而当我们开始反思那三个终极问题,就必须要有答案,自然界厌恶真空,于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决了所有终极问题,但是却限制了人类本能上对力量的追求,此时可谓阴盛阳衰。
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其声称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每个人本身,人生体验就是意义,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学)吧,“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此时再次回到阳盛阴衰,但是基因赋予的意义(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赋予的意义仍然存在,与人文主义的意义相互冲突,也就难怪这么多人感到迷茫了。
许多人预言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我要到哪里去”并没有新的答案,还是由人来赋予意义(价值),所以还只是人类力量的延续。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开始反思这些终极问题时,人类才会真正被替代吧,到时到底是阳盛还是阴盛,还是毁于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6
说实话,我被作者所讲的智能算法吓着了。按照他所说的逻辑,以算法为中心的世界,智人只能像猛犸象和恐龙那样被淘汰。所幸,这只是探讨。但谁说这一定不会实现呢。
之前读美丽新世界,感叹于人类终究会对自己下手,比如连悲喜都不能自主,都可以由一颗药丸控制。现在读未来简史,原来美丽新世界还是心软的,它只告诉人们未来你可能是一个废物,悲喜不能自持,意义也面临诘问,未来简史则将人类至于废物的处理阶段,废物还能怎么处理呢,出局就是了。
这真的和神的世界的逻辑南辕北辙。神的逻辑是这世界由神创造,人世的意义在于神所赋予的意识、情感和爱,这是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是神赋予人类独有的天分,经由此,人类走向回家的路。但是,作者提出这个只是人类意识创造的故事,如果神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故事,那么为人类无限进步兜底的能量就没有了基础,人类在无意识的智能世界里简直就像一脚迈进了漆黑的深渊,那是无法想象的世界,而那个世界人类或许只是低等存在,甚至不再存在。
幸好目前还未有证据确凿证明这些逻辑演绎有多高概率是正确的。人们,还是踏实做一个日常工蚁吧,以免听信各种声音平白叫这支摇摆不安的思想的芦苇添了许多的痛苦去。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7
以下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点滴想法。不连贯也没有逻辑性。就当存个念想儿。
整本书作者就想说明一句话呀,人类早晚都得被取代,也许是智能算法,也许是其他的高等生物,总之一句话,人类被取代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
那么人类的未来在哪里?既然所有算法都是基于已知,那么人类的未来也许就是探索未知。
过去,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人类的进化是靠着自然法则,突然之间,人类不但可以自己掌握进化进程了,而且还可以确定方向,这是非常可怕。
人类创造出了在诸多能力全面超越人类的全新物种。
如果算法在所有方面都比人类强好多,那么人类评什么让算法伺候人类,算法难道自己就不能想着干点儿什么吗?
未来的新人类会是什么样,怎样与算法合作与分工?现在就是打破脑袋也不会想出百分之一,还是那句老话,未来——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吧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果人类只经过四五次工业革命就走进神坛,未免有些肤浅,未来还远着呢。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8
前段时间,我刚刚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看完后,深受启发,它在无形中,改变了我很多的观点,三观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了。
书中讲述的角度,不单是人类,而是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本书改变了以往对未来经济政治文化的传统描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新的世界让人耳目一新!从作者的观点中,重新解读了历史。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依然存在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饥荒,战争和瘟疫。随着人类一直以来面临的三大问题的解决,人来中的先行者们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届时人类又还追求什么呢?赫拉利给出这样的答案:长生不老,快乐,和神性。所以人类的目标还是要追求神性成为神人!这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人们对神性的追求能够看到希望。
当然,沿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也必然会谈到未来。一个有关人工智能和人类,智人和神人的未来。
但是,作为宏大时代下的渺小个体,即幸运又不幸。我们享受了经济快速发展与信息方便快捷的所有福利,因此我们不得不接受沦为庸众的宿命。
整体来讲,作者给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这个世界,也会给我们一个关于对未来的全新思考。在思考中,会重新审视当下的一切,当你重新做出抉择时,你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了。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9
社会发展太快了,在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压力也越来越大。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都希望孩子能为将来打好基础。为此,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也读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但是,慢慢发现,可能方向错了,至少是越来越困惑了。
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该多学几样爱好,还是多做几套模拟题?是快乐重要还是考分重要?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小学,进不了好中学,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忧虑、恐慌、无助……
读《教育未来简史》,其中有些说法,很有启发意义。摘录如下,慢慢琢磨:
你不能用昨天的课程来教今天的孩子,却又期望他们为明天做好准备。
教育者需面向未来;终身学习;是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权威;是通才;探索是学习,让学习具有现实意义;拓宽课程的视野;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全面评价。
为未来做好准备,需要的能力:
一、内省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
三、解决问题能力;
四、协作能力;
五、信息分析能力;
六、信息沟通能力;
七、创造能力;
八、全球意识。
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告诉你结尾,你就没有兴趣看了。那么,填鸭式的教学,是不是让孩子们也失去了兴趣。你只要求他记住,考试时能条件反射的填出答案。离开学校,离开书本、老师和考试,他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在离开学校前,学生需要建立起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0
目前来看,人类的科技之所以会持续进步,是因为人类欲望的无穷无尽,或者说正是人类的欲望推动科技的进步。可是一旦生命只是算法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么知觉、情绪和想法对决策虽然很重要,却只是它们唯一的存在意义。一旦科技的发展能够设计及重塑意志,就无法再把意志看作意义和权威的本源。能够设计和重塑意识的智人,又怎么进一步推动科技的改革呢?还是说我们把一切都交给更为智能的算法,让其自行演化升级,终至我们无法控制的地步?
