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 本文为磨铁文化社书籍
《三千年文明变局》深度书评
许倬云 著
现代社会中,人的处境发生极大变化。
有些人工作很忙,社交圈和活动排的满满,或者疯狂学习考证来填充生活。
而当冷静下来时又感觉自己像个空心人,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如何改变,甚至怀疑人活着到底在追求什么。
他们或许衣食无忧,工作体面,甚至过着别人羡慕的生活,却觉得人生似乎无意义。
而这个世界仿佛越来越盛行躺平风和享乐主义,因为觉得一切无意义,所以得意时须尽欢,失意时消极躺平。
结果躺平又躺不平,尽欢也尽不了,内心挣扎而矛盾。
我们是让惯性作用继续行进,还是加以匡正?
一、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自由,却越来越孤独?
1.个人变成了拥挤人群中的孤独者
在今天的社会,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交通很方便,就业也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城市化的居住环境,再加上信息工具发达,每一个个人在高度流动性的社会中,很难和另外一个个人保持长期联系,更谈不上构成比较稳定的社团。
乡党邻里、宗族亲戚在今天都不过是回忆,不再具有真实的意义。
在高度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和西欧,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太多的选择,而每个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既有许多可能性,也有许多限制。
于是,个人是飘零的,也是孤独的。
今天,在这个经济发达的社会中,有许多人是在网上工作,在家里上班,他们更没有所谓的同事、同僚等一群朋友。
最近大家在讨论教育制度,说网上的课程和学校已经纷纷出现,将来受教育也是在网上接受信息和训练,于是同学这一环也不见了。
家庭这么一个重要的生活单元,既有感情又有血缘的纽带,今天也在逐渐解体之中。
因为,人珍惜自己的自由,不愿意再把自己与另外一个人绑在一起,婚姻因此成为一个短暂的结合,甚至不再有这样的制度。
在这个最自然的单元也濒临破碎的时候,个人实在已经无所归属。
个人确实是拥挤人群中的孤独者,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在今天已经成为奢侈的幻想。
人不仅是孤独的,也是寂寞而无助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独居人口已达到9200万,“一人户”家庭超过1.25亿。
一个人跑到某个陌生城市生活,不认识路可以看地图软件,吃饭可以点外卖,娱乐可以刷抖音,很多事情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这背后都是科技的力量。
我们的生活真的很便利,但我们的便利要钱买,所以我们除了追逐钱,不知道该追逐什么。
高流动性社会带来了独居经济的盛行,而独居体量越来越大也得益于高度发达的科技。
没了高德地图,没有手机,没有二维码,我们可能都会慌了神,我们更像是拥有高生产力和运用高科技的猿猴。
依赖科技,人看似是脱离群体就可以独立的个体,看似自由,但灵魂深处的孤独和精神世界的空白,无法解决。
2.人融入单位之中,自我已不复存在
人类不过是许多动物中的一种,灵长类中人这一科,论体力、自卫能力都不如许多其他动物。
人能在万物之中占据优势地位,是由于人有智力,更重要的则是因为人能通过语言和思考结合成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的结合能力,使得人类能够从动物世界中脱颖而出,统治这个世界,将整个世界作为神赐给人的伊甸园。
到了今天,人群已在离散之中。
绝大多数的个人为了谋生,必须归属于某种产业单位。
产业单位是以金钱结合的,在这巨大的产业结构中,个人只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小零件。
在今天的科技生产条件下,人的异化程度比过去更为严重:单独渺小的个人只是将他自己的力量融入产业单位,他自己已经不存在了,他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替换的小零件。
人的尊严究竟在哪里?人的自主性究竟在哪里?人之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能合群,那是不是合群之后就不再有自己?“群”又归谁主导?
