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写在前面:
因为文章篇幅太长,我们将《人为什么要结婚?》分成了上、下两篇来发,这是下篇。
如果你想先看完上篇,再看下篇,可以戳:《人为什么要结婚(上篇)?》
下篇也有8800字,如果你还是觉得太长,可以直接从“第11节:我们该如何适应婚姻的演化”读起。
07、现代婚姻制度的成型
经历了杂婚、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和对偶婚之后,人类进入了专偶婚阶段。
专偶婚从产生到现代,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社会主义社会。
专偶婚的诞生,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经济关系的需要。
如果两个人只是因为爱情要在一起,那么对偶婚完全胜任,而且比专偶婚在感情上更纯粹,因为没有各种经济纠葛。
专偶婚是完全建立在经济条件基础上的,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确保男性的财产可以传承给自己的亲生孩子。
因此,在专偶婚里,为了确保女性生下的孩子是自己的,男性全方位剥夺了女性的独立性,让女性不得不100%从属于自己:
■ 女性在经济上完全没有地位
她们不拥有任何生产资料。可以参加劳动,但一切的劳动成果都属于父亲(出嫁前)或丈夫(出嫁后)。
■ 女性被排除在了社会分配体系之外
她们成了跟孩子一样的被供养者。只能从男人们的份额里得到自己的给养——出嫁前从父亲那里获得,结婚以后从丈夫那里获得。
丈夫去世后,也完全不会得到任何遗产分配,丈夫的遗产都归属于他的兄弟或子侄。
嫁给谁完全由父亲说了算;婚前必须保持贞洁,婚后也只能与丈夫发生性关系,但丈夫却可以有多个配偶(妻或妾),皇帝甚至可以有后宫三千。
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状态,从原始社会末期,一直延续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熟前。
这个阶段的婚姻里,幸福的女性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女性在婚姻中都是不幸福的。
因为这种婚姻形态下,女性只是一个生儿育女和娱乐男性的工具,完全被物化了,沦为了男性的私人财产。
比如,中国封建社会有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叫“七出”,第一条就是“无子(没有生出儿子)”。
再比如,我们看古代的朝贡,经常会看到某某大臣或某某藩属向皇帝进献美女若干。
正是因为女性在这种婚姻形态里的悲惨性,人类从男女几乎平等的对偶婚,转为夫权制的专偶婚时,这个过程不是温情脉脉和充满浪漫的,相反充满了男性的暴力和女性的反抗。
我们现在的各种婚姻风俗里,还残留着这些暴力和女性反抗的痕迹。
比如,凉山彝族以前的三种抢劫婚风俗。
第一种是在女方不同意的情况下。男方用暴力把姑娘抢走,然后再通过媒人进行和解,和解成功就正式举行婚礼。如果和解不成,则有可能用械斗来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假抢。这是女方同意结婚的情况下,但因男方属于再婚或家境贫穷,主动出嫁有可能让人笑话,于是事先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男方将妇女抢走,然后请头人出面说合。这样做女方会觉得光彩一点,凉山彝族抢婚多属这种情况。
第三种是象征性的抢。结婚当天,男方会去女方家中,趁乱把新娘背走。新娘大哭,女方聚众尾追,扬言非把女子夺回,一路上吵吵嚷嚷,一直追到男方的家里。到男方家里之后就举行婚礼。新婚之夜的第二天早上,大家要查看新郎脸上有没有伤痕,伤痕越多说明新娘的反抗强烈,大家也就会越高兴。
进入工业化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后,因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女性的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参与社会分配,并且比重与男性越来越一致。
比如,工业革命开始之初,女性跟男性还是同工不同酬,但工业化成熟之后的社会,女性和男性只要从事同样的岗位,报酬标准就是一样的。
再比如,一直到20世纪初,几乎所有国家的女性都没有投票权,但自1903年起,女性逐步拥有了投票权,现在除了极个别国家,女性和男性的投票权完全一致。