可是生命如果真的只是算法,人的意志真的能够被改变,那么只有46亿年寿命的地球都能发展出的科技,已经140亿年高寿的宇宙的科技发展又会到了何种地步呢?会不会所谓的地球,所谓的智人都只是更高等生命的实验呢?就好像我们对小白鼠进行神经元的刺激让其完成特定的指令时,它们也不会有被控制的感觉,而只是以为是自己做出的决策啊!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人类的意识自由看成是一切意义的来源,而能够被改变的意识就将不再自由,那么一切也就失去了其应该存在的意义。这个社会现存的知识体系以及道德体系或许都会土崩瓦解,未来的路到底会在哪里,谁也说不清。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收敛自己的欲望,那么终将会被自己的欲望所累,而如果整个人类都不知道收敛自己的欲望,那么或许人类终将毁于自己最得意的成就。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1
这是一本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趣味盎然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的思考方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大数据这个词应该是耳熟能详了。在我读到本书的最后一章数据主义时对大数据有了全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最能体现数据主义的是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用来辅助人类处理各种数据的。
那生物和数据有什么联系呢?生病了去医院找医生是件很平常的事。在将来医生可能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因为医生在了解病人的状况后主要依据自己在医学院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找到解决的方案。
但人总有出错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今天病人太多产生了疲劳或者是其它原因,误诊事件还是时有发生的。机器人便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
可能你会说医生也有独特的地方,比如说可以关心病人而不仅仅是治病。达尔文之后,生物学家开始提出解释,认为所谓感觉,也是通过进化千锤百炼的复杂算法,能够帮助动物做出正确的决定。
既然生物感觉也是算法,那么机器人也可能会拥有情感。
生命本身其实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到重大决定的抉择,都是人对各种数据处理的结果。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2
《未来简史》这书出版分类是“社会发展史通俗读物”,俺觉得更像哲学通俗读物。通俗是真的,翻译流畅,甚至有文采。
关于人没有自由意志,以及人是生物算法的组合等“数据主义”的立论基础,总觉得与以前批判的机械唯物主义好像。我不大懂哲学,只是觉得在哲学的维度上看,作者观点并不太出人意料。不过许多结论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比如: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个体的人更是无价值的,除了少数掌握算法的精英阶层……分明是反社会的大实话啊,大量年青草民还是虚无主义算了,“活在幻想里是一个更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愿意”,书中第271页写道。
在公交车上看完《编舟记》。日本文化人的“工匠”气息和职业精神让人沮丧——比我们强。吭哧十余年只是为了编一本中等规模的词典,各种细枝末节、精雕细刻。为了要词典的纸张既能粘上手指、有润滑感,又不会让页面之间粘连,印刷厂专门研发了像“相爱时温存缠绵,分手时干净利落的女人”一样的纸张。看到词典终于付印,我都松了口气。
日本女作家写东西吧,倒是温暖,只是关于爱情纯属虎皮潦草,和小学生的笔法差不多,男主那种没钱、不帅、时常发呆的宅男,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娶到个善解人意的美女厨神。咋可能?
未来简史读后感 篇13
算法的建议或决定,实际上是一种概率,作者在文中有意忽略了这点,进而夸大了算法的作用。数据输入,算法,二者改变其一。输出结果就大为不同。如果人的意识不是算法,算法与人的关系,仅是用统计的方式了解下人们大致的思维模式。如果人的意识是算法,今天的科技坚定的向前发展,总有一天这个算法模型会被计算机所了解。人类的生物算法被了解后,最为重要的就是掌控输入的数据。如此方能使算法达到作者文中的水平或者说发明者的期望。
到时我们尽可以把我们的一切都交个算法,如此健康,力量,长生等我们可以想到的一切美好都唾手可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欲望,又有几人可以抵挡呢?算法告诉路人甲,何时睡眠,何时起床,一天吃些什么,运动的模式,运动的时长,最为健康。告诉他学习什么,每天的学习量多少,才能最有效率,路人甲会不遵守算法的意见?输入数据不仅仅是人,诸如天气,食物,空气成分乃至太阳耀斑爆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算法。越精密的算法,越容不得误差,更别提错误,这些自然条件是否该予以控制?违背算法的人,不仅影响算法在自身上的效用,也会遵守算法的人。对这些遵守算法的人来说,他们,违背算法的人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影响了算法的效用。为了提高算法的准确性,人们会如何,我不得而知。
假定输入的数据都可以被控制,人是人,还是温室的花朵?算法是否会成为律法?人是算法生产的产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