用金钱堆砌的无冕之王、假借公权力而取得支配地位的民选贵族,他们已经代替了过去的封建领主和帝王。
主宰着许多小民百姓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共同体的功能和发展方向。
3.三百年发展的成绩与后果
从启蒙时代到今天,人类在这三百多年中逐渐发展取得的成绩,从生产的能力和生活的舒适程度来说,都远远超越了过去千万年加起来的总和。
人类因此自信,也因此骄傲。
但今天,这三百多年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在这个方向上人走得越远越快,大多数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都不再得到保障。
人有了自由,却不再平等;有了安全,却不再有慰藉。
人在伊甸园外,是不是只剩下额头流汗的机会?这茫茫大地是不是终于只属于那些人上人的“高级人”,而“低级人”的命运只不过是散漫的工具?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好好思考的大问题。
这个现代文明社会还在继续不断改变,我们是不是就让惯性作用继续进行,还是可以加一些匡正,带回人的价值,带回社会意义?
二、如何对抗生命中的虚无感?
现在很流行“躺平”“摆烂”这个词,有人是作笑梗,有人则是淡泊,而有人是放弃。
躺平不可怕,放弃自己对生命对掌控权,放弃对人生的探索,最可怕。
如何对抗生命的虚无感,从许倬云这位93岁的耄耋老人身上,或许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1.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存在于这世界上,你要有尊严,不要委屈自己去求取荣华富贵,甚至只为了求取一个更好的待遇。
假如你的兴趣不在做医生,你不要勉强自己学医科;你的兴趣在学文学,即使你可能生活得穷一点,也要想办法坚持自己生命发展的方向。”
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听起来是件抽象甚至奢侈的事,但只要关注自己的热爱,人才能学会安顿自己的内心。
2.往里走,安顿自己
为什么颜渊很穷,生活比其他人都差,却被孔子视为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因为颜渊的内心丰富,自得其乐。
苏东坡的《赤壁赋》《定风波》,正是在失意时写的,逆境时自得其乐,这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寻找安顿内心的境界。
而许老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却能在凳子上看着蚂蚁般家的情景看了一小时,这种也叫“自我派遣”,其实也是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
许老曾回答过这个问题,“靠输入素材,特别是关于生活意义的素材,充实自己的内心。
多看看文学作品,读读好的诗词歌赋,多听听好的音乐,多看看别人讨论生活意义的文章……它们帮助你明白,世界上有这么美妙的声音,有这么美好的境界。”
3.要有一个远见超越你未见
许知远曾在节目上问,人怎么样获得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许老说道,“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地方,那个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
“山谷里面花开花落,没有人看见它那个花开花落,就白开花白落,它不在我们理解的世界里面。所以今天看见黑洞能照相了,我们才晓得黑洞里面是什么玩意。我们宇宙知识多了一大块,没有卫星一个个上去,我们怎么知道月亮背后的东西……
人受教育的功能,不是说你受的教育换得吃饭的工具,也不是说受了教育知道人跟人相处,和平相处。要有一个教育,养成一个远见的,能超越你未见。
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去扩展可能性,可能性是无穷的。”
我们受教育,不是只为了吃饭和糊口,而是知道世界的可能性。
我们要想办法去扩展可能性,而如果没有这种对可能性的求知欲,今天的人类不可能登上宇宙、拍到黑洞。
总结
太多人需要阅读一些文化作品来安顿内心,也太需要过去的历史来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世界。
在《三千年文明变局》中,你能看到中国和欧美两大文化系统每个时代的差别,而在《世界何以至此》中,你能看到西方世界里的个人主义是如何歪曲的,在《我们去向何方》中,你会意识到中国文化在后现代文明中非常重要。
作为历史学家,许倬云擅长用宏观层面的现象来启发当代人思考,他极少告诉你答案和结论,却能启发当代人思考自己的生活。
我们如果只知道过分注重金钱和物欲膨胀是现代人精神空虚的某种因素,但不知道为什么是如何影响每个人的思想的,也难以想象极端个体主义的危害,所以更谈不上改变。
举个例子,比如当你意识到追逐金钱影响了个人生活幸福感这件事,那又如何,人是不会随便改变自己的行为的,因为人是贪婪的动物且容易从众。
但许老却从宏观层面阐述了文明背后的问题,减少读者的负罪感之余,能让你沉下心来,反思生命幸福感这件事。
当人的内心变得宁静,开始往里走,如沐春风,焦躁的心似乎也能得到安顿。
人是灵性动物,不是科技猿猴,需要文化滋养。每个人的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但经过阅读后深刻思考得出的洞见往往就是答案。
闲暇时光,放下手机;往里走,安顿自己。