工业化社会的专偶婚(约100多年),跟之前夫权制的专偶婚相比(约5000年),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和幸福感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因为,这种婚姻形态下,女性不再是男性的私人附属品和生育工具,双方在经济、政治上的地位开始平等,自由恋爱取代父母之命成为婚约的主要形式。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专偶制的婚姻里才有了爱情广泛存在的基础。
只不过,这种我们视之为理所应当的婚姻形态,仅仅才持续了100多年而已,而且更像是专偶制婚姻与未来婚姻形态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
08、生产力发展视角的未来婚姻演化
从婚姻形态演化的历程不难看出,人类不同阶段的婚姻形态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不依赖整个氏族也能生存,这才有了早期婚姻家庭的产生。
因为工业革命,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突飞猛进,女性也能独自养活自己,因此摆脱了男性附属品的身份,这才有了现代的婚姻家庭。
我们现在的婚姻家庭组织形式,既然不是人类自古就有的,自然也不会亘古长存。
婚姻家庭产生之初,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家庭集体劳作),又是生活单位(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还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单位(唯一合法的小孩出生途径)。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婚姻家庭的各项功能削弱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
■ 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单位的功能消失了
你现在没看到哪个工厂或公司,是以一家子人为单位从事生产的吧?哪怕是家族企业,也雇佣了不少家族外的人。
■ 家庭作为生活单位的功能逐步消亡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成员的生存不再依赖于家庭后,家庭作为生活单位的功能也逐步在消亡。
你看,除了未成年的小孩,现在子女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家庭,是不是越来越少了?
特别是交通和通讯工具迅速发展,人类迁徙越来越方便后,子女跟父母住得相隔千里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家庭养老的模式也越来越被社会养老所替代。
养儿防老的观念已被大多数人抛弃,自己积蓄养老金、住老年颐养院而非子女家的观念越来越盛行。
■ 家庭作为人类自身生产单位的功能越来越弱化
目前,家庭唯一剩下的功能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单位(生育小孩)。
但这个功能也从唯一合法的途径逐渐变为途径之一,甚至在某些国家,已经变成了次要途径。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家安德鲁·切林,2018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
32岁到38岁的美国女性群体中,约有24.5% 的人,在生第一个孩子时没有结婚;近40%(39.6%)的美国新生儿,是非婚生子。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
2018年欧盟有42%的新生儿的父母未婚,其中又以法国比例最高,有高达6成的未婚生子,葡萄牙(56%)、瑞典(55%)、丹麦(54%)与荷兰(52%)也有较高的非婚生比例。
以上欧美国家的这些数据,近些年还在继续增加中。
还有不少想法超前的女性,直接选择结婚和生育分离。
比如,拥有硕士学位的纽约市特殊教育教师詹妮弗·科鲁兹,在接近30岁时决定不想等待结婚来生孩子,她用捐赠者的精子怀孕,最后生下了一个男孩。
据国际监测辅助生殖技术委员会(ICMART)报道,截至2015年,全世界已有870万的试管婴儿出生。
哪怕在中国,根据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9)报道,我国一年出生的试管婴儿也已经超过30万。
字节跳动旗下的小荷健康,花了100多亿,收购了拥有辅助生殖牌照的美中宜和,不知道是不是也看到了这个趋势。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再大胆设想下:
如果任何一个成年个体(包括65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借助更多的智能化设备,轻松照顾好自己的话,人类未来的婚姻形态会如何?
