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一
最近看到一个新词:三十而“立”。
立遗嘱的立。
不是开玩笑。
据《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达到1204人,较去年增长了80%。
也就是说,立遗嘱这件看起来跟年轻人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事,如今被越来越多90后、00后划进待办清单。
当年轻人严肃地思考“生死”,你就会发现,那些遗嘱里藏着的不是恐惧,而更像是对未来的审视。
1、这届年轻人,已经提前立好了遗嘱
“担心自己突然不在了,没来得及给爱的人留下什么。”
“不提前交代清楚,要是出了意外多憋屈。”
“无法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果没交代点啥就走太遗憾”。
总而言之,这一届年轻人走进中华遗嘱库的理由五花八门。
知乎一名叫@啾啾的网友说:
“在我爸突然去世时,很想知道他究竟对死亡是怎么想的。”
“他会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对这个世界说?会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对留下的东西会想怎么处理吗?但是他没有机会说,也没机会对我们任何人说,就走了。”
“我就在想,我不想走得这么遗憾。”
一位立遗嘱的23岁的外卖小哥说,因为送餐赶时间,在车流中受伤甚至死亡的情况不在少数。
因此提前拟好了一份遗嘱,万一自己遭遇意外,爸妈好有份保障。
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蔓延,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
网友@小叶在网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以前我从没有想过死亡这件事,因为我觉得这种事情离我特别远。直到疫情的出现,看到新冠逝者家人痛哭的视频,看到每天都在新增的感染和死亡数字。让我越来越觉得,死亡与年龄无关,不是年轻就可以远离。”
据中华遗嘱库公开的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最严重时,全国留下微信遗嘱的数量最多。
而最高峰时,小程序一天能收到上千份微信遗嘱。
从谈遗嘱色变,到90后、00后立遗嘱成为一种现象,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一名叫陈凯的主任认为,这种对生死态度的转变,恰恰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安排“身后之事“,与其说是终结,不如说是延续,也让死亡不再是一片虚无与黑暗。
它并不代表人们对死亡没了恐惧和焦虑,而是让人能够在制定遗嘱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人生和将来。
2、90后、00后立遗嘱,能立什么?
根据“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跟00后相比,90后的遗嘱中涉及房产的较多,占七成的比重。
除此之外,与其它年龄段的人群不同的是,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的纳入成为90后、00后一个突出的特征。
“我要把省下来钱留给父母,把还没用的文具留给姐姐,把游戏账号给我哥。我怕男朋友会睹物思人,所以我只打算留给他属于我们的情侣手链……”
这是一名大三学生记在笔记本上的遗嘱事宜,为严谨起见,她还在遗嘱署名处按下了自己的手指印。
另一边,一位叫做@一丁的知乎网友,打趣写到:
每隔一个阶段,就会更新自己的网络遗嘱内容。比如上次修改,就把她的猫从爸爸改成了给前男友,原因是爸爸前阵子应酬太多没照顾好她的狗,因此剥夺了他的猫猫继承权。
立遗嘱,本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当这些字眼和年轻人相连,竟然没有丝毫避讳,更多是大方地讨论和思考。
另外,不少人会把遗产留给那些在生命中给过自己温暖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谢意。
中华遗嘱库一名叫杨颖仪的工作人员表示:
很多老人总是“牵扯”很多,有时会考虑哪个孩子更孝顺,有时又会牵扯哪个孩子情况差点,为了避免分配不均,他们会尽可能地提出更多问题。
“他们明白死亡将近,一定要慎而又慎,要兼顾所有人”。
但年轻人不会。在决定立遗嘱之前,继承人往往只包括“最重要的那个人”。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遗嘱可以随时自行更改,这并不是一次性买卖。
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似乎更加坦然面对死亡。也让我们看到,冷冰冰的生死之外,遗嘱还有很多温暖的含义。
可以预测,随着时代发展,更多人会接受这种现在看起来较为前卫的行为方式。
3、人生无常,立个遗嘱也挺好
一名叫王俞的上海女孩,前段时间登上微博热搜。
92年出生的她现在在当地一家医院做ICU护士。或许是感受了太多生命无常,正值壮年的她,在遗嘱里写道,自己去世后,要将自己的一套房产留给闺蜜。
“我为什么要把房子给她,是因为我相信她会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我希望如果我发生意外她能够像我一样有时间可以去我爸妈家看看他们就可以了。”
在她看来,父母并不缺钱,但他们只有她一个女儿,如果自己突遭意外,父母最缺的或许就是关爱。
当然,接受死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她那样的豁达。
毕竟,死亡更像是一个迷,一个巨大的谜,是最终的失控,是我们所熟知的存在物的不可思议的消失。
正因如此,我们会在生活当中无意识地去回避,由死亡带来的焦虑。
但回避之后,焦虑并不会消失。只有正视自己的有限,才能赋予自己生命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知乎@随风而动的一句话,给我很大的感触:
“不知死,焉知死”。
如果你不知道死亡对自己、对身边每一个在乎你的人意味着什么,你可能不会好好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许多日子。
大津秀一是一位临终关怀医师,他在陪伴上千位绝症患者走到生命终点后,写下了一本书做《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
在这25件事当中,排第一的,是“没做自己想做的事”。而第二个遗憾,则是“没有实现梦想”。
无独有偶,美国一名叫博朗尼的临终关怀护士,也发了一个帖子,叫:“临终前你会后悔的事”,在外网站上被疯转。
最后悔的事,是:希望当初我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而第二条,则是: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错过了关注孩子成长的乐趣,错过了爱人温暖的陪伴。
因此,这一届年轻人看似“魔幻”的立遗嘱行为,实际更像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探索“生死”。
人们常说的,将生命中的每一天当成人生最后一天来过,你会更加珍惜眼前一切。
那么,在立下遗嘱的那一刻,或许我们就能知道在死亡临近时,自己真正应该重视的是什么。
就像奇葩说辩手陈凌岳说的:
“我们应该接受死亡的必然性,这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时间,以过好余生。”
或许现在的我们工作很累、生活很糟、自己很孤独。在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在死亡面前,任何的困难都不是同等量级。
或许现在的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但并不妨碍,我们在人生的盒子里留下自己想要珍藏的东西。
或许,我们无法预测死亡最终到来的时间。但是,却能通过这样一次机会,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怎么活。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千一,90后职场观察员,深夜码字的不太自由撰稿人。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