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①》注释、翻译、赏析
名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导读】
这是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当时韦济任尚书左丞,很赏识杜甫的诗才。这时杜甫到长安寻求功名处处碰壁,很想出游,又对长安依依不舍,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写了这首诗给韦济,希望韦济能引荐自己。此处为诗的节选。
【原诗】(节选)
纨袴不饿死②,儒冠多误身③。
丈人试静听④,贱子请具陈⑤: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⑦,诗看子建亲⑧。
李邕求识面⑨,王翰愿卜邻⑩。
自谓颇挺出○1,立登要路津○12。
致君尧舜上○13,再使风俗淳○14。
【注释】
①全诗为“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此处选第一部分。②纨袴(wánkù):指专好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③儒冠:儒生们戴的帽子,这里指读书人。④丈人:指长者。⑤贱子:杜甫自称。具陈:详细地陈述。⑥这两句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曰“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充:充当。⑦扬雄:西汉著名辞赋家。⑧子建:三国魏时著名诗人曹植的字。⑨李邕:唐代著名文学家,文章名满天下。⑩王翰:唐代著名诗人。李邕和王翰都是作者写作上的前辈。卜:选择处所。○1挺出:意为突出、杰出。○12立登:马上、很快。要路津:指重要的职位。○13致:促使。上:超过、超越。“致君”句:引伊尹之典。应璩《与弟书》:“伊尹辍耕,郅恽牧羊,思致君于唐虞,济斯民于涂炭。”《孟子》:“伊尹使是君为尧舜之君。”○14淳:淳朴。以上两句诗表明了杜甫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意思是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一定能辅佐皇帝成为超越尧舜的贤明之君,让已败坏了的社会风尚再回到如尧舜时代那样的淳朴。
【译诗】
不读书的纨袴子弟吃得脑满肠肥,
学儒术的读书人却常常耽误自身。
可敬的长者有劳你静静听我细说,
让我把自己的经历志向向你秉陈:
我从年轻的时候读书就格外勤奋,
早就过了乡试成为国宾来到京城。
读过的万卷诗书烂熟于我的心中,
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运笔如有神。
我的辞赋可以让大赋家扬雄折服,
诗篇能够与才高八斗的子建比美。
大文豪李邕常常想与我会上一面,
大诗人王翰愿做我的邻居与同仁。
我自认为在同辈中应是非常杰出,
准备好了很快要承担国家的重任。
我要帮助皇上去超越尧舜的盛世,
要让社会安定国家太平民风更淳。
【赏析】
诗的开头先以他人和自己对比。“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两句,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却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饥饿的边缘,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接下去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其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两句为传世的名句。前句写出自己卓越挺秀的才华和充分的自信,后句写出杜甫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可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是研究杜甫的重要诗作。
相关推荐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题解,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