在这样的社会中,可以确定的是,单身者的比例将超过多人家庭比例。
日本作家荒川和久,在2022年5月出版的《超单身社会》中文版一书中指出,“到2035年,日本将变成一个有一半人是单身的单身大国”,15岁以上大约1亿人口中,约有4805万将是单身者。
在中国,这个趋势也很明显。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
在单身者为主的社会里,性、生育一定会与婚姻实现三者分离,因为你总不能要求占社会大多数的独身者没有性生活,更不能要求独身的人没小孩,特别是在各国面临少子化、人口收缩的压力之下。
■ 婚姻比现在更单纯,不会夹杂着各种社会面子、经济利益、生孩子等功利性因素,而是纯粹因为爱情。
■ 因为婚姻的结合只是因为爱情,同性婚姻和异性婚姻会变得几乎没啥区别。
■ 婚姻的契约性也会大大降低,因为不需要像现在的专偶婚一样看重亲生血缘、经济属性等,所以更多地会呈现为一种口头伴侣契约。
■ 离婚没有现在的包袱,不需要有经济的切割,也没有孩子抚养权的争夺,因为孩子本就不是婚生,或者根本就没有孩子,抑或是孩子主要是社会抚养。
这种婚姻状况可能会让现代专偶婚的维护者觉得很难接受,但不得不说,在未来这种独身者为主、纯粹因为爱情结合的婚姻状态下,父亲和母亲的概念将会被淡化。
09、经济学视角的未来婚姻演化
我们谈论婚姻时,往往第一反应会跟爱情挂钩起来。
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专偶制下的婚姻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结婚只是爱情被允许的前提而已。
因为专偶婚下,婚外的爱情,会和伤风败俗的“通奸”“出轨”被归为一类。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的观点,现代婚姻是建立在契约和经济交易的基础上。
换句话说,现代婚姻的经济学本质是一种契约和交易。
■ 契约性的体现
只有在结婚仪式、结婚证,甚至有法律效应的协议保证下,配偶双方才会考虑放弃其它选择,步入婚姻殿堂。
最典型的例子是,富豪们二婚时,都会要求签署婚前协议,确保再次离婚时,身家不会再被分走一半。
■ 交易性的体现
专偶婚不是一种无偿投入,配偶双方会均衡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这个几乎在所有的婚姻关系中都有明显体现。比如,结婚时有门当户对的要求,有彩礼的要求,男方一定要有房有车的要求等等。
专偶婚形态下,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市场、考察需求、认同交换条件,到签订契约的经济过程。
婚姻双方在婚姻市场中,通过比较成本(相亲费用、恋爱费用、婚礼举办费用等等)和受益(婚后的经济、情感、生活受益),选择使自己获益最大的结婚对象。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宁可不结婚。
之前,几乎人人都选择结婚,是因为之前绝大多数婚姻的经济性都挺好:男方找到了免费持家的劳力(女方);女方找到了经济依靠(男方)。
但随着现代生产关系和生活成本的变化,婚姻的不经济性越来越高。
男性因为成本高结不了婚,女性因为投入受益低不愿意结婚。
1)男性因为成本高结不了婚
现在一个男性娶亲,需要的成本至少超过10年的收入。
根据一份非正经的《中国城市娶妻成本排行榜》的调查报告显示,深圳以208.2万元的娶妻成本排名第一,北京和上海分别以202.8万元、200.82万元位列第二、三名,成都以77万元排在第九名。
娶妻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婚房、新房装修、家电家具、轿车、婚宴、度蜜月、恋爱到结婚的花费。
以第一名深圳为例,208.2万元的计算如下表格。
以上各项,基本是以平均线偏下的标准来估算的,但即使在这个标准下,还要高达208.2万元。
有人也许会说,城市的娶妻成本高,那就回农村娶呗。
但农村的娶妻成本,同样高企不下。
以长三角地区的农村娶亲为例,没个120万的娶妻成本,压根娶不到老婆。
这还是长三角一般地区的农村,如果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娶妻成本还要高得多。
在这么高的成本压力下,经济收入不足的男性就会放弃专偶制形态的婚姻,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打光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娶不上老婆的光棍已达3000~3500万。
2)女性因为投入受益低不愿意结婚
自从专偶婚出现,一直到人类工业化成熟之前,女性在婚姻中的经济收益,一直是受益大于成本的。
因为选择和一个男性组成家庭,从事照顾家庭的轻体力劳动,相较于自己一个人从事农业生产或小手工业,获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更高。
但在一个工业化成熟的社会里,女性的体力弱势不再,自己从事生产活动所能获得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照顾家庭获得的收入。
经济独立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多样性,也普遍高于经济不独立的女性。
这种情况下,女性在婚姻中的成本开始大于受益,完全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为了经济条件而不得不勉强结婚。
尤其是,在现代职场中,女性因为生育和照顾家庭的投入,往往会丧失原本在职场里该有的优势。
比如,一个二胎妈妈,大概率难以重返职场,即使重返职场,也多是从事底层的文员、助理等工作。
所以,如果看不到婚姻带来的受益可以超过自己的损失,理性的女性就宁可当“剩女”也不结婚。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27岁以上的“剩女”中国就拥有3800万人。
跟被迫“打光棍”的单身男性不同,这些大龄“剩女”并非被动地剩下,而是主动选择了单身。
所以,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被迫单身的男性和主动单身的女性都会越来越多,现有专偶制形态的婚姻反而会成为社会的少数。
10、生物学视角的未来婚姻演化
人类的演化过程,从生物学视角来看,就是一步步剥离自然本能的过程。
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我们已经看到了下面这些剥离过程:
1)女性发情期的隐性化
央视的《动物世界》节目,最为经典的一句台词就是:“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
这句简单的台词,透露出了一个秘密:几乎所有动物的雌性,都有固定的发情期,而且基本都是在春天。
只有在发情期,动物之间才会发生交配;也只有这时候,雄性才能通过雌性的尿液,判断对方何时排卵,从而完成繁衍后代的重任。
但人类的女性克服了发情期,不像动物一样在固定的季节发情,而是任何时候都可以。
更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女性还刻意隐藏了排卵期,甚至就连女性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何时排卵。
排卵期的隐藏,就是人类社会的特殊规则第一次战胜了动物本能。
因为隐藏排卵期可以模糊父权,让种群中的强壮男性无法独占所有女性的排卵期(猩猩族群,则是会由最强壮的猩猩霸占所有雌性猩猩的发情期)。
也让男性不知道对方怀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大幅度减少杀婴事件。
2)社会习俗的约束力超过了动物本能
本能是动物行为的唯一动因。
人类刚从动物群体里脱离出来时,主要也是依据本能来行事的,那时群体里压根没有所谓的群规和社会禁忌。
所以,早期的婚姻状态才是杂婚的形态,我们的老祖宗能人和直立人只是依据动物本能发生性关系。
但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禁忌就越来越多。
先是不同辈分之间的婚配受到原始族群的限制,再是三代以内的血亲不允许通婚,进而发展到同一氏族内不允许婚配。
到了专偶婚阶段,更是不允许婚姻内的两人与其他任何异性发生性关系。
这些社会习俗的约束,都是对人类自身性本能的剥离。
除了婚姻制度对性的约束外,其它社会习俗的约束也越来越多,比如:不能随地大小便;不能在公开场合赤身裸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所谓的文明程度,就是人类社会习俗对动物本能的抑制程度。
3)抛弃了优胜劣汰的自然筛选法则
动物以及原始人类,都会抛弃老弱病残,特别是出生就有缺陷的幼体,更是会被第一时间抛弃。
自然界正是通过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实现了优胜劣汰的自然筛选,让更强壮的基因遗传下来。
但随着生产力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抛弃了这种残忍的自然筛选。
新生儿若有缺陷,我们会投入更多的社会和医疗资源来让其存活;残疾人也一样能在社会生活,正常娶妻生子。
4)性和生育开始分离
避孕套和避孕药的发明,是人对繁殖本能的剥离。
性和生育开始分离,人类的性爱不再以生育为主要目的,而更多是愉悦自我。
1951年第一位发明避孕药的美国化学家卡尔?杰拉西认为,2050年,至少在西方社会,性与生育将会被彻底划分开来。
生育过程将完全在实验室里进行,性生活只保留了娱乐和享受的功能。
“性—育—婚”三分离的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明显。
因为生育与婚姻的分离,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可能会由目前的少数国家扩展到绝大多数国家。
5)天生的性别可以自主选择改变
变性手术,是对动物天然性别属性的剥离。
在有些国家,比如美国、新西兰,第三性别已经成为了男性和女性之外的一个正式性别。
比如,新西兰举重运动员劳蕾尔·哈伯德,出生时为男性,在变性之前一直参加男子举重比赛。
之后通过药物治疗,在2013年35岁时完成变性,并于2021年6月21日,代表新西兰,参加了东京奥运会女子87公斤以上级举重的比赛。
变性人的逐步被认同,将比同性婚姻合法化,对现在男女异性之间的婚姻形态冲击更大。
如果我们顺着上面这些生物演化的过程,继续推演下去,可以看到的最大趋势是:
6)人类的主要活动将脱离生物躯体
有了电视之后,人类的很多活动时间,就被吸引在了电视机周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开始减少。
电脑和互联网技术兴起后,人类活跃在虚拟网络空间里的时间,相较电视,进一步增长。
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后,人类在虚拟网络里的活动时长,逐渐赶超了在现实世界的活动时长,不夸张地讲,现在一个成年人亲密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手机了。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和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人类,很可能会主要生活在虚拟现实增强,甚至是完全虚拟的空间里。
如果到了这个程度,人类的婚姻和爱情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完全不需要在现实世界里组建家庭,可以在不同的虚拟空间,结成不同的伴侣关系。
人的爱情对象,不再是异性,甚至不一定是人或生物体,而是某个虚拟程序。
科幻电影《她》里,讲述的就是一个男子爱上了AI机器人的故事。
性的愉悦也不需要像现在这样,一定要双方发生肉体接触,可能直接就是某种对大脑的刺激即可。
这种趋势下,爱情里的性属性、繁殖后代的属性都被剥离了。
繁衍和抚养后代的义务,将从家庭过渡给了社会。
11、我们该如何适应婚姻的演化
无论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经济学的视角,还是生物演化的视角,我们都不难发现,现在的婚姻形态都将难以为继。
那我们该如何迎接这些变化的趋势,以及如何选择和适应自己的婚姻呢?
你可以做好下面三点。
▼ 1、不要将现在的婚姻形态视为一种必然
现代的专偶婚形态,并不是人类必然、唯一的选择。
它也只是人类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既不是自古就有,也不会亘古长存。
现在我们觉得道德高尚、金科玉律一般的婚姻规则,隔上几十年回头来看时,可能会觉得跟古代的女性必须裹小脚、寡妇不能再嫁、女性不能继承财产一样不可理喻。
人类正处于新旧婚姻形态演化的过渡期,对这个期间的混乱、不确定,持有一种多观察、多理解、多包容的态度更好。
没必要将自己传统的观念加诸于他人,也没必要觉得自己遵守传统就不好,过渡期本就是新旧共存、百花齐放,哪种选择都不是错的。
▼ 2、要认清现代婚姻不是人生目的而是手段
现代婚姻并不是构筑在爱情之上的,而是构筑在契约和经济交易之上的。
爱情和性既不是现代婚姻的充分条件,也不是现代婚姻的必要条件,而是一种可选项。
但对于爱情和性来说,婚姻却是当前唯一合法的载体。
因此,结婚并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一种选择,一种手段而已。
如果不清楚婚姻的本质,将手段当成了目的,我们就会不小心让自己狂奔在通往不幸的路上。
现代婚姻作为一种手段,它主要有下面的三大功能:
1)生物繁衍
■ 满足个体基因的传承需求
■ 满足人类群体延续的需求
2)自利性
■ 满足自己性的需求
■ 满足自己爱情或感情的寄托
■ 生病或年老后,有配偶或子女的照顾
■ 可能获得更多的的经济收入(双方资源互补或对方平均)
3)相互扶助
■ 双方资源互补后,分别给各自带来更强的竞争力(政治或经济联姻的主要出发点)
■ 双向的感情寄托(爱和被爱)
你可以看看,以上哪些功能才是自己需要的,抑或你一个都不需要。
▼ 3、选择适合自己的婚姻形态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很多时候的选择,并不会顺从内心,而是会顺从外部环境,随波逐流。
就像在办公室里,人人都喝咖啡,你也就跟着喝咖啡了,哪怕其实你更爱喝茶,甚至你压根不能喝咖啡,你也会坚持喝,因为不想显得不合群。
很多人选择结婚也是如此。
并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何要结婚,只是因为社会风俗说,到这个岁数你该娶妻或出嫁了。
但既然看到了这篇文章,你就可以尝试来弄清楚:自己为何要结婚?除了结婚这个手段,实现你的目的,是否其它还有更好的方式?
具体你可以问自己下面5个问题:
■ 自问1:我结婚(或准备结婚)的目的是什么?
■ 自问2:上面婚姻的三大功能,哪些功能满足了我的目的?
■ 自问3:满足了我目的的这些婚姻功能,我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替代方法?
■ 自问4:我的目的里,没有满足的部分,是不是我也没其它方法来满足?
■ 自问5:婚姻里我没用到的功能,对我将来有帮助吗?若有帮助的话,这些功能是否有其它替代方法?
上面5个问题回答好了后,你就会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当下的婚姻形态。
如果不适合的话,自己也会找到比婚姻生活更好的生活方式。
12、小结
当一件事约定俗成后,我们往往会忘了这么做背后的根源,而将其视之为理所应当。
就像我们拿筷子吃饭一样,似乎吃饭就应该如此。
但走出去一看,发现欧美国家用刀叉吃饭、印度人用手抓饭,也很自然,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同样认为,吃饭就该如此。
我们看待婚姻也是这样。
工业化成熟后的现代婚姻制度,仅仅存在了100多年,但我们已经以为人类婚姻自古如此,并将一直如此。
■ 杂婚,距今约100万到200万年,历经了约100万年,存续时长是现代婚姻存续时长0.01万年的一万倍。
■ 血缘群婚,距今约30到70万年,历经了约70万年,是现代婚姻存续时长的七千倍。
■ 族外群婚,距今约5万到30万年,历经了约25万年,是现代婚姻存续时长的两千五百倍。
■ 对偶婚,距今约5500到5万年,历经了约4.5万年,是现代婚姻存续时长的四百五十倍。
■ 夫权制的专偶婚,距今约4000~5500年前开始,历经了约0.5万年,是现代婚姻存续时长的五十倍。
现代婚姻制度也属于专偶婚形态,但随着男女在经济中的地位平等,除了一些残留的习俗(比如,孩子主要跟爸爸姓)外,夫权制的痕迹已经很淡。
从生产力发展、经济学视角、生物演化的过程来看,我们目前的婚姻形态,更像是新旧婚姻形态交替时的一种过渡形态。
因此,我们不能将现在的婚姻生活,视做自己必然的选择。
而要从自己的目的出发,看看现在的婚姻生活是否是最佳实现手段?如果不是的话,自己还可以有哪些更好的选择?
这么理性思考后,我相信,无论你选择结婚还是不结婚,生活都一定很幸福!
有人也许会反驳说:爱情的美好,就在于不理性。
这个说法也许是对的。但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专偶制的婚姻本就不是构筑在爱情基础之上的。
因此,你完全可以继续感性地爱情,但理性地思考婚姻。
参考书籍及文献:
[1] 张彦修. 婚姻·家族·氏族与文明[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1.
[2] 弗里德利赫·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05.
[3] IO.N.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12.
[4] 云南省编辑组. 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调查[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06.
[5] 杜耀西,黎家芳,宋兆麟. 中国原始社会史[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03.
[6] 安东尼·W·丹尼斯 ,罗伯特·罗森. 结婚与离婚的法经济学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10.
[7] 周长城,韩秀记. 当代中国经济下的家庭制度主义分析一兼论贝克尔〈家庭论〉[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0:31-32.
[8] 周实.婚姻爱情经济学[M]. 湖南:浑南文艺出版社,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